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注意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小语教材中设置“基础训练”,其目的在于:1.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或方法技能,如第四册《基础训练4》第二题即教给学生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2.复习某种知识或方法技能,如第八册《基础训练2》第一题的编写意图在于让学生复习查字典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讲授高中数学第三册第二章《不等式的性质和证明》之前,我用了四课时,将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所学不等式的有关知识作了较为系统的复习,特别是对不等式的解法,引导学生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适当的给予了加深和提高,使学生正确、牢固地掌握了各类不等式的解法,因而至少是在解不等式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我的作法是:先让学生回顾了以前所学有关不等式的概念及下列不等式的解法,即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自然》(实验本)第四册第1课《水》和第4课《空气》中,在认识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时,要求学生知道它们都是透明的,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建立“透明”这一抽象的概念,显然是比较困难的。我在随州市召开的“湖北省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教材培训会”上执教《空气》一课时,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能  相似文献   

4.
《空气》一课是义务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册第一单元内容。本课是在指导学生学习水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存在,建立气体概念和研究空气的性质。通过空气性质的学习,将为风的成因、空气湿度、空气成分、空气热胀冷缩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的复习方法大都是老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多,以数量求质量,其效果并不尽人意。去年教学四年级语文(六年制第八册)进行期末复习时,我试着把电视中的知识竞赛方法引进复习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是这样做的: (一)系统整理,自主探索复习,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把所学知识进行排队整理,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在进行复习时,我带领学生把全册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册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初次教时,我只是设了一个疑,让学生研究这种“特殊”物体是否占据空间。打算让学生通过实验说出“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可是实验做完后,我问:“为什么纸没有湿?”只有个别学生说是纸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费了许多周折才把学生引到“空气”上来。 第二次备课,考虑到了学生因素,实验前,先设问:杯子里除了纸以外还有什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生说:老师手里的烧杯  相似文献   

7.
从学生探究的角度出发,小学自然中的实验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实验;一类是让学生积累事实的实验;另一类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例如苏科版第八册《毛细现象》、《渗透现象》等课的实验,就是这三类实验的范例。俗话说:“眼观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磁铁》与《电磁铁》(自然第六册)的教学目的要求之一。新授课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磁铁”与“电磁铁”的性质和用途,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基本完成了教学的目的要求。而复习课时,是知识的回忆、综合、巩固、深化。这就要求学生既  相似文献   

9.
在地理课总复习中,学生反映老师讲的重复多,做题多,对复习不感兴趣。如何复习才能帮助学生既能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培养能力,又能提高兴趣呢?我是帮助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的。一、知识重新归类地理总复习,应将初、高中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上下联系,系统地全面地进行复习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为此,我让学生通读全部教材,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归类,“梳成辫子”。就初中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来说,都是以先总论,后分论,再总论的格式出现的,以区域(如《中国地理》的八大自然区,《世界地理》的七大洲)为基础,分章分节从自然概况讲到人类社会;高中《地理》则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线索,先讲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后讲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一句话,初、高中地理知识是紧密联系的、互相渗透的。其内容可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册《空气的成分》一课时,我先做了课本上第一个观察实验,即用一个空玻璃杯罩住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观察现象(蜡烛慢慢熄灭),然后当我提出杯中的蜡烛为什么会慢慢熄灭时,学生却七嘴八舌,有的说空气烧完了,有的说杯中还有空气,而且争得面红耳赤。形成认识矛盾后,我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即:将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里倒入一些染红的水,点燃蜡烛再用玻璃杯罩上,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学生观察后回答:蜡烛还是慢慢熄灭,但是红水上去了一截。当我再问他们,为什么蜡烛会慢慢熄灭?杯中的空气用完了吗?学生还是…  相似文献   

11.
《自然》第四册《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一课中,关于分析空气成分的实验,课文中是利用蜡烛做燃料,但蜡烛容易熄灭,不能充分燃烧,罩内水柱上升难达到实验的要求,实验很难成功。现将一种实验方法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英语第四册(实验本)Lesson18 Unit3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本课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对所学知识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达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系统归纳和总结知识规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显微镜这种仪器,在小学自然教材中只作过两次观察实验。它们分别在第二册第五课《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一课中,观察水中的微生物;第四册十五课《植物怎样喝水》一课中观察叶的气孔。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第四册十七课《植物怎样繁殖(一)》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粉效果不明显,于是,我用显微镜观察花粉,把花粉打落在玻璃片上,在12.5×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我省全日制小学五年制改六年制的需要,我们根据《大纲》精神,以巩固旧知识、学点新内容、增长学生知识、能力与兴趣为目的,编写了这册《自然常识补充教材(供六年一期使用)》。由于考虑到我省各地情况不完全一致,需留时间给教师指导学生探求知识,研究本地自然现象,这册教材只选编了15篇课文,37道习题。选入的课文可分两类,一是以复习为主的教材,二是围绕原《自然常识》课本,扩大学生视野的教材。在37道习题中,有12道实践性较强的作业。现将课本的使用作简要说明如下:一、复习为主课文的教学以复习为主的有《空气》,《参观气象站(一)、(二)》、《脊椎动物》等五篇课文,教学中容易出现“炒冷饭”现象,师生均感乏味。要防止这一现象产生,教师首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所学知识中的“夹生饭”、“生米饭”上。如气象知识中,气压大小随高度、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湿度增大,气压反而减小,一般学生并未搞清,教《参观气象站(一)》时,若针对这一问题作重点讲解,“炒冷饭”现象就不会发生。其次,应运用多种教法,以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理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教学生做人教版自然教材第十册第五课《空气成分》中的实验时,为增强教学效果,对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改进,通过十多年使用,至今仍觉得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制作也容  相似文献   

16.
《空气的成分》(“九义教材人教版第十册第五课) 意在通过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去分析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至少是由两种以上的气体组成的;进而通过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成分,以达到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丰富我的板报》一课是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四册中关于“制作板报”的第二课时,主要是通过插入、调整、移动图片,达到丰富、美化板报的目的。仔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教材的重点是插入图片和缩放图片,包括利用环绕方式去移动图片。这些知识在第二册中都已经学习过,本课主要是通过板报这一载体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复习。这些内容中比较难于掌握的是通过修改环绕方式来调整图片的位置,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拼图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复习、衔接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一个技能的铺垫。  相似文献   

18.
正课堂随文练笔应该以课文为写作基点,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那么,我们该如何依托文本,找准切入点,广开"写"路,让学生巧练笔呢?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品味特色,仿一仿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课堂练笔,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取习作成功的体验。如第十一册教材中《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讲述了波兰  相似文献   

19.
计算练习多形式应用题解重分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总复习教学的几点做法武鸣县教育局教研室覃小平小学数学第四册教材总复习,安排了二十八道习题。对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通过总复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  相似文献   

20.
在做《自然》第五册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实验2时(如右图),我用打孔器将胶塞钻了个孔,然后把漏斗穿过胶塞,用胶塞堵住广口瓶的口,往漏斗里注水。由于漏斗下端与胶塞之间有缝隙,空气从缝隙钻出来,水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