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大多只重视传授学生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导致国民人文素质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语文教育不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在具体的语文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各方面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和谐发展,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质。因此要从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大力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语文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统一。  相似文献   

2.
金瑛 《教学与管理》2009,(8):115-116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构成,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着美好的人性,寄托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语文教育以其特有的人文品质传递着爱国主义思想、人格价值观念、人际和谐思想和社会责任观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和高尚的人文精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陈瑛 《甘肃教育》2020,(4):67-67
语文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践行新课改理念,根据现行教材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4.
李莉 《现代语文》2011,(10):89-9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内容。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益于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情操陶冶、人格完善和悟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传递知识、塑造人格,是教师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性、生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更要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基。  相似文献   

6.
唐葵玉 《教师》2008,(2):19-20
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是“文”与“道”的有机统一,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但是,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或是将丰富的人文内涵置之不理,或是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根据新语文课标的要求及在多年教学第一线的实践,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借助阅读教学这一重要平台,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不断陶冶人格、完善个性。  相似文献   

7.
姜华 《现代语文》2013,(12):104-105
一、引言 所谓的人文素养是指在精神上与思想上通过长期的文学、艺术和哲学学习所获得与积淀的一种修养,包括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修养。由于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学科,可以说人文就是语文的灵魂,我国语文中有着非常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都是伟大作家的人格体现,如孔子、司马迁、苏东坡等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将人文素养与能力培养相割裂,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人格培养与中职语文教育的关系,提出中职语文教育要实现人格的培养,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人文的课堂观、人性的学生观,从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格渗透,将语文教育与人格的培养贯穿起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特征严重缺乏,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是相违背的。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新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其中的情感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是一片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情感品质确有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中蕴藏的人文资源、开发学生的人格潜能、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重要作用.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因素,在学生创造性、自信心、责任心、合作意识、自我控制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塑造,实现学生健全人格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理念引领下的语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功能,更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教科书不仅有语文知识,还有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师,既要用教科书的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还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13.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修养.要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等途径,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4.
赵惠娟 《文教资料》2012,(13):50-51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修养。要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5.
高志  苗富强 《文教资料》2007,(30):157-158
对大学语文研究性教学的探究,完成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目标,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实用技能,培养学生人格和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然而,在农村学校,语文教学大多依然停留在知识传授、机械记忆的层面上,学生日趋严重的人格缺失既有社会的影响,也是教育的普遍问题,而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严重偏废也难辞其咎。中学教育对于学生意志品质、性格志趣、人生观等人文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所以,相对于工具性,语文教学更应强调它的人文性。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天然具有深厚、鲜明的人文特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语文成了应试的工具;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精神培养割裂开来,以致学生思想苍白,情感贫乏。杨东平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培养人文精神,就是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使学生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一、…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当今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的时代,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方向的不明,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鉴于此,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注就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探求切实可行的方法,培养时代的骄子。  相似文献   

19.
丁建军 《考试周刊》2011,(40):50-51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什么是健全人格?陶行知先生认为应包含:个人品德和为社会国家服务之公德、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感情。由此而言,语文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的包括人格素养在内的语文素养,充分体现其人文性,培养其爱国情操,塑造其健康的人格。而作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近几年来,我尝试着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20.
苏虹 《教育与职业》2006,(35):148-149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学科地位边缘化、教学功利倾向严重等问题,影响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重视学生对炙学作品的多样解读,用优秀文化戍果滋齐学生,将语更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