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梵蒂冈周二(6月19日)发布了司机"十诫",警告机动车驾驶者在路上要保持冷静,不要开赌气车,不要酒后驾车,即便仅是不礼貌行为也  相似文献   

2.
醉酒驾车     
醉酒驾车或酒后驾驶指的是在酒精或麻醉药品的影响下驾驶车辆的行为。它包括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  相似文献   

3.
Drunk Driving     
刘若岚 《初中生》2011,(Z6):104-107
醉酒驾车醉酒驾车或酒后驾驶指的是在酒精或麻醉药品的影响下驾驶车辆的行为。它包括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随着机动车在我国的广泛使用,道路安全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而酒后驾车作为交通安全的一大事故隐患,其危害不言而喻.虽然交通安全法规对此作出了严厉的处罚,但是酒后驾驶仍屡禁不止.本文将从主客观两个视角来分析酒后驾驶的原因,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阐述其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 50%~60% 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车有关,它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并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作者对"酒后驾车"与"醉酒驾车"两个容易混淆的词语作了区分。不管这两个概念如何界定,我们都要严格遵守"如果喝酒就绝不驾车"的宗旨。  相似文献   

6.
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为了杜绝酒后驾车现象发生,本文介绍了一种车用酒精测试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该系统安装在汽车内,实时检测车内部空气中酒精含量,如果含量超标,则系统通过继电器切断汽车起动机电路,从而禁止汽车起动,从根本上杜绝酒后驾车,保证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7.
酒后驾驶已被列为世界卫生组织车祸致死的首要原因。酒后驾驶危险性增加,饮酒后,不仅触觉机能下降,还对人的思考、判断能力有影响,会降低人的记忆力,造成人的情绪不稳定,最终导致发生交通事故。执法过程中对酒精检测采用的技术手段有三种,但应用效果各有利弊。在查处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8.
2009年8月4日21时许,在杭州警示5.7飙车案的爱心斑马线上,一辆保时捷卡宴越野车将一名行人撞出30余米,被撞者因抢救无效死亡。肇事男子名叫魏志刚,系酒后驾车,肇事后,同在车内的一名女子曾出面顶包。死者系安徽阜阳来杭州的打工妹,年仅17岁。据统计,今年1到7月,全国因酒后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造成1169人死亡。对酒后驾驶严查重罚,顺应民意。但是,杜绝酒后驾驶,除了依靠严格的法律,更需要驾驶人乃至全社会的自律,只有对法律心怀敬畏,酒后驾驶才可能成为不可触摸的高压线!  相似文献   

9.
试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2012年10月25日深夜,上海市公安局长宁警方在延安西路查获著名演员王志文酒后驾车,并根据法规,对其进行了罚款、扣驾驶证等处罚.此前,在2007年、2009年、2010年,王志文多次酒后驾驶被曝光. 2011年5月,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因酒驾被判拘役6个月.出狱后,他第一时间承诺愿意无偿拍摄严禁酒后驾车的公益宣传片.他希望通过自曝家丑的宣传,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酒驾的危害,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近日,成都市交警四分局安全科张明华科长和李强警官应邀来到成都市旅游职业中学,给全校教师进行了一次生动的交通安全知识与法规讲座。成都市平均每天有4至5人死于交通事故;酒后驾车、疲劳驾驶、开赌气车、"黄师傅"等,这些都是隐形的"公路"杀手,所以希望无论是开车的还是走路的人,都严格遵守  相似文献   

11.
1.(福建南安)目前有关部门做出决定,司机酒后驾车会受到严惩,交警常用一种"酒精检测仪"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C2H5OH+4CrO3+6H2SO4=2X+2CO2↑+9H2O,反应中红色的CrO3转变为绿色的化合  相似文献   

12.
自2009年8月15日开展酒后驾驶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情况总体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在此期间,全国发生酒后驾驶肇事事故导致三十二人死亡,同比下降23.8%.截止8月22日酒后驾驶肇事致人死亡降幅明显.城市道路酒后驾驶肇事事故比例较高,在酒后驾驶肇事致人伤亡事故中,52.1%发生在城市道路上.  相似文献   

13.
近五年来,中国每年交通事故50万起,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均超过10万人,稳居世界第一.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这些马路杀手的来源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驾驶速成班;二是酒后驾车.  相似文献   

14.
危险驾驶自2011年正式入刑以来,对有效遏制酒后驾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基层办案部门办理此类案件在程序上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是否可以刑事拘留后起诉、审判?对危险驾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逮捕?如何保证诉讼顺利进行等。对这些问题各地做法不一,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5.
【高晓松事件回放】2011年5月9日,音乐人高晓松酒后驾车致使四车追尾、三人受伤,事后他对警方表示:"我这是违法行为,我愿承担事故全部责任。"随后,他又在询问室亲笔写下"对不起,永不酒驾",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交给守候的媒体。在狱中六个月,高晓松不仅创作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进入汽车社会,交通事故频发,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令人惊心。由于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所致事故比例高、危害大,引起了广泛关注,酒后驾驶、醉酒驾驶“人刑”也得到了社会大众和部分学者的支持。但根据刑法谦抑性理念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控制酒后驾驶、醉酒驾驶的其他手段并未穷尽,“入刑”既无必要,也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对交通犯罪的规定存在重大缺陷,不能有效地应对日益频发的恶性交通事故,应当将包括酒后驾驶在内的一些危险驾驶行为犯罪化,在刑法中增设危险驾驶罪,并对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行为作出特别规定。  相似文献   

18.
酒后驾驶行为是对公共安全具有高度侵害危险的类型性危险行为,具有类型化的法益侵害危险。将其犯罪化,不仅是当今世界防范这种类型性法益侵害危险行为的主流,也得到了风险社会理论的支撑。对重大法益进行提前保护是我国刑事立法的方向,而我国现行的基本以行政处罚为主的规制方式,对于酒后驾驶行为的威慑和防范明显不力,我国对于酒后驾驶行为也应犯罪化。  相似文献   

19.
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危险驾驶犯罪,包括醉酒驾驶机动车情形。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是醉酒驾车单独负刑事责任的重要理论依据。醉酒驾驶机动车肇事犯罪构成重在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其中,醉酒驾车构成犯罪的主观心态是醉酒驾车肇事时这个特定时段的心态,行为人主观上应持有间接故意。醉酒驾车构成的危险驾驶罪的法定刑法律已经明确,但有失笼统,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我身边很多家长都喜欢喝酒,可是喝酒后不能开车,有一些人不听劝告酒后驾车,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了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