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文章以川端康成的名作《雪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雪国》三个版本的汉译作品,针对其中的若干比喻表现进行考察,分析日译汉过程中应如何遵循翻译原则,以期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川端康成的名作《雪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雪国》三个版本的汉译作品,针对其中的若干比喻表现进行考察,分析日译汉过程中应如何遵循翻译原则,以期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3.
梁萌萌 《文教资料》2012,(13):25-26
川端康成作为具有日本特色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受前朝和歌、《源氏物语》等"物哀美"特质的文学影响较大。作品《雪国》是其"物哀"美学影响下的代表作,基调优美哀婉,情节平和含蓄,却让人在掩卷后不断回味。本文分别从"物哀"的形成与理解、《雪国》中的物哀之美及其中的现代意识三个方面来分析,从日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物哀"之美这一明显特质入手,结合《雪国》,分析这种独特的美丽与哀愁,以及包含于其中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4.
东西比较视阈下的《雪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国》作为东方经典,对其解读的学者不胜枚举,但多分析其作品在思想和技巧等方面受西方文学影响的表现和立足于日本文学传统的表现。笔者认为,以比较文学更广阔的东西方文学视野,透视作品在人物设置上的中西契合,会发现《雪国》背后的新风景。  相似文献   

5.
一九六八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以《雪国》、《千只鹤》、《古都》三部小说,获诺贝尔文学奖。对这三部作品从各个方面肯定、赞赏;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否定、厌弃的两种迥异的评价和估量,也就愈益多了起来。随着小说在一些国家的翻译介绍,这样对立的判断,也就不限于日本一国了。《雪国》的题旨、基调以  相似文献   

6.
《雪国》是川端康成新感觉主义走向成熟的作品。新感觉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主观的表现、艺术的象征、文体的革新都在其中有所体现。《雪国》还是一部表现女性美的作品。川端康成在其中利用直觉、象征、意识流手法营造了一个属于女性之美的感觉世界。他是偏爱女性的。他笔下《雪国》中的驹子和叶子两位生活在底层边缘的女性有着传统的纯朴之美。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不乏对大自然的描绘,其中大多数都涉及到了对蝴蝶的描写。本论文主要通过对川端康成的三部作品《古都》《雪国》《睡美人》中描写蝴蝶语句的研究,分析这些蝴蝶在小说中的特征和其象征意义,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川端康成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雪国》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代表昭和十年的名作之一。《雪国》对于作者来说是第二部《伊豆的舞女》。这两部都是以旅行为题材的作品。均是以主人公在旅途中邂逅的女性为开端展开了故事。本文通过对川端康成的代表力作《雪国》中的两位女主角音容笑貌、出场以及结局设置的对比研究,窥探了川端文学独特的消亡美意识。  相似文献   

9.
陈利娟 《文教资料》2009,(32):23-24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他因《雪国》等作品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获此殊荣,原因之一是作品中传达出了独特的虚无关。本文分析了《雪国》的虚无思想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0.
郭帅 《文教资料》2010,(30):28-30
日语的拟声拟态词译成汉语时.一部分可以译成汉语的象声词.而很大一部分则无法用象声词来对应。在日译汉的翻译实践中,翻译技≯虿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雪国》为研究对象,以北京日研中心开发的《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所收集的三个中文译本的译文为例,将《雪国》当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与译文进行对照分析,考察汉语表达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汉译时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的《雪国》,从1934年动笔到1948年最后一个单行本出版为止,前后一共用了14年的时间。他的传统美学思想在《雪国》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达到了他的创作艺术的高峰。在《雪国》中,川端怀着丰富的同情心,写了雪国底层妇女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与美。作品既充满了对爱的祈祷,对生命的礼赞,同时又表现了作家深沉的虚无感。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它的突出特点是继承日本文学的传统方法与学习西方现代派技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川端康成是日本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一生受佛教及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的"虚无"思想不仅构成了"雪国"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净化了《雪国》。利用禅宗的"虚无"思想来分析作品,以期为《雪国》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当前众多研究学者将女性形象作为研究课题,而一些世界名著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更加成为了热点。《雪国》是在世界各个国家有着较高赞誉的文学作品。基于此,从川端康成的《雪国》着手分析,对《雪国》之中勾勒的女性形象从母性光辉、悲惨命运和相应的死亡之美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后续关于文学作品女性形象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雪国》主要描写了舞蹈评论家岛村三次赴雪国旅行的故事,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日本艺妓的悲惨命运,流露出的是消极悲观的情绪。本试图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川端康成独特的既美且悲的风.以及《雪国》这部作品所流露出的特定大时代下的“日本悲哀的美”。  相似文献   

15.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雪国》充分展现了日本传统美意识"诚"。本文将从"作品之诚"和"作家之诚"两个方面来探究"诚"这一美意识在《雪国》中的具体表现,感受小说内容之充实、描写之细致、人物之鲜活、审美之独特。  相似文献   

16.
宋晓玉 《文教资料》2005,(33):99-100
本文主要分析了川端康成的性格形成、创作历程及其作品风格的演变,对其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的创作过程及意义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蒋广平  张玉红 《考试周刊》2008,(47):209-210
《雪国》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标志着川端康成的艺术技巧达到了高峰。本文从作品中的两个重要女性人物驹子和叶子入手,阐述了《雪国》在女性人物描写上表现出来的哀与美相交融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以"表现日本民族的精华"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作品中除了表现出古典美和自然美之外,也显示出大和民族的另一种民族意识——"粹"。本文以《雪国》、《千只鹤》、《古都》为例,从"粹"的构造样态、柔美姿态以及外延表现等方面分析川端作品中"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曾以《雪国》、《古都》、《千只鹤》等作品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人们普遍对川端康成早、中期的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而对其晚期作品争议颇多。以《千只鹤》为主,发掘川端康成晚期作品“赤裸裸的情欲”表象下,“悲哀美”这一主旋律的变奏———虚幻美,并进一步探究这一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从《雪国》中叶子的人物形象入手探究小说的物哀思想,从叶子的声音,叶子的眼神和叶子的爱情观三个角度来分析叶子的人物形象。重点研究了《雪国》以叶子的死作为结局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叶子之死的更深层含义和其中蕴含的作者对死亡的理解,最后通过叶子的人物形象和死亡结局来探究《雪国》中所体现的日本物哀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