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初学写稿     
1988年,我开始学写新闻,写的新闻甭说向外投了,自己看了也可笑,句子不顺,文不成章。一次我在通讯员培训班上得到几本《新闻爱好者》,就精心读,细心看。随后,我写了一篇《十矿举办消防培训班》,被平顶山矿工报和局广播站采用,《十矿原煤外运计量达部级标准》也被本单位广播站采用。一时,我成了人们讽刺的“红  相似文献   

2.
读者之声     
△山东省文登市轴承厂政工科王树兴: 自1987年开始尝试写新闻稿以来,已被新闻单位用稿106篇,其中省级以上27篇,大伙儿称我为“小秀才”,我本人也由一名普通工人被提拔为一名宣传干部。短短三年间,我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战果”,主要得益于厂党总支书记蒿丽娜同志奖给我的一份奖品——《新闻与写作》杂志。  相似文献   

3.
笔者是一位矿工报记者,在14年的新闻实践中,发现在本系统编采人员当中存在着一些思想误区,通过归纳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误区一:认为煤炭系统无新闻煤炭系统常被业内编采人员称为没有新闻的角落。比如,《七台河矿工报》记者的主战场是"七煤集团",往细了说就是44个基层单位,其中包括12个煤矿、6个洗煤厂等,  相似文献   

4.
1987年2月,我写了篇反映青年矿工爱情生活的稿子,被县广播站采用后,不想惹了一场麻烦. 我矿井下采煤工郭某与一位干部之女相爱,并幸福地结合了,我采访后将稿子寄给县广播站。谁知女方的母亲听了广播十分恼火,说她女儿是被人拐骗成婚,为此大闹广播站。编辑部一方面通知我核定稿子,一方面派记者调查。记者见到了当事人和矿领导,认定稿子属实后,通知这位女青年的母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矿工,也是一名基层通讯员,每当接到许多报章杂志时,首先拿起的是由《工人日报》主办的《新闻三昧》,为什么呢?因为,她是我写作的启蒙老师。笔者初次写稿,不得要领。一位搞宣传工作的好友赠给我一本《新闻三昧》,内中栏目既有《采访生活》、《编读往来》、《传媒天地》,还有《新闻内幕》、《业务研究》、《充电乐园》……新颖别致、丰富多彩,文章给人以启示,且各具特色。打学了《三昧》以后,她教给我写稿的基本常识,帮助我提高了写稿的能力,使我在几次参加征文活动中得奖。之后,我试着写了《从喜宴上抓出新闻来》被《新闻三昧》采用。从此,我按期收到这份刊物后,就像老师来到我身  相似文献   

6.
导语点滴     
我从事煤矿新闻报道十几年了,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对新闻导语的写作有几点体会,不揣浅陋,写下以求教于同行。言简意骸,直奔主题。1996年初,我写了一篇抓安全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拣银岩矿近年来把安全生产放在各项工作首位”,下面写采取的措施,有条不紊。这篇消息被《广旺矿工报》采用,放在二版头条。后来,编辑老师在讲课时也提到这篇新闻导语,认为很简洁,开门见山。  相似文献   

7.
一本《新闻知识》杂志,已经伴我走过七年的军旅生涯,每当翻阅厚厚的剪报本,看着那骄人的成绩,总有一股暖流在心头涌起,如果没有她倾注的关怀,我绝不会有成功的今天。说起我和《新闻知识》的结识,这里面还有一段趣事呢。那是我当兵第一年,我帮一位机关干部整理宿舍。这位干部的书可真多,整整摆满了三大书橱,我一边干活,一边翻着书看。一本旧的发黄杂志被我拿到手里,我刚要丢到一旁,猛然间“新闻知识”四个字映入我的眼帘,我随意翻了一下,没想到被精彩的内容给吸引住了.当时我正学写新闻报道.非常需要有关新闻知识的书刊,这…  相似文献   

8.
《矿帽上的血泪遗言》的采写可以说不仅是一次单纯的新闻采写,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与疼痛历程。我的心被所见的悲惨情景深深烙伤。2003年4月16日下午,湖南娄底涟源市七一煤矿发生了特大地下溶洞透水突泥事故。17名矿工被困井下6天6夜,最后氧竭而死,全部遇难。突遇事故的矿工们在漫长的等待求援过程中默默死去,而其中一名叫聂清文的,因其安监员身份而带了一支粉笔在身得以留下遗言。在生命的绝望时刻,他  相似文献   

9.
今年7月初,我在磴槽煤矿的矿工宿舍里,见到两位从井下上来、刚洗罢澡的矿工,正在认真地读着刚刚发来的一期《磴槽矿工报》,表情有喜有恼。原来在这期报纸的一版上,刊有《磴槽煤矿为大金店乡办了好事》、《我矿被郑州市评为文明单位标兵》、《矿总机室鸟枪换炮》、《义务劳动结硕果,节约资金三千元》的新闻,以及《耿占有割电线,被罚款八十元》的批评稿件。磴槽煤矿是登封县大金店乡办的集体煤矿,现有职工1100人,年产原煤20万吨以上,而且煤质好,单位热值7400大卡,即一  相似文献   

10.
有望于记者     
牧惠 《传媒》2002,(4):22
就要过年了。年前的头一件大事,当然是千方百计让亲人过个舒心的年。于是,报上缺不了官员强调要及时足额发放退休金、替打工仔的工资被扣鸣不平之类新闻。也在这时,几位矿工为他们所代表的三千多名离退休职工被拖欠离退休金三千余万元一事,写信和打电话向我求援。他们为这件事曾到省城、北京上访过,然后又逐级法院  相似文献   

11.
<正>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贵在"新",这说明新闻的时效性,是新闻存活并体现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我本人在认同这一观点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感觉到有些新闻事实,也可以静观其变不急发,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积累更丰满的新闻素材,以便更好地展现新闻主题,体现其更深刻的新闻价值,这一做法俗称"养新闻"。一、新闻有时是可以"养"的2008年,作为跑基层战线的记者,我曾先于市里其它媒体得到一条新闻线索,鸡西矿业集团城山煤矿要举办矿工营养超市开业典礼。据我们了解,多年来,煤矿企业  相似文献   

12.
通讯员园地     
煤矿工人找对象难。去年初,我参加了一位伤残矿工的婚礼,他爱人是个心灵美的姑娘,打破世俗的偏见,把爱情献给因公致残失去左腿的矿工。我写成通讯,很快被城乡生活报在头版头题位置以《纯真的爱情》发出。今年2月,我得知本矿青年工人曹文平搞技术革新,为国家节约上万元资金。经调查,原来曹文平是个失过足,曾受过开除处分后,又参加工作的人。在领导的帮助下,他自学成才,业余时间为职工免费修理无线电器,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及时写成通讯,很快被三家省级报纸采用。上述这两篇稿子,都是因为有特点,才被新闻单位采用。近两年里,我写过70多篇稿子。我的体会就是抓特点。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是我走向新闻写作之路的引路人,当我已经步入中老年行列时,她却仍然年轻。每当我看到她那朝气蓬勃的封面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我就会产生一种感激和兴奋的冲动,爱不释手地一口气读完全部页码。我是从学习和研究《青年记者》中逐步走上新闻写作之路的,在《青年记者》的热心帮助下,我从一名不懂新闻 ABC 的无知青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企业宣传干部,并在省城新闻媒体中崭露头角,每年有上百篇新闻稿件被报刊、电台采用,连年被党报党刊评  相似文献   

14.
我想,不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每年都希望能够采写出一两篇精品吧?我曾在《阳泉矿工报》担任过记者,现任阳泉煤业集团三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分管通讯报道工作。近几年来,我每年都有一、两篇作品被市级以上报刊评为好新闻。熟悉我的同行说:“你小子有搞新闻的命,好事都让你碰上啦!”果真是命好吗?我不这样认为。采写精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光靠碰是碰不上的,下面是我采写新闻精品的几点体会,愿与各位商讨,互相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一位在地区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的记者,不时为自己的新闻业务长进不大而苦恼。而1988年夏季,他的几篇稿件却连续在《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经济参考》报等首都的大报上发表。这些稿件中有一篇获甘肃省首届青年好新闻三等奖,另一篇获全地区好新闻一等奖,还有两篇被推荐参加1988年全国地区报好新闻评选和甘肃省好新闻评选。这位记者回顾自己业务实践的这一显著变化,心情异常激动。他于去年3月从遥远的陇东山区致信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汇报他的收获,信中写道:“通过新闻干部培训班的学习,使我的新闻敏感和写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新华社举办新闻干部培训班,面向全国开展服务,实在是为各级新闻单位干了一件大好事。”来信者就是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第一期新闻  相似文献   

16.
1992年12月下旬,陕西工人报编辑部收到了一篇《大娘啊,您在哪里》的通讯,事迹感人,文笔生动(此稿首先在《铜川矿工报》发表,被评为1993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我看后深受启发,就配发了《反差与震撼》这篇评论员文章。见报后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有的还寄钱寄物慰问铜川矿区特困职工。这篇稿子先后被评为陕西新闻奖二等奖和全国工人报刊好新闻一等奖,最近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新闻奖”。有关方面的同志,要我谈谈写这篇文章的体会,实在也理不出个道道来,于是就借题发挥,说几句题外的话吧! 大家都知道,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多数报社的负责人都把撰写言论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 但是,近些年来言论也是我们报纸的一个薄弱环节,往往被办报  相似文献   

17.
信心     
我早想写稿,但总没信心。1986年有人给我们推荐《新闻爱好者》。从那时开始,我这个“爱好者”,如饥似渴,每期必读。她,使我充满信心,浑身是劲。几年来陆续发稿100多篇。前两年,矿上有几位退休老工人,经常在矿区拾遗补缺退而不休,不计报酬,无私奉献。我为他们的高尚精神所感动。一次,听说他们到涧河滩上义务架桥去了,我立即赶往现场采访,很快写出了稿件《文明桥》,义马矿工报发表后,省新闻中心  相似文献   

18.
刚做新闻干事时,凭借自己有点文学写作功底,我信心百倍地坐在办公室“造”新闻。每逢单位有重大活动或上班时听到某教研室、学员队有什么新举措,我先是想像好框架,然后将电话核实的一些数据填进去,一篇小稿成功了,自己挺得意,寄出去,没被采用,心中颇不自在,觉得编辑们不识货。有这么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一次我采写院校教改措施的稿件时,为了突出特点,体现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实绩,我借题发挥,未经严格核实查证,就写进去一个数据:数年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3万余人。稿子发出去,我颇有些得意,这么一篇内容扎实、数据确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河南省邓州市一批退伍军人返乡后,利用在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学到的新闻写作知识,笔耕不辍,为该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1990年以来,相继135名邓州退伍兵被地方各单位聘为新闻专干,其中的109名因政绩突出还被聘为国家干部。曾在解放军总后勤部驻川西某部服役的赵正强,在部队期间,先后在军地报刊发表400余篇新闻槁。退伍后被安置在邓州市商业局工作。1995年,被转为国家干部,并调至邓州市委宣传部工作,去年又被任命为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今年夏季,邓州市电视台面向社会公开选聘5名记者。经过“过五关斩六将”…  相似文献   

20.
杨大勇 《记者摇篮》2005,(10):23-23
胡锦涛同志、吕枫同志与青年干部在一起的照片发表在《中国干部教育》杂志1993年第二期上。我拍摄的新闻摄影作品《千秋大业新一代——胡锦涛与青年干部在一起》在辽宁省新闻摄影学会当年举办的优秀作品评选中被授予“总编辑摄影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