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罗马既是古代民主政治的典范城堡,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荟萃之地,游览这一欧洲化名城,目光可投、心力可注颇多,作却聚焦于废墟,发思古之幽情,抒叹今之感慨。“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开篇即点题,不劳辞费,悬念便速制而成。第二段,作先用五分之四的篇幅把我们带进想象中的繁华非凡的罗马城,正当读沉浸在罗马城的华美富赡中时,一个“然而”让我们的情绪“跌落”下来。作“失望”之余“眼睛顿然一亮”,于第三段又将我们带进.了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之中,于是,历史在这里回放,野蛮和血腥在这里重演,作在沉思,也启发读沉思——明的建筑下叠印着践踏明的历史履痕。这里面贮存着人类智慧与道德的二律背反,深蕴着人性完善和历史进步的殷殷期许。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关甘肃永昌县发现“罗马城”的报道接连不断,而这实际上并不存在。从西方古典文献来看,克拉苏之子及罗马远征军残部的下落均有明确的记载,且罗马没有木城,罗马军团的乌龟阵也不是什么“鱼鳞阵”;从中国古代典籍来看,陈汤所获的百余名战俘并不是什么“罗马战俘”,而是北匈奴人,且已分给西域15国,并没有带回。  相似文献   

3.
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罗马城的吸引力并非来自其都市的现代化景观,恰恰相反,人们来到这里,是为了目睹古老的遗墟:古斗兽场,古罗马广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图拉真圆柱,卡拉卡拉浴场等等。一言而蔽之,来体验过去的时光。“古代”是一个相当含混的概念,若单就历时性而言,民族、人群,乃至后来延生出来的国家,都可以在“时间”上得到相应的确认。这里隐含着传统。你有你的传统,我有我的传统、如果就空间而论,每一个区域,人文地理上的范围也都会产生出相应的特色,人类学家喜欢将这些区域和地理上的单位特质说成是“小传统”(th…  相似文献   

4.
《埃涅阿斯记》,又被译作《伊尼亚斯记》,意思是关于“伊尼亚斯的史诗”。故事来源于意大利的民间传说、罗慕洛建立罗马城的传说和披拉斯乔侵入意大利的传说。古代罗马化是在希腊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许多罗马作都受希腊化的影响。《埃涅阿斯记》也不例外,这部作品实际上模仿了荷马史诗。《埃涅阿斯记》的前六卷模仿的是《奥德赛》,以倒叙手法描写了特洛伊王子伊尼亚斯  相似文献   

5.
最近,考古学家通过发掘一座古罗马建筑废墟,得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推论:疟疾蔓延可能是当时匈奴王艾提拉放弃入侵意大利的原因,也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两年前,一个国际考古小组对罗马北70英里处的一个古罗马婴幼儿墓穴进行了发掘,发现的49具遗骸上明显有传染病的痕迹。一些直接和间接的证据表明,这一传染病就是疟疾。当时罗马周围多孳生蚊虫的沼泽地,人们把发热而死归因于夏季的蒸气,意大利语中“疟疾”一词来源于“瘴气”一词。陪葬物表明,尽管当时罗马人已信了基督教,却用了古代巫术方式安葬大批婴幼儿,可见当时疟  相似文献   

6.
第一部分 古代世界 今天,雅典卫城废墟矗立在雾气笼罩的天空下.俯瞰着脚下懒散铺展开的这座喧嚣的现代城市的树木和建筑。这些废墟是以雅典为主要中心的一个伟大文明的显著象征。  相似文献   

7.
徐杭波 《时代教育》2010,(2):191-191
有句话叫“条条大道通罗马”。通向目的地罗马城的道路有很多条,就像我们在通向美术教学的目的地——培养学生美术兴趣,也有很多条道路可走、可选,甚至自己开挖一条路。  相似文献   

8.
曹成竹 《现代语文》2006,(11):48-49
刚看到张贤亮这篇名为《美丽》(《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的散时,原以为是篇笔优美的抒情作品,但读下去却发现并非如此,作的“美丽”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含义。没有经历过反“右”和革的年轻读,也许难以从反思历史、批判政治的角度对作品做出深刻的解读,但这却不妨碍我们站在旁观的立场,从生命、人性的角度去感受发生在那特殊年代的“美丽”故事。作耐心地反复描述那时美丽的天气、美丽的女兵、人们美丽的心情以及一个名叫美丽的女孩,不过贯穿这一切“美丽”的背景事件,是一次行刑,是历史对生命的无情践踏。面对死亡,一切原本同“美丽”有关的事物都显得荒诞,生命此时负载着不能承受之重。而也正因如此,生命以种种方式化解这种沉重的努力,却湿示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丽。  相似文献   

9.
古今文明(7)     
第一部分古代世界今天,雅典卫城废墟矗立在雾气笼罩的天空下,俯瞰着脚下懒散铺展开的这座喧嚣的现代城市的树木和建筑。这些废墟是以雅典为主要中心的一个伟大文明的显著象征。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语教育史看语课程形态,“写”和“读”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写”和“说”的关系,虽然不像“写”和“读”的关系那么“亲密无间”,却也合而复分,分而复合,若即若离而又难解难分,其中奥妙,引人沉思。  相似文献   

11.
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建筑奇迹,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发挥着巨大的国防功能。同时,长城也是农耕与游牧两大部类明形态的分界线,起着护卫先进的农耕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无止境的袭击中归于毁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论亦然。古代史书汗牛充栋,在典籍中的地位也很高;古代读书人喜欢读史,也喜欢评史,后人就把他们评史的文字叫做史论。史论以评论史书和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为主,后又扩延讽喻现实,也就是古代学者所称的“因事发议,评定得失,做示当世”,因此读史论能予人以更多的启迪。中学教材选取经典史论篇目作课文可为明智之选。  相似文献   

13.
一看“废墟”这个文题,我们就会生出很多疑问,作者写的“废墟”到底是什么?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是怎样的?作者到底怎么写这个“废墟”?这些问题会使我们想去读这篇文章,会使我们在读这篇文章时产生一种种预测,涌现一个个期待,然后也就能使我们在阅读中有所排遣,有所认同。  相似文献   

14.
儿子是我师     
刘强 《课外阅读》2006,(5):28-29
十一岁的儿子动辄挑剔我的不是,我每写一篇章,他都先抢去读,像个小大人似的发一通议论。可他自己的作却“头不像头,尾不像尾”,甚或“身子”难见。他说这叫“苗条”作,头小,身子细,腿长……酷着呢!  相似文献   

15.
这个国家的形状真有趣,像一只长长的、穿着靴子的腿,伸进地中海;小小的西西里岛刚好位于“足尖”的位置,像一个待射的足球。对了,意甲联赛不就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足球赛事之一吗?没错,这就是意大利,一个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它的首都罗马为中心,曾经建立起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古罗马帝国。有句俗语你一定不陌生—“条条大路通罗马”。二千多年前的古罗马的交通的确四通八达。那时的罗马城称得上是古代世界的“超级大都市”:十几条笔直的大道贯穿了古罗马帝国的疆域,使远在德国的居民,都能直达首都罗马,绝对不会迷路。古罗马人酷…  相似文献   

16.
漫步罗马     
意大利首都罗马,这个威震一时的古罗马帝国的发源地,这个被人们称为"永恒之城"的地方,曾经令多少人向往。罗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厚重的历史积淀。在罗马城中,每一座楼房都保持着良好的"文物状态",据说意大利政府对罗马的城建作了硬性规定:在老城区不准拆一座楼房,不准建一座新楼。因而罗马的房屋修缮公司生意极好。整个罗马城处处可见当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有三个“学习要点”,其中第三点是这样表述的:“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教学过程中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些可用而恰当的历史材料,让学生理解罗马人在当时的所作所为、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体会历史的进步,是一线历史教师不断探索与思考的问题。而实践当中,由于种种原因,关于罗马法的教学困难较大,本文拟对罗马法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作一扼要阐述,希望能对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储有一桶水。这句话好象是老生常谈,却实在也是经验之谈。语文教师在这方面体会更深。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古今中外,语文教师就更需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多储一些“水”。“储水”的办法之一,就是多读一点书。以教文言文为例,就是要多读一点有关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我国古代,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在古代著作中,除了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外,还有不少历史  相似文献   

19.
罗马城始建于公元前754年,已近乎3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饱经盛衰枯荣。罗马旧城西北角不到半平方公里的梵蒂冈称为教皇国,是全世界基督教的领导中枢,是基督徒顶礼膜拜的圣地,这给罗马城染上了一层极为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奔向“世界之教” 罗马惊叹其无与伦比的历史,涌向“新雅典”佛罗伦萨赞叹其杰出的艺术,走问“黑社会”西西里观望尚活跃的火山口,不少人却忽视了意大利北部重镇维罗那──这座不提及“罗米欧与朱丽叶”就不能叙述的古城。 加达湖边 新世纪第一个夏天,我到意大利休假七天,这是欧洲大陆最后一个我尚未到过的国度,尽管对意大利悠久宏大的历史文明早有所闻。我落脚于北部的加达湖著名风景区,离维罗那不远。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曾非常喜爱这里,透明的湖水,雄伟的山峰,迷人的山峡湾给诗人带来无数的创作灵感。 原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