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1994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了我拍摄的一组照片“辛苦了,寒冬里的户外劳动者!”。这组照片表现的是平常人平常事,拍得也很一般,却被评为人民日报当月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 一、动机 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是去年春季一日,我去外地讲课归来,坐的是软卧。同车厢是某设计院党委书记和他的女儿。书记在外地出差期间因车祸不幸受了重伤,经医院治疗多日,伤愈出院,20岁出头的女儿是从北京专程迎接、照料父亲回家的。一路上,父女俩有说有笑。女儿撒娇说:“爸,这回跟您一起坐软卧还行。从北京出来的时候可受罪了,硬座!周围全是‘土老冒儿’,臭哄哄的!”我听了心里不禁“咯噔”一下。我想,对面这位年近花甲的党委书记一定会开导女儿两句:“不能这样说。没有‘土老冒儿’,你就没吃、没穿、没住。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但事实令我失望,书记竟然一声没吭!  相似文献   

2.
一截小蜡烛     
一天早晨,我在清理书桌抽屉的时候发现了一截三四厘米长的小蜡烛。“这小小的蜡烛,会有什么用呢?”我走出门去,把它随手丢进装垃圾的簸箕里。 竟有这么巧的一件事:恰恰就在那天晚上,突然停电了!正在埋头写论文的爸爸、在写数学作业的哥哥和在写作文的我,都急得乱吵吵。 忽然,我想起了早晨我扔掉的那截小蜡烛头。我来到门外,幸好,簸箕里的垃圾还没倒。我在簸箕里找了一阵子,终于摸到了一段圆柱体的东西。在月光下一看,我不禁脱口而出:“啊!小蜡烛头,我可把你找到了!” 我把小蜡烛头点着,放在桌子上,一家人借着烛光,继续…  相似文献   

3.
徐盈和彭子冈夫妇有很成功的记者生涯,为中国家命事业做过很多事。他们夫妇都是沈从文的朋友。我因为搜集名人手迹的缘故,看到一封沈从文致彭子冈的轶礼。写信的时间大约是沈从文主编《大公报》副刊的年代,还是流水一样活泼而灵气的语言,说理说事都是那么婉转潺缓,没有丝毫的霸气。“于同兄:得你一信,才知道我信上发了牢骚。你不说我还不明白,因为一写信就随便说说事实的!(写长信成习惯不是牢骚!)”彭子冈是女子,对着一位女子称兄表示尊重。沈从文喜欢写长信是出了名的,这点他在自传中也多次提到,特别是他的两个好朋友胡也频…  相似文献   

4.
我十九个月大的女儿,对星巴克有一种狂热的向往。每次带她路过星巴克,她就抱紧我的大腿涕泪滂沱,声泪俱下:“棒捧糖,棒棒糖!”星巴克里五块钱一支的棒棒糖是她此举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我是河南省许昌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经过自己的努力,尤其是十多年来一直订阅《新闻爱好者》,使我受益匪浅。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我的一双儿女,也爱上了《新闻爱好者》,特别是《小记者》栏目,在《小记者》栏目的影响下,女儿的作文获奖,儿子的作文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宣读。 在许昌高中022班的女儿说:“我之所以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文获校一等奖,这里固然有爸爸的辅导,更有《小记者》的启发。” 祝贵刊越办越好! 致 礼孩子爱上了《小记者》$许昌电台@梁国安  相似文献   

6.
邂逅总编辑     
陈晓 《新闻天地》2007,(8):32-34
我是一个很要强的漂亮女人,虽然离了婚,为了给年幼的女儿一份更好的生活,我辞去了清贫的教师工作下海做图书批发生意。我拼命挣钱,凭我在大学学中文的功底,虽在竞争残酷的生意场上历尽艰辛,但几年之后我终于在市郊阳光小区有了一套漂亮的住房,光装璜就花了十多万元,这是在我当老师时想都不敢想的事。离婚5年来面对种种诱惑,我固守感情的城堡,从不轻易将真情许人。然而,爱情却在一个春意昂然的日子猝不及防地到来……  相似文献   

7.
我没有见过我的外公夏丏尊,他在我出生的前两年就得肺病去世了。那时候抗战刚刚胜利,他那离别了八年的女儿刚刚跟着我的爷爷爸爸一家老小,从遥远的四川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上海,妈妈的肚子里怀着二哥大奎。外公终于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女儿和女婿,见到了他的挚友和亲家———我的爷爷叶圣陶。此后仅仅过了三个月,外公就带着无尽的忧国忧家的惆怅,离开了那个他不喜欢可又割舍不下的人世。记不起是哪一年,我还小,一次在饭桌上吃饭,爷爷和爸爸照例喝着酒,不知怎么说起了外公,爷爷忽然泪流满面放声大哭,连声说:“好人好人。”爸爸的眼圈也红了,只是…  相似文献   

8.
饿,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感觉。不过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再发生上次的事就不可能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早晨,我睁开双眼,发现了一张写得工工整整的纸条:“丽丽,一天的饭自己安排,给你留下30元,我和你爸有事不能回家。”是妈妈的笔迹,看着这30元钱,我怔怔着,我不会买菜,就是买了菜,也不会做饭。怎么办呢?我只好空着肚子想办法。 哎!饿,饿,饿,我可真饿呀!肚子又一次向我发出信号,我饿得眼睛都发蓝了。再次冲向打开一遍又一遍的冰箱,可里面只有一些牛肉白菜之类的东西。突然,我在柜子里找出了一块巧克力,我…  相似文献   

9.
江青的游戏规则是,世界上只有好人与坏人之分,拥护她的就是好人,反对她的就是坏人。在六十年代,这位身着漂亮风衣,眼里总是闪烁着异常兴奋光芒的女人,时刻不曾忘记自己手中握着的王牌,“告诉同志们一个好消息,主席身体非常健康,他要我向你们问好”!  相似文献   

10.
人说:道不远人。我说:道不远好人,或好人不远道。心中有梦的人,自然是不远道的人。不远道的人,自然有好人缘。张翔,一帅哥,儒雅,耳垂大且厚。远远走来,一脸诚恳,眉眼中挑出粲然和喜气,总担着些不是他的事,还乐颠颠的。  相似文献   

11.
忘了是在哪里看过一句话,意思是:坏人做坏事不一定会得逞,但许多伤人的事常是好人的善意所促成的。许多时候,善良的出发点却导致了令人深感遗憾的结果。如果这个让人遗憾的结局仍有挽回的契机,便是希望。最怕的是抱憾终身,对当事人是一种悲伤,旁观者则留下怅惘。阅读《不存在的女儿》一书,当翻完最后一页时,淡淡的忧愁在吐纳呼吸之中。  相似文献   

12.
如何能让《中国好人》栏目里好人的形象为观众所认可并接受,让他们的高尚情操和行为打动人心甚至感人至深是我们《中国好人》栏目的编导们一直孜孜以求的。有句话说的好:其实英雄也是普通人,他们只是在不普通的时候做出了不普通的事而已。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道德建设类栏目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从人性化的视角切入,以细节化的事例展现,凭真情实感打动人心,靠贴近你我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13.
女儿的长篇处女作就要付梓了,作家出版社的编辑约我对这本书说几句话,这使我多少有些为难。平心而论,女儿出书在我们这个三口之家是好事也是大事,但好事不能多说,说多了就成坏事。中国的传统观念是自家的事不可张扬,张扬多了就是张狂、再说我也顾虑别人说我何父女俩互相吹捧——因这女儿曾在12岁时为我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写过序。她这次应该有勇气而且有勇力来完成自己的序。不过于我,为难归为难,作为女儿的第一读者,说点有关女儿写作的情况还是可以的。担心对读者诸君产生爱女心切望女成凤王婆卖瓜般的误导,想想还是放在文尾吧…  相似文献   

14.
1990年的某一天,我不经意间收到一封寄自台北的信函,信函的内容大抵是说:主办方即将在台北创办一本面向全球的大型华文儿童文学季刊,特邀全球各地的业界人士担任该刊的撰述委员,特邀撰委名单将在创刊号上刊布,望万勿推辞云云。从这封信函得知,本人有幸被推为大陆地区的特邀撰委。信函末的落款是该刊的创办人兼发行人,一个陌生的名字:林焕彰。收到这封信函,老实说,除了有些意外和高兴,更多的还是迟疑和忐忑,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复。在此之前,我从未与台湾方面有过交往,更别说直接担任台湾刊物的特邀撰委了。我知道,我之所以有如此的想法,说白了还是内心深处那个挥之不去的“文革”印记在隐隐发生作用。有过“文革”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文革”期间“台湾关系”绝对是个令人心悸的可怕词语。多少家庭为此噩梦连连受尽折磨,我和我的家人就有切身体会。没过多久,同样内容的信函再次寄了过来。显然,寄件人希望我尽快回复,因为创刊号即将付梓了。这次,我没有再犹豫。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毕竟,时代的轮盘已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在我细细阅读了创办人兼发行人真诚的邀请函和他那让人感动的“走上儿童文学的不归路”倾其所有“零花钱”的创刊设想后,我更相信这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了。这就是1991年1月出刊,至今仍在持续出版的《儿童文学家》。这也是我与焕彰通信交流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听她的名字,艾丽娅,多么优美!看她的长相,修长的身材,白嫩的肌肤,一派清秀美丽。她说她是蒙族姑娘,但人们都不相信,都把她当成新疆维族姑娘。艾丽娅急了,辩白道:“我真的是蒙族人,出生在东北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父母都是牧民。我本姓呼尔那特,艾丽娅是我的名字,蒙语有点淘气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好人张翔     
接到电话,说要写一个关于张翔的点评。我立马答应,脑子里马上蹦出一个词:好人张翔。张翔是个好人,在圈内应该是公认的。外地的姐妹们到北京,一般第一件事是给张翔打电话。张翔绝对是车接车送,管吃之外还要精心陪同照顾包括购物。  相似文献   

17.
儿童教育是个大问题。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把这列为基础性的重要工程来抓。鼓励孩子读书便成为家长教育子女一种重要的途径。所以,六一儿童节带女儿去书店,花了240元钱买了套“新世纪少儿知识百科”(全套十册,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作为节日札物。女儿自然非常高兴,回家后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晚上。女儿忽然捧着其中一本《世界奥秘奇闻大全》来问我:“爸爸,这些事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我接过书一看,心中吃了一惊,只见书上赫然列着一条条刺眼的标题:“没有脑袋的婴儿”、“能用手心煎鱼的人”、“会走路的板凳”…  相似文献   

18.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19.
我相信     
我相信世上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人类的尊严。 我相信帮助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是每一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我相信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过是个庸俗匹夫。  相似文献   

20.
10年前,我这个毕业于通信学院的通信兵,被单位领导“硬逼着”做了兼职新闻干事。没办法,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上。于是,业余时间我关起房门读书、看报、想句子、定段落,写了抹、抹了写,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新鲜事,用才知道的“五要素”套上去,跟着报刊去临摹,抄入方格中,累了个不亦乐乎。不多日,自己的大名竟多次铅印在报刊上,随后又收到一张张汇款单,真乃名利双收,当时我还真高兴过一阵子。知我者莫过妻,她不相信我有这方面的才能,当我喜形于色时她就“挖苦”我:“连汉语拼音都不会,几个歪歪扭扭的字,臭美啥!”我依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