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如何改革传统的学生平时成绩考核办法,加强学生的学习过程控制,实现教学的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的"双轮"驱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直是摆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结合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思考与实践,提出了平时成绩量化、细化考核的浮动式的管理办法,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改革思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课程是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成效如何,对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将产生直接影响。文章从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出发,在剖析公共管理类专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加强专业建设,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已是当务之急。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在专业结构、学生就业及专业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控制本科生招生规模、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等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学员网上学习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学员的认知未完全到位;教学管理支持服务未完全到位;网上资源不能满足学员多样化需求。要提高学员网上学习积极性,需要做到加强对学员网上学习重要性的宣传,加强对学员网上学习相关技能的培训,加强与分校专业责任教师、管理教师的联系,加强与学员的沟通,围绕学员的需求建设资源,加强对各分校和相关学员网上学习的及时总结,加大网上学习在省开课形成性考核申的比例。  相似文献   

5.
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质量,教师要通过对管理类专业教学情况的调查,了解管理类专业教学情况的调查结果,并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和意见。要大力加强专业教育,深化改革专业教学计划;继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保障教师有足够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加强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学,深化专业学习指导;强化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社团作用,多渠道开展学生工作。  相似文献   

6.
高校投资管理专业应以培养直接面向投资市场的中高级管理应用型人才为发展目标.现在许多投资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教师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与实践技能等问题.加强投资管理专业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选择正确的路径,更需要一定的政策措施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疫情期间中职公共管理类专业师生的在线教学现状,以芜湖市某中等职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112名学生为调查样本,采用了自编问卷"中职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线学习体验效果调查问卷",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中职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线学习体验效果总体高于中等水平,可以分为自我发展感知、自我互动感知、教师指导感知三种体验类型。其中,教师指导感知水平高于自我发展感知水平与自我互动感知水平,而自我互动感知水平最低。最后,根据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从困难学生的需求、在线学习效果、师生的互动效能三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策略,以期进一步完善中职公共管理类专业在线教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教学及考核模式改革的方向。分析认为搞好高校材料类专业英语教学必须加强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教学,加强师资队伍、教材及课程建设与管理,及早实现公共英语向专业英语教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6月13日-14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我校旅游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承办的“中国首届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暨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高职高专公共管理类专业教指委7名专家和来自全国19所高职高专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系领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以及出版社人员、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办公室管理实务》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主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和实务性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要想把这门课程教好,有必要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并且真正做到联系实际,坚持以学生将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坚持公共管理类专业自身特色和《办公室管理实务》的课程特色。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软件的存在使教学过程与学习资源建设产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性软件可以创建新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增强教学平台的开放性,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教学与学习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了拓展,教与学的过程和学习资源得到了优化,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参与营造平等协商的对话环境、营造科学管理知识的氛围等策略,使得社会性软件的教学功能最大化。从而深化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教师从业技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些概念或知识比较抽象难懂,课堂上老师费尽口舌,学生也难以全面掌握理解。总有一些技能需要学生反复操作,可离开了教学器械学生难以巩固。如何切实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成为专业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利用学生对网络课程资源的信息反馈及平台数据分析,对构建的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学习资源进行优化,探讨开展“数据库技术基础”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指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并加深知识内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能力本位(CBE即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的高职教育观,是指在高职教育中,强调以能力培养而不是以学术知识体系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现状以及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现状,探索能力本位的应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职业性作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发展的方向,实践性作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实现方式,树立工学结合的概念,从而解决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问题,提高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产、学、创"与教师"产、教、研"的现状与原因,也对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专业技能进行了分析,发现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专业职业技能点,并通过多年来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证明,以专业工程实践技能为对接点,以产业驱动为对接模式,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企业化、课程标准化、学习内容项目化、企业实习常态化以及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过程化等途径,可有效地满足软件工程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产、学、创"与教师"产、教、研"能力对接。  相似文献   

15.
基于市场需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包括:基础技能,即现代办公操作技能和网络信息处理技能;综合能力,即组织管理能力和公关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即贸易业务流程操作能力.学校要从加强课堂实践教学,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建设场景模拟实验室,突破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瓶颈,提高教师素质,强化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方面,做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6.
案例教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尤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更具显著效果.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实问题的分析,深入分析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作用,提出应落实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培训案例教学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案例三大方面工作以切实发挥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前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格雷欣"现象,严重扭曲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消解"格雷欣",高校管理部门要转换管理思维,出台有利于教师安心教学的管理制度;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事业心,采取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创新专业教学;学生要正确看待专业学习的价值,积极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  相似文献   

18.
聂茸 《辽宁高职学报》2013,(10):86-87,91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英语课的年轻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缺乏专业意识,但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却很丰富;而老教师,理论与实践运用自如,但网络多媒体技术掌握却不得心应手,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颇多。为此,提出基于网络多媒体教学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培训模式---“2R+C”模式,使教师不仅成为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策略的培训者、学习进度的监控者、学习困难的鼓励者、学习效果的评估者。  相似文献   

19.
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为我国乡村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乡村学生的知识学习及乡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这一角色定位也存有淡化乡村教师“乡土色彩”,对乡村学生既有文化身份及其教学价值体认不足,其作为乡村场域中的知识分子身份地位日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走向“文化建设者”,使其增强对乡土文化的感知理解及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乡村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发挥作为乡村知识精英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framework of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PD) programmes following a CPD model aimed at promoting ‘accomplished practice’ involving: pedagogical knowledge, content knowledg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nd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Teachers were asked to bring evidence about their practice. The context was related to the ‘Learning Skills for Science’ (LSS) programme, which advocates the explicit incorporation of high‐order learning skills into science school curricula. The main goal of the study was to test the evidence‐based LSS CPD model by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its related CPD programmes on participating teachers. The impact relates to teachers’ perceptions about teaching learning skills, teachers’ LSS practice, and their professional influence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s part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we developed a criterion‐based diagnostic tool and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designed to assess a teacher’s professional profile and progression according to dimensions of ‘accomplished practice’. The diagnostic tool can be adjusted and tailored to different CPD domain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quiring teachers to bring evidence from practice and students’ learning enabled us to follow teachers’ progress and succeeded 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s towards accomplished LSS practice. The results exemplify a synergy between CPD designed activities and the ongoing evaluation of its imp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