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是个会意字,由变形的“爪”与“木”两个字组合而成,共有八画,意思是用手采摘草木的嫩枝叶,以做食物或饲料。写成“米”字上边加一撇是错误的。“采”是个先创字,以它为声符的“踩”、“睬”、“彩”、“菜”等常用形声字是后创的。由于这些字当初曾通假,现在除“踩”、“睬”、“菜”已与母体字“采”彻底分流外, “采”与“彩”在一些词语中仍然由于字义重叠而不易分开,于是社会用字中将二者相混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象形字是“(?)”。“教”字左上角的爻音 yǎo,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因《易经》对八卦论述详尽,这里借爻代表经典;爻下的(?)是个孩子,表示他在经典的规则下行动;右半边的(?)是一只手(?)举着木棒卜(?)以提防孩子越轨时惩罚。“育”字的本义实为妇女孕育子女。其左半边(?)就是古文“妇女”的“女”,右半边的(?),是个孩子倒立,因为其于母腹之中并未出生故呈倒立形。  相似文献   

3.
全展同志认为《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句中两“而”字不表示转折,而表示假设,译作“如果”(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期)。我们不同意这个意见,理由有二。 (一)“而”字表示假设这个用法古人的确早有论断。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而犹如也,”又:“而犹若也。”近人杨树达《词诠》卷十亦谓:“而,假设连词,用同如。”这个结论是根据异文、互文资料总结出来的。如:  相似文献   

4.
“采”“采”辨山东沂水三中王友全中央电视台1995年的"大风车"节目中曾有这样一道"十秒夺魁"题:在两个"米"字上各加一笔,变成两个新字。结果两队的小朋友都改出了"来"字和"采"字,并都被作为正确答案而得到了肯定。其实,能变成"采"字是错误的。"米"...  相似文献   

5.
说“采”和“彩”北京四十一中学顾博泉采和彩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常用字。这两个字音同形似近义有交叉,再加上“”、“”等异体字的干扰,使用情况相当混乱。是“丰富多采”还是“丰富多彩”;是“采矿”,还是“矿”;是“喝彩”,还是“喝采”,等等。推本溯源...  相似文献   

6.
“情采”可理解为真情之采,强调以真情为里的文采。从《情采》篇、《文心雕龙》、历史传承和时代文风来看,都是强调“采”字,刘勰也很难例外。刘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变异、创新的,其进步意义在于在可能的限度里反对时尚,提出文质两重的文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纠偏作用。《情采》篇依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个字慢读成两个字又只表示一个字的意义的字,叫做“慢声字”。这种字,现代汉语里也是有的,如北京话中把“有”说作“爷九”,吴语中把“一”说作“郁结”。不过,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例如:一个字慢读成两个字又只表示一个字的意义的字,叫做“慢声字”。这种字,现代汉语里也是有的,如北京话中把“有”说作“爷九”,吴语中把“一”说作“郁结”。不过,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例如:  相似文献   

8.
“的”是定语的语法标志。“地”是状语的语法标志。定语修饰或限制名词的。状语是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的;“地”语助词用作副词之语尾,如“杨柳宫前忽地春”。意志所在亦曰地,如云:“见地”。“的”语助词,同底。凡有三义在语中者,即“之”字。在语末者若有所指如“红的”、“白的”、“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探讨《诗经》中“彼”字运用的体例特征以及“采葛”、“采萧”、“采艾”一类句子的比喻意义出发,论述《采葛》一诗,并不是《毛诗》、郑笺、孔疏所说的“以兴臣有使出而为小事,事虽小,忧惧一日不得见君”,“则为谗人所毁”;也非今之学者所说的是赋陈直写妇女从事采葛、采萧、采艾的劳动行为;而是以比喻的手法描写女子对“那采葛(萧、艾)者”即求婚者的盼望和思念。  相似文献   

10.
每逢新年、国庆节,祖国大地到处张灯结彩,人人兴高采烈。但是有的同学常把“兴高采烈”写成“兴高彩烈”,把“张灯结彩”写成“张灯结采”。这是因为没有弄清“采”和“彩”的意思和用法。采,本义是摘取。如采茶、采莲等。它与人的手有关,所以“采”又作“”,不过“”现在已经不用了。其实,“采”本身就是一个会意词,上面是“爪”的变形,像人的一只手,若把“采”写成“”,又加了一只手,实际上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彩,本义是丝织品染成的颜色,所以“彩”又作“”穴彩的异体字,现已废止不用了雪,与“丝”有关。“彩”是个形声字,声旁是“采”…  相似文献   

11.
“所”字,它是一个兼有指示和称代作用的文言虚字。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中,用“所”字结构的约有一百二十多处。  相似文献   

12.
释‘甫’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是《核舟记》所记载的雕刻艺术品——核舟的款识。课本注为:“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把“甫”释为“字”;《古代散文选》注为“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甫是男子美称,表字”;《文言难句例解》说:“‘甫’,《说文》:‘男子美称也’,因此尊称为  相似文献   

13.
《阿房宫赋》“蜀山兀”,高中语文第四册仅注“兀”字,于“蜀山”无解。有的选本则译为“蜀地的山”,我们以为这是望文生训,不合文意。“六王毕,四海一”二句,均隐含“全部”之意,而紧承两句却言“蜀地的山”实在突兀,令人不知其所从来。且《史记·秦皇本纪》、《三辅黄图》等书都没有木材来自蜀山的记载,“兀”不知从何说起?再者,下文的“南方”“九土”,都指的是“普天之  相似文献   

14.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大,学生容易遗忘和混淆,这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个事实.如何使学生快速认识、牢固掌握?也一直是教师们思索的问题.为此,本人就这一问题在识字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下面介绍几例识字方法.一、“比较”识字课本上很多要学的字,它们在音、形、义上都有某种相关的联系,如同音字、形近字等.根据这些特点,可采用“比较”识字法来引导学生识字,即在区别对比的过程中,找出一些字的异同之处来进行识字.比如:“人”与“入”,“出”与“山”等,可区别其形来识记:“入”和“出”可进行意义对比来识记:“出”与“粗”可以通过读音比较来识记.又如“辨、辩、瓣、辫”等字,学生通过对字的音、形、义的比较来辨认,而且还可用儿歌“中间点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中间种瓜长花瓣,中间青丝扎成辫”来加强记忆,通过“比较”识字,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了识字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汉语拼音教学是“注·提”实验的关键,汉语拼音的基础打好了,学生就有可能大量识字,提前读写。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拼音知识和技能,我们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认为拼音教学要过好五关。 一、过好发音关:准确地读出每个声母和韵母的音,为直呼音节打好基础 1.先教发呼读音,再过渡到本音。声母的呼读音和本音相近,学生容易掌握.呼读音是音节分析的基础,本音是直呼音节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有利于“综合—分析—综合”的拼音教学。难度较大的名称音作为查字典的基础,可放到一年级第二学期指导学生查字典时再教。那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拼音知识,学名称音就容易掌握了。  相似文献   

16.
【原创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对于“三好学生”评选去留的问题,多有争议。早在2008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经公开提出废除“三好学生”评选.在社会引起广泛争议。在前不久召开的“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也发起提案,称“三好学生”评选会在学生中间产生不正当竞争,侵蚀儿童心理,建议中小学停...  相似文献   

17.
《辞源》中“ ”字cong音下辖有疾容切、疾用切两个不辨义古音。借助《广韵》、《经典释文》对“使”字cong音的注音、释义,能证明《辞源》中“使”字cong音下的疾容切与疾用切是有区别意义作用的两古音,不应处理为不辨义,也不应与zong音似用切简单归并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抓住关键的问题,引入一篇课文的教学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我觉得教完课文后,让学生海阔天空、无拘无束地提出与本课密切联系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想像,通过玩味得出正确结论的做法,就是“采动荷花牵动藕”。下面结合具体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及体会。一、通过比较加深认识我在教学完《望着远方》和《大海的歌》后,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①“他看到远处有高山,有树木,有人家。”这句话中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②“展现在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海,从东方升起的朝阳。”同样这句话中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析字格从音的角度可确立“借音析字;”从形的角度,可确立“借形析字”与“减损析字;”从义的角度,可确立“衍义析字”。析字格的用处,大都在于衍生新字、派生新义,从而表达更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傅玄对《管子》“轻重”篇作出的“鄙俗”二字的评判,揭示出“轻重”篇在《管子》一书中的地位和性质。以此为基础,从管仲思想与《管子》“三匡”、傅玄的思想倾向、“轻重”篇是对“三匡”的悖谬亦是对傅玄思想的背离三个方面,初步解析“鄙俗”二字所蕴含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