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是一位有着执着的美学追求和深刻洞察力的作家。《秧歌》这一部曾经在大陆文坛中避而不谈的作品,由于夏志清先生推说其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而引发了强烈的争议。各家争鸣,最终都融进"张爱玲热"现象研究的一部分。探求《秧歌》的"真实"价值对于还原张爱玲艺术创作的基点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参差的对照”是张爱玲的美学观念和小说写作技巧。“参差的对照”使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通俗文学的趣味,又化俗为雅,进入高雅文学的领域。正是“参差的对照”的美学观念,使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红极一时,又得以在90年代的大陆文坛重新登场。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以文学与政治、革命的关系为标准来评判作家、作品的时候,张爱玲被拒于文学史门外,用柯灵的话说:"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不下一个张爱玲."虽然张爱玲的作品在40年代深受读者喜爱.而当人们从狂热偏执走向冷静宽容时,才发现张爱玲被读者推崇的个中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本《传奇》,一本《流言》,张爱玲让中国四十年代的文坛因"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而"过于意外怔住了",正像胡兰成当年形容初见张爱玲时的印象那样:"艳也不是那艳法,惊亦不是那惊法"。本世纪八十年代,对张爱玲重新发现的"惊喜",几乎又以同样的方式席卷当代文坛。对张爱玲其人其文的研究,近十年已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对她的身世、作品的主题、创作的基本风格、文学、艺术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从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并对后世作家与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畅销着手,简单介绍张爱玲的生平及其作品。着重分析了张爱玲作品的特点及艺术风格,并对其作品的艺术成就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坛的两颗璀璨巨星,钱钟书与张爱玲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诸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巧合的是,二位大家在其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着力塑造了众多几乎是同一时代(40年代)的个性鲜明的中国知识女性形象,通过文学典型抒写了一曲中国现代知识女性自我解放的悲歌。  相似文献   

7.
<正> 在沦陷区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我们可以找到张爱玲的名字,或许也仅限于名字而已。然而翻翻沦陷时期的“故纸堆”,1943—1945两年却可以不夸张地称作沦陷期上海的“张爱玲年”。50年代之后张爱玲的名字和作品却只成为老一辈读者记忆中的底色,张爱玲在中国文坛消声匿迹了。直至80、90年代中国大陆再度掀起其人其文又在中国梅开二度,这其中的浮沉变幻又岂是三言二语便可解说?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解放潮流的涌起,一批过去长期被打入“冷宫”的作家作品重见天日,重新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和好评。张爱玲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进入90年代,文坛上更是形成了一股“张爱玲热”,不仅其作品大量再版,或者被改编为电影、电视等各种其他艺术样式频频面世,而且在研究界、批评界也引起了巨大反响,不少博士、硕士论文纷纷以此为题,从社会政治、文化变迁、都市文学、女性视角等各个方面,对张爱玲及其创作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创作中的没落贵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 ,在被历史有意回避了近四十年的张爱玲及其作品 ,再一次得到读者的青睐和学者的肯定。对张爱玲的研究 ,台港先行一步 ,大陆业已渐趋深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为了更进一步阐释张爱玲创作中主体性特征的重要层面 ,笔者着重探讨了作家意识形态当中 ,作为中国最后一代贵族后裔 ,张爱玲的没落贵族意识形成的客观原因、在文学创作中的贯穿以及在作品中人物心态上的指向性渗透 ,以期从一个侧面 ,揭示出张爱玲创作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0.
母性的异化─—张爱玲小说母亲形象解析肖朝红张爱玲是40年代上海“孤岛”中崛起的一位文坛奇女子。她以其对人生、社会独到的观察、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对变态心理的深层剖示震惊了文坛。苍凉、凄艳的人生,无爱的荒漠构成了她40年代作品的基调。在人类之爱中,母爱一...  相似文献   

11.
李俊 《文学教育(上)》2008,(19):127-129
1943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应该让中国文学史记住的一年。因为就是在这一年,中国文学史上横空出世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孤岛”时期的上海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其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不仅在时为孤岛的上海迅速窜红风靡,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又于华语文坛再度成为阅读与研究的热点,影响并造就了一批与她有着相似创作风格的现当代作家,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不可不谓之深远。更为有意义的是,张爱玲以她的作品建构了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家常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这个名字重新活跃在当今文坛上并且产生了神奇的魅力,对她的作品及本人进行研究的人日益增多,形成了一股张爱玲热。她的作品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独特的回归现象呢?本文试以张爱玲身世为切入点,对其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作品风格笔触细腻,遣词造句极为精致,充满华丽、苍凉的色彩,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语言个性;奇特的比喻,显示了作者文学修养功底之深;神奇的意象,被历来文学评论家所称道;运用了大量色彩和声音语言,这是张的笔功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文学从20世纪40年代出现至今,逐步完成其经典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港台研究者对张爱玲文学的理解和阐释发挥了重要作用。受不同时代背景和理解者的不同理解等因素的影响,港台研究者对张爱玲文学的接受与理解始于20世纪50年代,争论于60、70年代,至90年代,基本完成张爱玲文学在港台的经典定位。张爱玲文学在港台的经典化过程,反映了理解的历史性、权威性理解以及空间间距的存在和理解等作家作品经典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置身1940年代孤岛里的张爱玲曾用“飞扬”和“安稳”来辨析历史叙事与日常叙事的分别,认定了“反传奇”写作路子的她固执地相信:“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张爱玲标榜的日常叙事在大陆曾一度被放逐在文学史之外。但却在20世纪90年代以更大的反弹力来势汹汹地闯荡文坛——在“新历史主义”、“民间性”等新学术视野的观照下。  相似文献   

15.
当人们以文学与政治、革命的关系为标准来评判作家、作品的时候 ,张爱玲被拒于文学史门外 ,用柯灵的话说 :“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 ,偌大的文坛 ,哪个阶段都安不下一个张爱玲。”虽然张爱玲的作品在 40年代深受读者喜爱。而当人们从狂热偏执走向冷静宽容时 ,才发现张爱玲被读者推崇的个中原因。一、独特的创作历程张爱玲以其灵气和纤纤素手使其创造历程色彩斑斓 ,丰富亮丽。张爱玲在不负责任、仅凭兴趣的父母教育下 ,三岁便会背唐诗 ,七岁写成了较完整的家庭伦理悲剧 ,九岁向报社投稿并得稿费 5元 ,12岁写《理想中的理想村》已有“你可以听见…  相似文献   

16.
以1944年对于张爱玲的意义及其散文集《流言》对于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学史的意义为切入点,探讨张爱玲在1944年的文学成就及其因此奠定的文坛地位。  相似文献   

17.
到底应该如何确定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呢?将张爱玲四、五十年代及以后作品串联起来,真实地反映文学史,并将四十年代昙花一现的张爱玲与四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的张爱玲统一在文学史上,这才是弃割裂求统一的完整的张爱玲,用海外评论家王德威的话来说,就是为她“ 重塑金身”。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当代河南文学的发展流变给予观照: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河南的文学队伍初具规模,各类文学创作成果显著,但也存在着作品公式化、政治教化的局限性;80年代,文学大奖频频问鼎中原,文学豫军阵容已相当严整,并日益为全国文坛所关注;90年代以后的河南文坛佳作倍出,取得了优于任何时期的骄人成绩。文学豫军已经成为一支驰骋中国文坛的文学劲旅。  相似文献   

19.
在张爱玲散文中,经常出现有关张恨水的文字,这些文字根据不同内容以三种不同形式出现。通过对这一现象及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张爱玲与众不同的文学观以及张恨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四十年代的一位传奇人物。从她成名开始就已备受关注,在海内外掀起了一场"张爱玲热",她也未曾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在以后令整个华语文学界震惊。其作品主要以家庭婚恋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爱情悲剧,但在这些爱情悲剧里无法找到健康正常的爱,情爱在传统的束缚下扭曲,在物欲的枷锁中迷失。本文将以家庭婚恋关系为视角,审视其作品中的各种婚恋现象,对婚恋模式进行整体的观照并探究其根源,从而关注作者笔下女性的悲剧人生命运。从这一角度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张爱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