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同学们在第二单元“回顾·拓展”中,学习了三个古文中的句子。我说现代意思,你能写出古文中的语句吗?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课改的步伐,小古文以其独特的魅力悄然走进了校园、走进课堂、走近了我们的孩子。不过,小古文的教学有别于教材里的文言教学,它的目标更简单:激发兴趣,培养语感。语感培养没有别的方法,就是靠读(这里的读指熟读)。教小古文的原则也只有一条——情趣。我不太赞成死记硬背,再好的事儿被迫就范,就成了坏事。一旦孩子自小就厌恶文言,岂不遭殃?那怎么才能落实"情趣"这一原则,圆满达成小古文学习的目标呢?笔者到衢州市  相似文献   

3.
高中古文教学在词义解释方面与训诂学有密切关系,许多训诂方法可以用来指导古文教学。本文以"为"、"北"、"休"三字为例,介绍了一些训诂方法在古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还是显得"晦涩难懂".本文阐述了如何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通过创造性的转化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阅读转化的能力,使他们亲近"小古文".  相似文献   

5.
著名教育家布鲁诺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和发现知识的过程。"在古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者。在这探究过程中,导学案对于学生学习古文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结合导学案在古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对如何更好地设计好古文导学案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6.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精选了浅显易懂的经典文言文,我们称之为"小古文"。这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具有一定挑战的,但"小古文"对于学生的言语生长意义重大。纵观统编版教材中的小古文,都是以故事为主体,体现了鲜明的语法规则,但其情节简单、语言相对浅显,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趣,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提出要对比朗读,明晰节奏,品析小古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借情境朗读,渲染情境,再现小古文鲜明的情节内容;借积极体验,深入感知,体悟小古文可感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小古文"走进了小学课本,通过"小古文"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文化。基于此,语文教学中的趣味引入、审美提升、理解内涵、情感渗透、道理分析等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何振岱作为近代福建著名的古文家,在古文创作上受益于谢章铤最多。谢章铤对何振岱的人品、学识及创作亦给予充分的肯定。何振岱治古文能博取众家之长,提出"四理备精,足称大家"之古文观,并在古文"入门说"、"养气说"等方面有独到见解。沉实厚重、长于说理是何振岱古文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9.
小古文是古代以文言文写作的短篇,篇幅简单短小。易于理解是小古文的特点。与古诗词不同的是,小古文以叙事文字表述,更具故事性,易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材中的《两小儿辩日》《自相矛盾》,已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小古文的乐趣。但局限于课内有限的阅读还远远不够,教师需要将目光投射到"小古文课外阅读"这块沃土上,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眼于未来,不只让学生学习,更要在学习中模仿、创作,为小古文学习带来全新体验。在这个思路的触发下,于是有了小古文创作课堂实践探索的着手之处。  相似文献   

10.
相较人教版语文教材,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小古文提前近两年进入学生的学习视野。如何上好第一堂古文课?引起了一线教师的深思。笔者结合《司马光》一文的相关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从"文本与学生""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三个维度进行解构,力求做到更有据、更有趣的古文启蒙教学。  相似文献   

11.
<正>当下,有很多语文教师在开展小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篇幅精短是小古文的"形",内容浅显是小古文的"义"、富有情趣是小古文的"神"。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选择易读有趣的小古文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小古文学习化难为易。1.图画,让小古文更有境。实践证明,教学时引入与文本高度匹配的图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帮助学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中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串讲,"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学生记词义、记译文,考试考翻译和字词,学生对这种"满堂灌"的文言文学习感到厌倦,使文言文的教学跟素质教育相距甚远。而我们学校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种问题就更为凸显。如何让学生摆脱文言文的束缚,本文以《核舟记》为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挖掘文言文中的有利因素,通过趣味古文、古字分析、画画学古文等形式吸引学生读古文,诵古文,记古文。希望能为古文教学提供新的学习范例。  相似文献   

13.
在古文教学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有三种方法:把"翻译"换成"讲述",以消除学生对语言的障碍心理;把"翻译"换成"画图",让枯燥无味的古文课堂有了一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把"翻译"换成"蜻蜓点水"式的阅读,索然无味的使古文教学有了一些趣味。  相似文献   

14.
沈萍萍 《语文天地》2012,(23):53-54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诗文,具有比较独特的教育功能。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学修养,还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人格、提高审美素养、规范思想意识、增强文学积淀、提升修身养性品质。这就是"古文如灯、古文如镜、古文如水"的最佳注释。一、古诗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韩派古文作家是中晚唐古文运动的主力军,韩派古文创作的销沉是唐代古文运动衰歇的标志。在对前人有关韩派古文衰落原因的散论进行归纳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导致韩派古文创作逐渐销沉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道"的超现实性;二是情感枯涩。  相似文献   

16.
讲到古文作品中的文言虚词,普遍认为其主要表示语法作用,甚至有人主张"虚词是完全表示语法作用的"。如果不是简单化地采用"以洋律中"的姿态,综合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汉语(尤其是文言)虚词并非语句构造之必需,而是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在古文作品当中,虚词的调用更多的是作者行文表达的需要。所以,在古代汉语课程及古文阅读与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文言虚词的辞章价值予以充分的关注,通过虚词去把握文本行文的语气与脉络,是古代汉语虚词教学的重要着眼点,同时也是古文阅读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林纾研究中,大家多聚目于"林译小说"的光芒,其实,"林译小说"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扎实的古文功底.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创作与理论研究都是传统文化长期浸染、厚积薄发的结晶.林纾的一生,古文因缘极深,他自小习读古文,成年即以教书为业,入京后与桐城文派颇有渊源关系,"五四"期间又为维护古文而抗争.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其一生与古文有着牵扯不尽的因缘.  相似文献   

18.
林纾,作为古文大家,既兢兢于古文,又热情于小说翻译与创作,其中的转换因子是"小说笔法".林纾对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笔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圆融,并逸出到小说翻译与创作,使其古文与小说独具风味与魅力,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体现了雅俗文学的共容与交融.林纾和他的作品凝固成新旧文学的临界态,而"小说笔法"则成为这一状态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古文学习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古文阅读知识。学习一些小古文对了解我国优秀的汉语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古文学习难度相对较大,通过激发学生、培养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学习古文,提高文学修养。教师可以通过"读""画""吟""写"这四个方面加强学生对古文意图的深刻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与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是汉代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收录500多个古文,开启字书传抄古文的先河。《类篇》为宋代官修字书,继承《说文解字》的传抄古文传统,收录古文900多个。我们通过对比这两本字书中所收录的"古文",比较汉代古文和宋代古文内涵和外延,从而构建宋代古文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