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占林 《出版经济》2006,(10):26-28
从1998年9月开始,塞尔维亚军警对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族解放军发动了强大攻势,"阿解放军"遭受重创.西方舆论大哗,叫嚷南斯拉夫对科索沃实施"种族清洗",必须对南斯拉夫动"真格的".此后,美国和北约就积极部署进行对南斯拉夫空中打击.在经过一系列活动和准备之后,有关各方举行了和谈.美国及其伙伴提出了《科索沃和平与自治临时协议》,条款的内容,对南斯拉夫来说是丧权辱国的.美国和北约故意开出南塞无法接受的条件,南塞代表团只能拒绝签字.  相似文献   

2.
“国际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联盟”系政府间国际版权组织,该联盟于1886年9月签订了伯尔尼公约,至今已有下列国家加入伯尔尼公约: 埃及、阿尔巴尼亚、阿根廷、澳大利亚、巴哈马、巴林、巴巴多斯、比利时、贝宁、玻利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巴西、保加利亚、布吉那法索、洪都拉斯、印度、爱尔兰、冰岛、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南斯拉夫、喀麦隆、加拿大、肯尼亚、哥伦比亚、刚果、韩国、克罗地亚、古巴、莱索  相似文献   

3.
1948-1955年.苏联和南斯拉夫之间的分歧、磨擦以至于冲突不仅恶化了两国关系,还震撼了整个欧洲和世界,甚至险些发展成战争。然而两国对冲突的内幕讳莫如深,即使关系正常化以后.对此也鲜有披露。斯大林是不是准备武装干涉南斯拉夫、推翻他当时的头号敌人铁托?如果确实如此,究竟什么因素妨碍了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1949年8月14日至9月16日为新华社连续写了四篇文章,评论美国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一文,是其中的第三篇文章。此文有一部分涉及南斯拉夫问题。当时的南斯拉夫是由铁托领导的,毛泽东认为南斯拉夫铁托政府是帝国主义的帮手。他写道:“至于艾奇逊所说的‘右派极端政府’,自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府倒了以后,在这个世界上,美国政府就是第一个这样的政府。一切资产阶级的政府,包括受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5.
1988年9月,我们江苏人民广播电台采访组应南斯拉夫普里什蒂那广播电视总台邀请,前往南斯拉夫访问。在南斯拉夫期间,我们着重考察和了解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生活和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的情况。现将南斯拉夫广播电视概况简介如下: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有六个共和国,每个共和国和自治省都有一个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6.
经贸信息     
经贸信息南斯拉夫急需进口纺织原料据悉,南斯拉夫纺织部门的代表在目前举行的由南政府、经济联合会及纺织部门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上强烈要求政府和主管对外经贸事务的经济联合会采取紧急措施,尽快进口价值为1800万美元的5000吨羊毛、棉花和化纤原料,以满足纺织...  相似文献   

7.
南斯拉夫命运的分水岭?一个是被西方视为眼中钉的前共产党人,科索沃战争中的强硬派,被西方通缉的小国领导人;一个是西方极力支持的南斯拉夫反对派,代表与西方的某种和解,使南斯拉夫重返国际社会。但两人都是民族主义者,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它表明:对于西方,塞尔维亚人不想不计代价地强硬对抗下去,但也不会忘记北约的轰炸。  相似文献   

8.
贝尔格莱德的南斯拉夫革命博物馆是在一幢旧建筑中,一九七○年开始接待观众。该馆陈列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室内用人工照明。陈列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一九一九年至一九四九年,陈列了南斯拉夫共产党的建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击队最高司令部的成立,第一支正规军——第一个  相似文献   

9.
在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为争取祖国解放反抗法西斯的斗争中诞生了新型的阿尔巴尼亚报纸.在困难重重的条件下,党秘密地创办了一份真正的人民的报纸.它是团给我国爱国人士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的一支武器.我们的第一份报纸不是在现代化的轮转机上印刷的,它的发行量只有几百份.除了人民的有限的一点捐助外,就没有什么其他的收入.可是我们的报纸辗转傅递,即使在阿尔巴尼亚山区僻远的小茅屋里也能看到.平凡的人们,不畏死亡的人们读着党报,他们找到了真理,找到了希望.阿尔巴尼亚有十份报纸,总发行量是十一万六千份;二十三种期刊.发行量是七万四千份.阿尔巴尼亚最大的日报是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机关报  相似文献   

10.
1918年,一战结束后,属于战胜国阵营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合并,同时吸收了战败的奥匈帝国几个以斯拉夫人为主要居民的行省,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纳粹德国横扫南斯拉夫,宣布塞尔维亚为被占领土,在克罗地亚族和波斯尼亚族聚居区建立傀儡政权。南斯拉夫其余领土为德国盟友瓜分。1945年,在铁托领导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1963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1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宣布独立。1992…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上海市档案馆接收了一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援助阿尔巴尼亚开发含镍红上矿的科技档案、资料。 1970年-1976年间,原上海市冶金工业局承担了援建阿尔巴尼亚镍钻提炼厂的任务。在当时镍生产中,硫化矿因其含镍量高,提取工艺简单而成为主要原料,而红土矿虽然含量大,但含镍量低,提炼工艺复杂。专家组经过对阿尔巴尼亚矿山资源考察后认为,随着镍资源的开采利用和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根据阿国国情和镍利用发展趋势,应加强开发含镍红土矿的研究,并从1970年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工业试验,于1976年完成了试验工作,建立了用湿法工艺在红土矿中提  相似文献   

12.
中方“打肿脸充胖子”中国政府1954年开始向阿尔巴尼亚提供援助,而大批援助则在1961年阿苏关系破裂以后提供,“文化大革命”时期,援助达到了最高点。当时中国的经济和技术还比较落后,中国人节衣缩食、勒紧裤带、万里迢迢运去的大量钢材、机械设备、精密仪器等,阿方却随意堆放在露天地里,  相似文献   

13.
1985年4月,统治阿尔巴尼亚达4O年之久的铁腕人物恩维尔·霍查因病去世。我当时作为在地拉那的唯一的外国记者,目睹了“山鹰之国”为之举国哀悼的场面。1992年5月,我再次赴阿尔巴尼亚任职之初,见到的是霍查遗骸被迁出“民族烈士陵园”,草草埋到平民公墓的惨相。1997年我离任之前,又看到刚刚出狱的霍查遗孀携其家小前往霍查墓凭吊亡灵的情景。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21):58-65
阿尔巴尼亚曾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该国的新闻传播业从19世纪到二战,十分弱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诞生的新一轮该国新闻传播业,曾经历了40多年的严厉管控,一度处于极为孤立状态,发展曲折而缓慢。近30多年来,该国媒体在民主化和市场化的浪潮中实现了快速发展,媒体形态日益多样化。尽管新闻自由在阿尔巴尼亚得到一定的实践,但记者的行动自由仍承受较大的风险,政治因素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继续渗透着。此外,阿尔巴尼亚国内媒介市场狭小、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也困扰着阿尔巴尼亚新闻传播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促进中外文明互鉴和文化互识,文章聚焦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两国的出版交流合作,以“中国-阿尔巴尼亚经典图书互译出版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中阿出版交流的实施策略,提炼其组织型协调专家机制、多家出版社合作竞争机制、双翻译双审稿机制等项目创新机制,以期为中外文化领域广泛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04,(2):84-8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的第三次数量调查显示,中国信息资源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截至二OO三年底,中国域名数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全国网站接近六十万个,网民已达七千九百五十余万。今天在北京举行的《二OO三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有关人士称,截至二OO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全国域名数为一百一十八万七千三百八十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六点三。网站数为五十九万五千五百五十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以上。从网站的性质与服务内容来看,企业网站数的比例最大,已超过整个网站总数…  相似文献   

17.
国际记者联合会秘书长艾丹·怀特沉痛宣布:一九九一年,全世界因公殉职记者达八十三人。这些记者属于二十三个国家,其中一半在拉丁美洲和南斯拉夫殉职。四十二人死于采访中。其中二十二件发生在拉丁美洲,二十一件在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内战中的记者遇难事件与海湾战  相似文献   

18.
要说1990年是新闻工作者的黑暗之年,1991年则是他们的灾难之年。据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去年年终公布的数字,在过去的一年里,有83名新闻工作者因公殉职,从而创下了新的纪录,成为新闻工作者在岗位上丧失性命最多的年份,远远高于创纪录的1989年,那年新闻工作者的死亡数字是58名。对于新闻工作者最危险的地区是南斯拉夫和拉丁美洲。在战火纷飞的南斯拉夫,1991年6月到12月初,就有21名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活动中牺牲,其中有14名是南斯拉夫人。这与海湾战争中无  相似文献   

19.
虎年10月2日,一位面目清秀、风度翩翩的高个儿青年站在阿尔巴尼亚总统雷·迈达尼面前,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就任阿尔巴尼亚总理。他就是年仅30岁的潘德利·马伊科,阿尔巴尼亚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也是迄今欧洲政坛上最年轻的政府首脑。 素有“山鹰之国”之称的巴尔干小国阿尔巴尼亚,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六七十年代,中阿两国曾有过一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特殊友好时期。90年代初,这个国家尾随东欧其他国家之后,政体也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临去南斯拉夫前一天吃晚饭时,我那上幼儿园的宝贝儿子突然大声蹦出一句话:“爸爸,你去南斯拉夫,会被打死吗?”这一问,我顿感双眼发潮,食欲全无。孩子自然受到了训斥,我也自我安慰,或许孩子理解的“打死”,就是那种拿着玩具枪,嘴里“啪啪”地叫着,中弹者合一下儿眼马上又接着玩儿的游戏。可转念一想,也不全是,他天天和大人一起看电视新闻,尽管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但显然也还是知道南斯拉夫是个十分危险的地方。孩子问了那句话以后,饭桌上一家人不再有话,我心里明白,不是因为孩子,都是因为我。 这次受命去南斯拉夫,我的主要任务是采访、拍摄和编辑制作《焦点访谈》节目,同时还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世界报道》、《东方时空》、《新闻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