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关注人的自然发展”。这是新课程中语教育的“人性”的体现。因此,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氛围,让语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本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在聋校语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精神来熏陶感染学生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情感体验,喜怒哀乐.无所不包。而拥有怎样的情感又少不了培养、熏陶。同时,情感又和态度价值观紧密相关。作为教师正是在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本学科的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爱的教育,把他们塑造成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这除了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春风化雨般情感熏陶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谈“情”说“爱”。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其中的情感便是灵魂,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情感的熏陶,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取最丰厚的营养。  相似文献   

4.
1、《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节课努力构建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平台,凸现阅读教学的对话本质。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过程;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对健全学生的人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新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到第四学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从“字里行间看真情”“网络资源触感情”“补充资料生浓情”“配乐朗读抒感情”“句式训练表深情”五个方面阐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情感教学,并借助情感这一桥梁,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提出了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最高层次,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塑造“数学学习主题化”的教学文化,激活学生;塑造内涵丰富的数学文化,熏陶学生;塑造以“爱”为核心的教师文化,感染学生.在激活、熏陶、感染学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在向纵深发展。 2 0 0 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适应学生的情感发展 ,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从应试教学中解放出来 ,大胆地教会学生感悟语文 ,特别是感悟“人文性”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学会感动 ,从感动中受到熏陶感动本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 ,怎么可以“学”呢 ?在这里所谓的“学” ,就是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心去观察事物。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物无动于衷 ,那么审美情趣、情感熏陶又从…  相似文献   

9.
刘卫锋 《江苏教育》2007,(24):23-26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0.
一、情感熏陶教育法与情感的方向情感熏陶教育法主要通过教育者创造教育情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情感熏陶实际上是从情感的效能即情感方向性上探讨有积极作用的方面.它是师和生双方形成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凡能满足和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使入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佰快、满意、喜爱等等。反之;就会引起入的消极态度使入产生否定的情感,如嫌恶、愤怒、憎恨等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是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过程中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情绪…  相似文献   

11.
中学时期是学生人生现和道德观渐趋形成的时期,在此过程中,学生情感的波动较大,要加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选择恰当的“启情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得到蔓的教育和美的熏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规和价值规。  相似文献   

12.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它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融情于教 ,启学于情”的角度 ,通过举例子 ,分析、论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指出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教育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达到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不是为应付课堂45分钟而漫无边际的“泛读”、“死读”,而应是有层次、有目的的“精读”、“活读”,读出情味、意境和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达到随作者的悲喜变化而变化的“文若己出”之境界,其实质在于让学生充分占有阅读材料,感知写什么。  相似文献   

15.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感情是人格教育的基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行愉快教学。语文教育学认为,语文学科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围的语言文字,而且还要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中华民族行为方式与思想情感的人。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教育应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情感教学。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本里有一些课文,常常在写人、叙事、状物的过程中,将浓烈的情感融人字里行间,给人以强大的精神震撼和多层面的情感熏陶。我们将这类文章称为“情感性课文”。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在不断的情感堆积中丰富体验,积蓄力量,实现情感升华。笔者以《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为例,谈一谈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它是能够鼓舞和推动人的行动的一种内在动力。教学过程是认知信息的交流过程。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它心理活动也会暗然失色。所以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和发挥情感的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学更应重视情感熏染、艺术熏陶,才能启迪学生的创新和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获得第一名的陈志明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深深地吸引了我。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以文本为依托,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厚”与“薄”的舞动中形成言语能力,接受情感熏陶,实现语言和情感的同步发展、工具和人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渗透着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这就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悟”。据粗略统计,全文有16处文字涉及,分布于“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课程阶段目标”、“教育建议”、“评议建议”等各部分,成为贯穿课标的一条主线。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现代教育认为,阅读过程是文本的艺术形象,作者的情感意趣与读者的认知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所谓的“感悟熏陶”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认知领域,情感世界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如何组织“熏陶感悟”的活动,莫不靠煽动学生的“情”。作为语文教师,就更需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高昂的激情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以“情”感人,让学生在其中逐渐形成个人的美好情操,因此,语文课必须重视情感教学,才能真正达到“熏陶感悟”的目的。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情感教学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是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辨、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建构的使命。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