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要写好作文,首先要认识事物,认识生活。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除反复强调认真仔细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明确目的,有的放矢。老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之前,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重点、目的等,使学生观察事物时注意力集中,观察细致。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被观察的事物。二、教给方法,提高能力。观察事物,常见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依次观察,即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静止的事物,大多按空间顺序来观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观察动态的事物则常常按时间的顺序。二是分类观察,抓住事物…  相似文献   

2.
自然课中“观察法”探讨洪湖市戴家场镇南村学区河坝村小学别登国(433204)科学观察的概念是指: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自然界的事物,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得对自然事物的感性认识。观察的类型有;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质...  相似文献   

3.
【小引】事物会说话,它们在不断地讲述着自己,讲述着自然,讲述着哲理,可是,你听到事物说的话了吗?听清事物说的话了吗?听懂事物说的话了吗?多数同学作文时,常常苦于找不到材料,没有东西可写。没有听到、听清、听懂事物说的话是重要原因之一。怎样听到、听清、听懂事物说的话呢?观察。说到观察,有同学说,不就是睁开眼睛看吗,这谁不会!我每天都在看,为什么还是找不到作文的材料呢?观察当然是要"睁开眼睛看"的,然而,又不只是"睁开眼睛看"的问题。首先,是要看清,看细,看真!请看下面这篇作文。  相似文献   

4.
曾兰 《云南教育》2001,(6):36-37
自然学科内容丰富、生动、涉及面广,它的认识对象是各种自然事物,观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笔者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正确激发、引导观察兴趣   一方面,小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新事物都觉得新鲜、有趣,都有可能引起他们强烈的观察兴趣。但是他们的兴趣往往不持久,容易转移。因此,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是教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应首先解决好的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材第一课是《美丽的大自然》。这一课实际上是小学自然课的绪论课,…  相似文献   

5.
观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周围事物的基本途径。自然教学中的观察活动,就是给学生提供观察材料,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去了解自然事物的属性,从而归纳出自然事物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变化现象和规律,完成对自然事物的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6.
擦玻璃     
黑皮 《小学生》2009,(10):F0002-F0002
是指善于观察自然的事物,善于辨别自然环境中种种现象的能力,还能对这些现象的事物内在关联去判断,知道如何去爱护自然—即对大自然的兴趣、考察、研究的能力。学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包括农业科学家、植物学家、地质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和园林设计师:科学史上许多名人都可以称为自然观察智能的杰出代表,如生物学家达尔文、发明家爱迪生等。  相似文献   

7.
自然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初步尝试黄州市贾庙中心小学漆永成(436100)小学自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儿童观察认识、了解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并通过观察实验懂得一些自然规律。逐步使儿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为此,观察事物的教学是儿童认识、了解事物...  相似文献   

8.
正确指导观察、实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南宁市教科所杭乃励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探索各种自然规律,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离不开观察、实验和...  相似文献   

9.
多角度观察全面掌握知识对于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大相径庭。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我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采取多角度观察的方法,以求正确地掌握所观察事物的全貌,再通过分析、归纳、综合,得出结论。例如,...  相似文献   

10.
说到词语的品味和锤炼,自然会先想到动词和形容词,因为它们常常让人品出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对名词的品味和锤炼则说得较少,其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这也是一项值得关注的内容。名词表示事物,是事物的名称。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物有多个不同的名称。在一篇作品中,作者往往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恰当的名词,有时会不断更换名称。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教学中很多问题都要靠观察于能研究,如第十一册教材中,观察的内容达到80%之多,可见它的重要性,要想学生能很好地观察事物、了解事物,必须先弄清观察的目的,以达到有的放矢之效果。  相似文献   

12.
1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自然事物的现象与概括,来源于对自然事物属性的观察和总结,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概念的必然途径.因此,在小学自然观察实验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杨红 《贵州教育》2010,(20):17-19
一、拓展视野,引导幼儿从美术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和认知的欲望 观察是进行美术活动的源泉,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印象,为美术活动积累素材。小班初期的孩子,他们喜爱的是绘画的过程,对于画什么并不十分感兴趣,所以我并不急于教他们画什么,而是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条件经常让他们观察,引导他们观察花草树木的形状、特征、色彩等,引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低年级着重培养他们的比较、分类思维能力。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又离不开对自然事物或现象的观察。观察能力是形成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在低年级自然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1明确观察国的对低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的  相似文献   

15.
怎样区别借喻和借代淮南矿务局二中刘力维中学生为港附和借代常常分辨不清。那么怎样区别借喻和借代呢?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去鉴别:一、看他们构成的基础是相似还是相关。借喻是比喻,对所说的事物运描写作用,虽然本体和顾体国正自然不同的事物,但自相似性,即阎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观察要注意“四性”陆士冲(江苏启东市新安中心小学)龚汉平(江苏启东市教育局教研室)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觉活动的过程。观察课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感知器官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自然状态下的事物和现象为主的课堂教学。在自然观察课教...  相似文献   

17.
三、让学生自己整理、归纳观察、实验的结果思维活动是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及变化规律不可缺少的环节。自然教学中的实验、观察、考察等实践活动只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充分的事实,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让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如果只注重开展实验、观察,而忽视实验、观察后的讨论,其结论的得出没有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样的教学活动其实是不完整的,也不能说是学生自行获取的知识。要学生归纳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18.
自然角是幼儿在幼儿园了解自然知识的一个窗口,是探索周围事物规律的有利场所。从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出发,让幼儿亲近自然、喜爱动植物、喜欢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物,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材料在自然角里进行观察和操作。为充分发挥自然角的教育功能,我们尝试让孩子在自然角中进行各种小实验,特别是关于植物生长规律的小实验,对中大班幼儿来说,  相似文献   

19.
引导学生准确地观察社会和自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观察美和发现美的能力。观察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顺序。注意同类事物相互比较,发现其外表下独特的美。发挥想象,使观察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发现事物的内在美。  相似文献   

20.
1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提问的习惯  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自然事物或现象都蕴藏着许多自然的秘密和科学道理 ,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是想知而不知道的。他们在接触这些事物或现象时 ,有的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或怎么回事 ,有的问过但因找不到答案而不再去思考。自然教学中 ,教师就是要唤起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大自然 :有哪些事物 ?有哪些现象 ?……并且在观察中提出思考性的问题 ,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这是怎么回事 ?那是怎么回事 ?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等等 ,使学生养成见到自然事物或现象主动去观察 ,去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