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而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载体是《论语》。文章着重探讨《论语》中哪些思想精髓有利于当代学生的美德形成,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思想精髓的探讨,来说明《论语》中哪些思想精髓有利于培养当代学生的美好品德。  相似文献   

2.
【缘起】 《(论语)选读》是浙江省高中语文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门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至少面临着五大困惑:第一。《论语》是经典,如何“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第二,《(论语)选读》教学是学术研究,还是生活还原?第三,《论语》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语录体典籍,如何将其连贯起来?  相似文献   

3.
《论语》书名意义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语》书名意义之我见刘义钦《论语》是先秦儒家的代表言作,它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论语》这部书的书名是什么意思?当时的编定者以此命名的用意是什么?却历来众说纷坛,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前人对《论语》书名...  相似文献   

4.
一代宗师的传神写照──析《〈论语〉六则》之一乌鲁木齐徐福绵九年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论语)六则》的首则即《论语》之开宗明义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乍看起来,明白如话,没什么奥义;但...  相似文献   

5.
<正>【课堂实录】一、唤醒认知,导入新课师:儒家经典中谈论教或学的文章有很多,你们记得哪些篇目或相关句段?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很好,这几句都出自——生《:论语》。师:可见《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学习的格言警句。我们再来看几个句子。  相似文献   

6.
当《论语》不再以《(论语〉三则》这样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而变成了厚厚一本16开本的《(论语〉选读》时,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是:该怎样引导学生来学习这部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7.
师:人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有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相似文献   

8.
守望宁静     
读完于丹的《论语心得》《论语感悟》。恰好寒假到了,上小学的孩子假期也较长,多少有些“闲心”,我就跟儿子商量:“假期一起背《论语》好不好?”小家伙勉强同意每天背一条。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是中国散文在萌芽时期所采用的重要样式。作为"语"类著作,《论语》语录体的产生背景是怎样的?其文体特征又有哪些?本文将从文体学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陈平过河     
《今日中学生》2013,(12):26-28
论语【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11.
《论语》“绘事后素”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绘事后素”辨赵代根《论语·八佾》第八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何谓“绘事后素”?在今人的一些《论语》注译本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论语》的前三句是:“学而时习之,小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演讲录》中,刘良华说:“我希望老师们滨《论语》,实在没有时间,你至少可以读《论语》前三句。”刘良华认为,这里的“学”就是“阅读”,“习”就是“习性、习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把阅读变成习惯,  相似文献   

13.
一、确定诵读材料。形成良好的诵读氛围 面对如浩瀚大海般的中华古诗文,我们要读哪些内容呢?这也是实践者须重视的因素。诵读材料的选取必须遵循“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遵循不同年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易经》的“蒙以养正圣功也”的精神,可以选择《中华传统美德格言》,选择古代蒙养书《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古文《大学》《中庸》《笠翁对韵》《论语》以及唐诗宋词等。  相似文献   

14.
冯书香 《考试周刊》2012,(93):50-50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五单元《〈论语〉八则》一课,收录了《论语》一书中的八段对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其中之一,且位于所选八段对话之首。  相似文献   

15.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教授的《论语》的经典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连串问题:子路说了哪些话?揣摩他会以怎样的神态或语气说出这番话?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这一连串抛出的小问题,让学生应接不暇,等到分析曾皙、冉有、公西华时,教师又进行了重复性的发问,感觉问得琐碎,如果把问题换一下,可以这样发问:“文中孔子有四个学生,你能否谈谈对其中一人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我家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家里只有爸爸、妈妈和我,怎么会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呢?国庆节放假,爸爸教我学《论语》。这样,爸爸就是我的老师。学完《论语》,爸爸又叫妈妈来教我学珠算,所以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了。学完珠算后,爸爸叫我教妈妈学《论语》。我拿出《论语》书,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您来学《论语》,好吗?”妈妈笑着对我说:“好哇!”我就像模像样地教起来:“学而时习之……”妈妈在给我缝衣服,手里忙着,口里念着:“学而时习之……”念着,念着,妈妈突然问我:“你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吗?”我听了,拿出另一本…  相似文献   

17.
肖紫薇 《新教师》2023,(9):86-87
<正>提起《论语》,我总会想起中学时代语文课本上学到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朗朗上口却又富含哲理的语句。我也常常将“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挂在嘴边,但我对《论语》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语文课本中的那些内容。于是,在学校举办“阅读马拉松”活动时,我选择了《论语》,找了一些相关资料,想借此深入了解一下这部经典。  相似文献   

18.
李鸥 《考试周刊》2014,(62):143-144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有重大影响。《论语》中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教育标准,让新世纪教师能学到哪些为师之道呢?文章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1.《色戒》究竟是一部什么影片?2.《色戒》究竟存在什么问题?3.《色戒》是否已经涉嫌违法?4.《色戒》公映有哪些负面影响?5.谁受益、谁受损、谁应承担责任、谁是始作俑者?6.《色戒》如果不禁,我们必须正视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论语》的主要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提出郑玄说、程朱说和修正后的柳宗元说,是关于《论语》主要作者的三种主要观点,认为它们的基本分歧在于:(1)是孔子弟子还是再传弟子为《论语》作者的主体?(2)在《论语》创作过程中,是经历了群贤录写、主要人物编辑成书、曾门增补三个阶段,还是群贤录写、曾门编定两人阶段?为了论证弟子的参与广度,笔者考察了《论语》的重复章节;为了考证曾参死前《论语》是否成篇,考察了《学而篇》的成文时间。在肯定了弟子主体说和三阶段说的基础上,笔者力图通过建构更为完善的理论模式来确定主要作者。经过几个参量形成的考证体系的量化结果,认为子贡、子夏、子张、子游、曾参是《论语》的主要作者,而他们正是《子张第十九》的纪言主体。这就发现,弟子志篇原是《论语》主要作者的一种特有的标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