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發)"在古今众多字书中少有收录,在古今字书对其注解的基础上结合书证,对"(發)"及与其相关的字词进行释义梳理,得出结论:"(發)"是古代江东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对粗芦席的称谓,是一个在现代方言中还有残留的古方言词.在此基础上从古音通假和古代税收制度的角度分别对<文献通考>中"米"和"钱"的含义作初步考证得出结论:二者实为一物,是五代及宋时官府通过"折变(折纳)"的制度把征收的"(發)"(粗芦席)转为征收谷物之税目的名称.最后从训诂学及制度的严密性来考察,认为采取折变说(制度说)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2.
否定副词“没”和“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否定副词“没”(包括“没有”)和“不”,都能用在谓词(动词、形容词)之前,对谓词进行否定,构成状中关系。如:“没说”“不说”“没对”“不对”。粗看起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差不多。其实,差别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嫁”字考     
魏武 《现代语文》2008,(6):124-126
本文先从《说丈解字》系列著作中对“嫁”字的注解入手,剖析“嫁”字的意义,然后结合各种字书,对“嫁”字的来源和引申义进行考察,并对“嫁”字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索,以期对“嫁”字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释“饗”     
宋玉坤 《保定师专学报》2006,19(3):34-34,91
王力和郭锡良对“饗”字的解释是不同的,在比参其他字书的基础上考释其本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量词“团”组合关系的基础上,对量词“团”与数词、形容词及中心语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量词“团”的句法语义特点.得出结论:量词“团”对中心语具有选择性,符合圆状聚集这一性质的事物,可接受量词“团”的选择;“团”主要与数词“一”和“两”搭配:受“大”、“小”、“整”三个形容词修饰。就句法成分而言,主要是与数词“一”组合成数量短语作定语、补语。  相似文献   

6.
《王力文集·汉语史稿》中《第六十节概念足怎样变了名称》:“今天普通话用‘走’字米表示,古人用‘行’字来表示。‘跑’的概念,占代用‘走’字表示。”此说给教学带来一个误区.以为古代“走”字都译成今天的“跑”,但从古代“走”表“走路”和“跑”的概念演变过程来看.这是不当的。本人把占代“走”从“跑”到“走路”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三个时期:初变、渐变、质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古今辞书中的有关条目,梳理古今语料中的相关例证,对“彙 匯(滙),两字的音韵地位作简要考察,指正大型字书中的某些释义偏差,指出两字在使用时的异同之处,同时对“彙”字在日语中的汉字音读做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8.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9.
“七”(7)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写作“十”,因与后来的“十”(10)字相混淆。结果在古代文献中造成了混乱,出现了许多的“七”、“十”互讹之误。这些错误,有些已经被前人所指出,有些还没有得到后人的纠正。因此,用“七”、“十”互讹这把钥匙去验证古代文献,将会大大提高古籍校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之友》2013,(12):38-39
古今人物的符号除了“名”与“字”外,还有一个“号”,又称别号。《辞海》中说:“号,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名与字均是由父母或长辈给取的,往往受长辈理念、宗族辈分等种种因素的限制。而号一般由本人取,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号,自由地抒发感情或表明志向.所以又称“自号”。  相似文献   

11.
1.皮里春秋:皮里,内在,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典故出处】《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日:‘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为讳“春”字,后“皮里春秋”改为“皮里阳秋”)  相似文献   

12.
央视举办的CCTV“大红鹰”杯全国相声大赛在对演员基础知识测试中,出现了“呆板”一词,演员认读为“呆(dai)板”。对此,观众发生争执,年大者说应读“呆(ai)板”,不能读“呆(dai)板”。现就读的中小学生则说应该读“呆(dai)板”,不能读“呆(ai)板”。各持己见,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有趣的图形”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片段一:感受“面在体上”、“面从体得”1.从“体”上找“面”。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长方体,能不能从上面找到你认识的图形?(一位同学上台演示.边说边摸。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即从一个面上揭下一个长方形纸片,让学生观察)  相似文献   

14.
朱元生 《初中生》2008,(9):48-49
相传,古代一牧民临终前对三个儿子说:“我仅有17匹马留给你们三人,老大得一半,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但不得把马宰了分.”说完就去世了.兄弟三人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分法.聪明的邻居先“借”来一匹马,这样一共就有了18匹马.于是,老大得9匹,老二得6匹,老三得2匹,还剩下一匹,“还”给了邻人.还有一个同样有趣的数学故事:篮子里装有几十个苹果,  相似文献   

15.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共出现三次: 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下称“外人①”)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下称“外人②”)(下称“外人③”)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班级管理中提出“法治”和“人治”两个概念。人治就是老师依靠个人的威性来管理班级,在班内一言九鼎,唯我独尊。所谓“法治”.就是班级管理的制度化,靠制度(即班规)来管理班级。实行“法治”管理,能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解放老师.最终达到班级管理的学生自治。  相似文献   

18.
在古汉语中,“三”与“九”不仅可实指,还可以泛指。这样的例子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 ②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  相似文献   

19.
李敏 《中学文科》2008,(7):45-45
“安”与“按”两个字的字音、字形相近,最易混。“安”ān,指女子在深屋(宀)中,平安无事。(1)本义是安定、安稳。(2)安放、安置。例如:安装、安排。(3)存着,怀着(多指不好念头)。例如:你安的什么心?(4)使安定(多指心情)。例如:安神。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对“象”在古代书画美学理论中上下文关系的剖析入手,着重指出“象”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十分丰富的词汇,并通过与其密切相关的几个字词的分析尝试划定“象”的能指与所指的界限,从而使读者对于“象”在古代书画美学中的使用及词义的界定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