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录学是一门博览群书,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的学问。鲁迅先生在他一万多册的藏书中,就有不少是属目录学的书,这是他写作之余“随便翻翻”的书。有一次,他很坦率地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象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沒有本本细看。还有一种很容易到手的秘本,是《四库书目提要》,倘还怕繁,那么“《简明目录》也可以,这可要细看,他能做成你好象看过许多书”。(《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鲁迅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块丰碑。他以求实的精神为中国的文学增添了不朽的色彩,以至于他的名字曾一度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伟大”的代名词。毛泽东评价鲁迅为“现代的孔夫子”,可见鲁迅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然而,究其一生,我们却不难发现,鲁迅有鲁迅的悲哀。他的一生有许多的挚友,也有许多的“怨敌”。因为要唤醒沉睡的中国国民,  相似文献   

3.
近读一则古代轶事,似乎对我们的编辑工作颇有启示。唐朝著名的画家王维,曾经画过一幅“雪里芭蕉”的名画,那翠绿的芭蕉鄙视冰雪,傲然挺立,俨然君子。然而有人说:“寒冬大雪,怎么可能有翠绿的芭蕉?”于是抹去芭蕉,换上梅花。这个砍杀芭蕉的老兄,比起时下的一些编辑来,温柔多了。他没有因为雪里芭蕉的荒唐而枪毙它,还承认那是一幅名画,可见眼力不俗,没有砍去芭蕉只留下白茫茫一片雪景,还换上有君子之称的梅花,可  相似文献   

4.
许广平同志说过:鲁迅“勇于学习,好学不倦”,“因之他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欣慰的纪念》)而这些知识的得来,是同他一生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密切相关的。一九○九年,鲁迅回国后,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与绍兴府中学堂教书。为了辑录《会嵇郡故书杂集》和《古小说钩沉》,就埋头披览古说,遍寻野史笔记,曾多次前往浙江图书馆和府中学堂图书馆借阅古籍,即所谓“翻类书,荟集古逸书”云云。鲁迅在图书馆里研读很认真,常常是边读书边记  相似文献   

5.
鲁迅——鲁迅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他声讨“吃人的历史”,他痛打“落水狗”,“中国得人民,是常用自己的血,去洗权力者的手”一副永不妥协的样子。1926年的时候,陈西滢大骂鲁迅:“他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权威者,他没有一篇文章里不放冷箭,他常常无故骂人。” 李敖——“漫无心肝的中国知识分子,漫无心肝的日子太久了,实在应该认清自己,振作一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封面设计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非常重视书籍的封面设计。李小峰说:“鲁迅先生很重视一本书的封面设计,不仅对图案,就是书名、作者的字体大小和安放的位置、颜色、纸质都是很注意的。有些书,仅仅是书名、作者·没有图案·也处理得很恰当,看上去很舒服。”“。李霁野回忆鲁迅时说:“书面的装潢,也是鲁迅首先注意到的。他自己设计的书面都各具特色。他也随时注意发现可以作书面的画家.并对他们爱护备至。书店随意污损画家的原稿.或印刷时改变了颜色,他都很为愤慨。  相似文献   

7.
一得录     
学学鲁迅的“壕堑战” 卢汴生 三国演义中曹操麾下大将许褚打仗很勇敢,有时竞脱去铠甲,赤膊上阵,以致在一次战斗中身中数箭。鲁迅先生对许褚这种蛮干的战法,很不以为然。同敌人作战,他主张用“壕堑战”,既要打击敌人,又要保护自己。鲁迅先生说:“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 鲁迅先生的“壕堑战”思想对今天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仍有借鉴意义。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加大,由此引发的新闻官司、法律纠纷越来越多。这对新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作文觉得疲劳时,就顺手翻翻书,随意浏览,这样转移了注意力,脑子得到了休息,同时又积累了知识。文艺鉴赏也是鲁迅的一种“休息”方式,他很喜欢参观字画展览。他幼年就爱在课余临摹小说绣像,一直到晚年,仍然喜欢大量搜罗并介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有家报纸发表了于宗瀚《<鲁迅译文集>再版无必要》一文,文章作者断言“在鲁迅的全部文学业绩中,译文部分是差的”,“他的译笔十分不畅,读起来是很吃力的”,“他的译文水平未必比得上今日大学外语系的学生。”文章作者还妄加评论地说,“鲁迅先生的译著是从来不为民众所接受的”,“是没有研究价值的”,“今日的外国文学研究者们有谁会去参考那些文笔也不通顺的资料呢?!” 此文发表后,立即引起此间出版界人士和鲁迅研究工作者的忿忿不平,认为这是一篇以“各抒己见”之名,行诋毁、贬损鲁迅之实的奇谈怪论。出版界有关人士指出,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举世公认、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岂  相似文献   

10.
消灭报刊图书差错的议论已经不少了,但总成效不大,不信请找一份无错报或无错书刊试试,就很困难.出差错的原因很多,但不重视校对不能说不是首要因素。轻视校对工作和校对人员的例子,在某些编辑出版部门几乎是俯拾皆是的. 其实,真正懂得编辑的人,真正的文章大家并非如此.列宁在编辑《火星报》期间,常常亲自校对,对每篇文章的语言、音节、标点都要反复核实。他在关于出版《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的一封信中说:“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在他看来,校对是出版的第一条件。鲁迅一生化在校对上的精力几乎不亚于编著,许广平先生回忆道:“每一种译著的最初出版,往往多是经过鲁迅先生和我共同校对。……有时甚至六七校,平时的所谓初校,在我们已经是二校、四校了。”《鲁迅日记》中就有不少“通夜校《奔流》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主张文章写不出时不硬写;但同时他又说他的文章常常是“挤”出来的。他形容这个“挤”字,有一段极好的文字在《“题未定”草(一——三)》中:“笔,是有点古怪的,它有编辑先生一样‘挤’的本领。袖手坐着,想打盹,笔一在手,面前放一张稿子纸,就往往会莫明奇妙的写出些什么  相似文献   

12.
书评选摘     
《中国图书评论》2011,(2):125-125
豆瓣网:陈丹青聪明在哪里?我的老师是张爱玲迷,不喜“望之俨然”,讲究“举重若轻”。他40岁后终于认真看鲁迅,我捉掇着问:“鲁迅如何?”老师顿一顿道:“他说话很好笑。”陈丹青第一讲“笑谈大先生”便谈鲁迅的幽默,好生眼利。  相似文献   

13.
“很有意义的工作”——“鲁迅与校对”琐谈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传媒》1997,(2)
鲁迅一生办过7个出版社,编过9种期刊和好几种丛书,还为不少作者编选集子,校订译稿,修改文字。大量的编校工作耗去鲁迅毕生很多的精力,占去他不少创作和休息时间,然而他却乐此不疲,始终如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种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其中也大有学...  相似文献   

14.
阅报,得知《四库全书》即将全部影印发行。这是今日出版界之一盛事,值得我们在大事记中记上一笔的。提到《四库全书》,就想起了鲁迅先生对此书的评论。他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他还把这同“明人好刻古书”、“今人标点古书”并列,说“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鲁迅的话是很激烈的。今天可能有人会认为他极左,但我觉得他讲的有道理。假如有这样一位自以为很高明的艺术家,他看见了一尊唐人雕塑的佛像,觉得不够美,于是拿起刀子在上面大刻一通,改变了佛像的原来面貌,我们是该赞扬他作了“艺术加工”,还是应该骂他破坏了文物?  相似文献   

15.
他很崇拜鲁迅,能把鲁迅的许多杂文倒背如流。仅去年一年,他就在报刊上发表了二百二十多篇言论文章,其中《人民日报》就有十三篇。他——就是今年二十六岁的薛弢,笔名辛酉、草山。薛弢很质朴。谈吐中洋溢着一种平和的热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与此相联系,他还是一个伟大的编辑出版家。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他一生的呐喊和搏击,都与编辑出版工作紧密相联。几十年间,他常为此“弄得终日忙碌”,“费去生命不少”,直到他逝世前一天,还在关注着几种书刊的编辑出版。据粗略统计,鲁迅在从事文艺活动的三十多年中,编辑和参与编辑的各种书籍(除他自己的著译及辑录整理的大量古籍不计之外)就有76种,丛书11种,自费印行13种,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初婚     
鲁迅是出现在20世纪中国苦难大地上的一种天才“异象”,他的作品是近现代中华民族苦闷的总象征,这是刘再复先生对鲁迅的总评价。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记”,第二部分是“评述”。“评述”部分汇集了刘再复先生在海外关于鲁迅的最新思想成果,是经过一番自我反省和知识更新之后对鲁迅的明心见性之论。  相似文献   

18.
舒乙 《档案与史学》2014,(11):10-13
我个人觉得,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里,出了一个鲁迅先生,他走上文坛,在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社会活动界起重大作用的时间段是1910年代到1930年代,持续了大概二十年,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当然他去世以后还是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毛泽东给他很高的评价以后.鲁迅先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不升不降的一种状态.而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又出了一个跟鲁迅同样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就是巴金先生,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鲁迅”,同样也是一位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19.
三,用笑话来分析或解释某种难解的现象或难懂的道理。比如《说‘面子’》(鲁迅全集6——128页)提到当时有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人很“要面子”,实际是一种“不要脸”。要面子等于不要脸,这两种黑白相反的现象,为什么能划等号,这很难说清,一用笑话,马上就明白: “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不是有一个笑话么?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人人罢,人们都能和他扳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  相似文献   

20.
话说孙犁     
我过去的一位同事,每年春节都要回天津老家去。到天津时,也都顺路去见孙犁先生。那时我所在的鲁迅研究室,每月要出版—本《鲁迅研究动态》,孙犁是期期都看的。孙犁见了我的同事,总要聊起那本杂志,说他对有关鲁迅史料的文章,很感兴趣。鲁迅研究室的同仁,对先生热衷于鲁迅的态度,颇为感动。直到现在,杂志还期期赠送与他。孙犁对鲁迅的敬仰,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据说1949年“进城”后,他有个时期的购书,是参照鲁迅的书帐单来选择书籍的。对鲁迅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研究,这其实是可以看出他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