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新闻以其拥有的报道性、记录性、即兴性等特点在电视节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而电视新闻中的记者出镜,是近年来电视新闻改革当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记者出镜就是指电视记者站在新闻现场,面对摄像镜头,以口头播报和评述新闻事实为主要内容的采访报道形式。事实证明,电视记者出镜这种报道方式因其新  相似文献   

2.
余星茂 《声屏世界》2012,(12):67-68
电视记者每天都在采访,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因此,一般说来,记者要比普通观众见识广些。这是记者采访新闻的优势,但同时也给记者报道新闻带有不利影响。有些记者认为一些新闻细节是常识,不值得、也没必要在报道中提及,  相似文献   

3.
张静  周艳 《记者摇篮》2004,(10):58-58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以其图文并茂、视听兼备的独家优势,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传播媒体。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新闻。电视记者怎样从中采写出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新闻作品,将观众带入现场.和记者一样有身临其境之感?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运用较多的一种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记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新闻敏感性,强烈的新闻敏感性有助于记者更好的发现新闻、报道新闻。作为一种敏捷的思维能力,新闻敏感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二是对于现实中具有代表力的景象能随时的进行捕捉。在本文中,阐述了电视记者应该具备的新闻敏感性能力,并提出了电视记者把握受众心理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正电视记者在采访新闻时,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摄画面,录制声音,出镜主持,了解第一手鲜活材料;而报纸记者如果一时赶不到现场,还可以通过电话进行采访,也可以事后采访当事人和目击者。现在有的电视记者前期采访能力还不如报纸记者,电视采访的优势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报道干巴巴,影响了可看性。由于电视媒体与报纸媒体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更要注重的是必须努力提高前期采访能力。一、电视采访比报纸采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6.
对于每个电视记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中,及时、敏锐地感知、发现直到准确地判断、报道新闻,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记者称职与否的必要条件。为此,就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发现与判别新闻的“新闻嗅觉”,即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简单地说,新闻敏感是指迅速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感知能力,也可以说是指记者迅速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能力。老道的记者一般既有一双“新闻眼”,又有一对“新闻耳”,还有一只“新闻鼻”,  相似文献   

7.
杨琨 《声屏世界》2012,(3):41-42
"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①高质量的现场出镜报道,可以强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视性和现场感,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记者出镜这一报道手段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仲启明 《记者摇篮》2001,(10):24-24
现场采访是指记者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方式。在现场采访中,记者的表情与观众的感受是同步的,情绪随着事件现场的时空变化而起伏跌荡。记者的言行举止操纵和影响着观众,调动着观众的情绪。那么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新闻事件圆满地报道给观众呢?  相似文献   

9.
胡立德 《当代传播》2006,(4):99-100
电视记者运用镜头画面反映报道新闻事件时,镜头的目的性和合理性是必须注意的两个方面。镜头的目的性,一般包含两方面涵义:一是摄像记者和新闻编辑在报道新闻时,想要通过镜头内容来反映什么事实或说明什么主题;一是记者和编辑在拍摄或剪辑镜头时,对画面手段和技巧运用出于什么想法和意图。本文主要是从后一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李济仁 《青年记者》2007,(14):126-126
电视现场采访是指记者置身于拟采访新闻发生的现场中,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一般随事态的发展进程观察、叙述、提问交替进行。在电视现场采访中,记者的表情与观众的感受应该是同步的,情绪随着事件现场的时空变化而跌宕起伏。记者的言谈举止操纵和影响着观众,调动着观众的情绪。那么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该如何把握自己的位置,把新闻事件活灵活现地展现给观众呢?  相似文献   

11.
刘小峥 《视听界》2001,(1):25-26
电视记者暗访,一般指以下情形: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以乔装身份、隐蔽摄像器材的方式,近距离接近采访对象;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状态下,秘密录音、录像,对事件过程跟踪拍摄,并最终凭借媒体进行公开报道。上列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构成组成要件,缺一不可。2000年发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的一次电视暗访便是范例。高考前夕,湖南经济电视台记者接到关于嘉禾县可能出现高  相似文献   

12.
对于电视记者而言,现场思维反应能力是采访成功的关键。提问,是电视记者最基本的能力,作为一个采访节目的中心人物,需要熟练运用各种提问方法和技巧。对于一篇报道是否成功,与电视记者密不可分。本文对电视记者新闻采访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明确电视记者在采访中的作用,探究电视记者在提问中如何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给广大电视新闻记者作为参考,使其提升更好的采访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从事电视新闻的业内人士都知道,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就是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记者直接出镜头,当面向观众叙述所见所闻,这就打破了电视新闻过去那种现场画面加解说的传统报道格局,从而开创了电视新闻独特的播报方式。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就是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它的最大优势是直观、具体、可感。一、现场报道的意义。记者在现场的即兴报道,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取代了传统的播音员念新闻稿的方式,使现场报道更有感召力。这就要求记者有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采访提问  相似文献   

15.
茅震宇 《视听界》2014,(6):113-115
不少人习惯把记者出镜称为"记者出现场",道出了记者出镜的性质,即在新闻事件现场作报道。过去只有直播(包括现场连线)时要求记者必须出镜,现在出镜已是常态。出镜是电视记者的任务和职业特征,这既是电视记者的特别之处,也是电视新闻的优势。如果放弃出镜,等于削弱了电视的一大优势。将电视新闻有形有声的独特优势发挥好,电视新闻的魅力就能成为与其他媒体竞争的实力。电视台不应该有专门的"出镜记者"一职。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因此有人认为,电视记者只要把新闻事实报道完整就可以了,不用像报纸新闻那样去精选角度。于是在一些地方电视媒体的新闻节目中,视角不新、平淡无奇、缺乏新意、形式呆板的流水账式报道比比皆是,而能从一个最佳角度去表现的却不多见。有些本来很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记者报道出来后却在观众中产生不了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狄雪君 《视听纵横》2007,(3):112-112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出图象并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以其"在现场",形声并茂的特点使观众倍感亲切,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产生参与感。一篇现场报道的成功与否,记者的现场所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场报道必须是记者自始至终地在新闻现场作报道和采访,随着事件发生、发展的进程边观察、边采访、边报道  相似文献   

18.
新闻敏感是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的,也是最起码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新闻工作事业中一直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是记者在大量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准确地发现或判定哪些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一种能力,是记者、编辑政治素养业务的综合反映。电视记者常常是集文案与摄像工作于一体,敏锐而又独特的观察力是他们捕捉新闻眼的前提,所以新闻敏感对于这种能力的培养而言就显得异常重要了。本文从新闻敏感的涵义出发,指出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是一种判断力和思维力的综合体现,并通过举例论述新闻敏感在实际操作中,对于电视记者观察力的体现与帮助,借助详细的剖析,指出电视记者应如何去培养及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最后得出新闻敏感是电视记者需要不断积累、不断充实的一种基本能力素质,也是优秀新闻作品产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所谓电视口头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出图像并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这种报道有三个特点:(一)新闻事件刚发生或还在进行、发展中;(二)记者进入画面,目击采访,口述报道:(三)具有完整而连贯的同期声,即真实而完整地再现新闻人物的讲话和新闻现场的音响。记者口头现场报道突破了旧有表现形式的束缚,使电视新闻较彻底地摆脱了其他传播媒介的影响,走上了一条符合电视媒介自身规律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电视记者其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要善于从普遍的社会现象中发现独特的报道视角,看到别人不易看到的层面,善于以小见大,培养自己的新闻预见能力。为此,笔者在本文中就如何提高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度进行简要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