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课程及其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出相应的智力与德性,整合而成德性之智,这是必须也是最现实的价值追求。德性之智的培育是使个体超越知识人的局限而成为德性人的重要中介和桥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成智、挖掘课程知识自身的德性要素以成德、引导学生倾身于实践而实现智与德的共生。  相似文献   

2.
课程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它实质上是一种官方知识或法定知识,是各社会阶层斗争、妥协的产物。作为课程知识选择之价值"滤网"的课程知识观同样具有意识形态性,它的变革与演进往往体现其所处社会之阶层结构的变迁。当前,由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进行着剧烈地分化与重组,因此与之相联系的则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各课程知识观间话语权的变更:即代表精英阶层利益的要素主义课程知识观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未被彻底否定;而代表中产阶层、市民阶层以及社会新贵阶层利益的结构主义、进步主义、百科全书主义等课程知识观在改革中的影响则大大增强,进而形成了多种课程知识观共同影响我国课程改革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于泽元  王开升 《教育研究》2021,42(3):149-159
师德是我国文化语境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话语,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才能够展开其应有的范畴,构建师德养成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视野中,师德养成的本质是教师的自我立德树人,是一种"为己之学",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最大的师德所在.通过对"德"的文化发掘,可以发现师德之"德"应该由教师的道德转向教师的"德性",师德的养成要高扬本真自我的德性价值,让教师在日常实践和伦常关系中以身体道,通过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自我统整、诗意栖居而涵养自身的知识之道、人生之道和价值之道.指向德性的师德养成之路让教师能够无违本心进入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性之产物的自由主义,尽管为个体自由权利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同时却造成了自我与共同体、自我与他者的分离,使自我成为一种"无负担性的"和"占有性的"存在者,导致了自我归属感的匮乏,阻碍了自我德性的提升。当代社群主义力图通过对自由主义自我观、社群观和德性观的改造,来建构共享式的人际关系和提升个体的德性水平,以此解决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的认同问题。社群主义的理论努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中潜在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5.
界定品德与德性概念的关键,在于善待自我的德性是不是道德上的德性.如果善待自我的德性不是道德德性,那么亚里士多德便是正确的,"德性"便是"优良"、"可赞赏性"等中性的概念;如果善待自我的德性是道德德性,那么亚氏便是错误的,德性便是品德,亦即道德品质、即道德人格德性与品德、道德德性是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6.
德性实践作为教学生活的价值之维,不仅仅赋予教学生活文化再生力,更在推动教学生活"内在利益"转向的同时,促进了教学生活的"制度化"规范。然而,在将德性实践作为教学生活价值之维的行动路向时,遇到了诸如过度追求自我利益造成教师发展取向"锁定化"、工具理性支配下的教师发展能力"空心化"、外在压力影响下教师发展"去主体化"等困境。真正的教学是人之成人的教学,德性实践作为教学生活价值之维的内在品质,需要宏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观的课程政策本土化条件、微观的"教学研"一体化制度保障三个层面整合而成的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7.
儒学教师观     
本文通过对传统儒学经典的主题化解读,一种建基于德性之上,又为了德性之生长和表现的中国传统的"儒学教师观"诞生了——教师即"道德创造家"、教师即"个人"、教师即"终身学习者"、教师即"批判性公共知识分子"。这对重新思考、检讨我国当前教师教育中,过于注重教师作为"技术"抑或作为"实践"的训练,而忽视教师的价值倾向、漠视教师个人经验等问题,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美德伦理与大学生德性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大学德育定位偏失,缺乏德育的人性意义、伦理导向和实践基础.现代社会的大学德育应坚持德性本位的德育观,以美德伦理为价值导向,着眼于以人的伦理道德力培养为核心的德性人格的塑造.德性人格是对知性人格的超越,是人格塑造的"至善"境界,也体现了大学德育在人才培养上价值理性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9.
鞠鑫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124-127,140
约翰·杜威提出了"教育生长观",指出教育就是不断生长的过程,包括体格、智力和道德的生长。"生长自身才是惟一的道德的目的"。"教育生长观"是推动现代学校品格教育走向理性化的路径。现代学校品格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德性生长为目的,它以人的未成熟状态即人的生长或发展的可能性为前提,它的内在价值在于人的德性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外在价值在于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个体德性经验的增长带动社会经验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知识观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在现代知识观基础上的理性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内容以知识为中心,脱离现实生活世界,知识的完整统一性被破坏,其价值中立的课程属性使其很少关心社会,这种课程观导致现代课程出现种种弊端。建立在后现代知识观基础上的后现代课程观,对之进行了彻底地摧毁,其所强调的课程“理解性、情境性、创造性、综合性、价值性”等观点,对今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