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碧琴 《现代语文》2014,(10):64-65
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首次把文化经典列为考查内容,并推荐《论语》、《孟子》、《庄子》三部文化经典著作,福建的这次改革可以说是一次创举,向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作品致敬。高考的考查内容发生变革,意味着实践中教学内容也应有所变化。近几年福建高考的文化经典的考查内容集中在《论语》和《孟子》这两部作品里,因此这两部作品被列为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
回首20世纪,《紫颜色》与《宠儿》都是轰动美国文坛的经典之作。两位同样成长于20世纪60年的黑人女作家,都分别因这两部作品获得了普利策奖。尽管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之间有颇多相似之处,但对于两位作家及这两部作品却鲜有人进行比较。本文将在文化寻根意识、对宗教的态度,以及颜色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对两部小说进行相似性的比较研究,进而找到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3.
《魔戒》与《西游记》分别为西方和中国的文学巨著,前人已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这两部作品进行过大量研究,如宗教、接受美学、翻译、交际以及主人翁分析等;也有论者从哲学和文化角度将两部作品一起分析。但至今未有作品从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视角来比较这两部作品,因此,本文从霍夫斯泰德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维度,比较分析《魔戒》和《西游记》中体现出的文化现象,探讨其中的文化差异与差异根源。  相似文献   

4.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老人与海》是美国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这两部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首先对《鲁滨逊漂流记》与《老人与海》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从主人公形象刻画手法、英美海洋文化底蕴、主题深化创设的情境这三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的文化意象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祝福》和《活着》基本情节和写法有些相似,但创作时代的不同使得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观念、作品风貌和阅读效果大不相同。这一差异体现了文学由政治视角向文化、艺术、哲学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这两部产生于不同国度的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名著都以19世纪英美中产阶级生活为题材,具有较大的可比性。从比较文学的主题学出发,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分析两部作品的主题,发现两部作品的相同主题所表现出的不同地域人类文化的类同与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在《人间喜剧》和《茶馆》之间存在着许多可比性。首先,两部作品都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完成了不是单纯的小说或戏剧所能实现的宏大意图。其次,这两部作品都成功地从各自的文体"越界"到了对方的领地,成为"跨文体"写作的典范。第三,从作品的结构看,两部作品之间明显存在着同型同构现象。这两部作品都选取了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坐标式"结构,但是由于两部作品的文体有别,两位作家的艺术个性殊异,在同型同构的耦合景观下依然存在着相异的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五四遗事》都是描写"五四"知识青年婚恋题材的短篇小说,两位作家从不同角度消解了"五四"时代人们理想中的爱情婚姻。鲁迅较多从社会、外在环境这些方面来消解,张爱玲则从人的世俗性进行消解。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见出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同时,两部作品的不同,又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以鲁迅为代表的"国家大事"和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日常生活"这两种不同的叙事法则。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圣天门口》与《白鹿原》的初步比较,从儒家文化与基督文化以及它们与现代性的关系方面对这两部小说的文化价值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文言笔记和白话长篇的两部代表作品,《世说新语》与《红楼梦》都是具有超越性价值的伟大经典,在思想、艺术乃至哲学上都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这种渊源形成了某种遥相呼应的文化共性。具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空间结构与大观视角;以人为本与以情为主;艺术精神与形上品格;女性发现与女性崇拜。认识经典的超越性价值,应当具备从人本位、情本体、美本原三个方面阅读作品的能力,在文学鉴赏和研究中,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超越性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1.
李平 《沧州师专学报》2011,(2):40-41,122
《老子》与《圣经》是代表中西方文化的两部伟大杰作,然而,两部作品中处处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其中对"是非"价值论的共性论述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尝试分析《老子》与《圣经》在"是非"价值论方面是如何进行类似论述的,从而使人们能够以此为切入点,更深、更广地去探寻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在这两部杰作上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文学作品中,对于复仇情节的描写不可计数。法国作为传统的西方国家,继承与发展了古希腊的文化传统。19世纪中叶,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则将复仇的故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200余年后,一代武侠大师金庸先生亦留下了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连城诀》。这两部作品是中西通俗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从这两部小说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在中西文学作品中对于"复仇"这个主题,所展开的文本叙述与思想观点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逯艳 《考试周刊》2014,(34):31-31
《青春万岁》和《恋爱的季节》是王蒙的两部长篇小说,也是受众接受度和认知度相当高的两部作品,虽然两个文本间隔四十多年,但是作为"青春体"小说创作的典范,对当代语境下的年轻读者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启示意义。文章从小说创作的文本层面和当下语境受众群体两个维度对两部作品进行解读,揭示这两部时隔四十年之久的作品在当下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和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9,(48):4-5
华裔文学能被美国主流文化所接受,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功不可没,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运用了北朝诗歌《木兰诗》中"花木兰"这一形象,并将此故事进行了改写。然而,两部作品迥异的时代背景却赋予了木兰不同的性格特点,文化影响文学形象的塑造,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对木兰形象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木兰"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长期的冲突、磨合之后最终走向融合,从而为这个艺术形象增添了新的意义与内涵。  相似文献   

15.
龙是中华文明中举足轻重的存在。《诗经》中的"龙"有的隐含着龙与水的关联,有的点明了龙与上天的密切,还有的是图腾意识的残余和礼乐制度的标识。《楚辞》中的"龙"较之《诗经》,种类更为多样,内蕴更为丰富,在延续并发展了《诗经》中三种意象的同时,又为龙增添了君子的化身、忠诚的代表、危险的象征这三种蕴藉。中华龙文化中"龙"所包含的几乎所有含义,在这两部作品中均已现端倪。  相似文献   

16.
《生活的艺术》和《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两部主要的英文作品,本文则从对这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语境的考察出发,以自译的相关理论为支点,力图揭示林语堂英语创作中的"自译性"特征,为研究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以及他的中西融合观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5,(91):19-20
《BJ单身日记》是英国作家海伦·菲尔丁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版的《傲慢与偏见》",这两部小说均出自女作家之手,探讨的都是爱情、婚姻问题。但是这两部小说的创作时间相隔甚远、创作背景颇有差异。本文从后女性主义语境下分析两部作品爱情观、婚姻观的异同点,试图揭示现代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处境的改善及仍然存在的困境,肯定"女性主义"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舍巴日》是当代土家族作家孙健忠的一部中篇小说,虽发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独特文化事象和以爱情为线索贯穿一个民族生产生活演进历史的行文结构依然具有很强的当下意义。文章试图从作品的文化事象、结构线索和人物形象这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掘出《舍巴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农业科学技术的专著。笔者从作品中的谚语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对其从分类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系统的阐释,由此揭示出中国农民以农为本、勤俭独立和重视、顺应自然规律的农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0.
在《诗经》中的《螽斯》、《桃夭》、《芣苢》、《鱼丽》四篇作品中,都反映出一定的生殖崇拜文化。通过对这四篇作品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出《诗经》中包含的生殖崇拜文化的体系,认为社会生产力和宗法制是形成生殖崇拜文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