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赵树理在作品中始终能够把"民俗书写"置放在农村民俗文化背景下来加以阐述.并将其"整合"到他的艺术审美理念之中,这就使得他作品中的"民俗书写"呈现出独特的结构功能:作品中的人物在民俗规约下形成了诸如"算账"等行为习惯;民俗影响并参与到对作品情节的建构之中;在"民俗氛围"背景下形成的作品主题趋向,系统而又连贯,"民俗化"的叙事结构功能在这里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  相似文献   

2.
民俗旅游是社会热点,也是学界显学。民俗旅游研究火爆,旅游民俗研究稀少是其现状,建立旅游民俗学的学科框架迫在眉睫。旅游民俗学是以民俗学的视角对于民俗旅游与旅游民俗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民俗旅游产业和旅游民俗文化事业开展社会服务的一门科学。旅游民俗学有着四个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一是可用于旅游的民俗资源及其转化研究,二是对于民俗旅游的经济研究与服务,三是对于旅游者与从业者的研究与服务,四是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传承及其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民俗学首先需要更新自我对于民俗的解释,才可能为民俗旅游产业提供服务。民俗的核心属性是构建认同,叙事是民俗的存在形式,通过民俗叙事拓展民俗旅游研究的空间,是民俗学家的独特优势。以语言叙事、仪式表演行为叙事和景观叙事为一体的民俗大叙事观,是旅游民俗学的研究入口。大叙事学说,民俗认同学说,可以此为基础构建旅游民俗学研究的话语系统。民俗表演的观赏性与民俗景观的观赏性,都是民俗叙事的再生产的重要内容。把民俗叙事研究定位为旅游民俗学的学科基础和前提,是因为民俗旅游不能离开民俗叙事而存在。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9,(2):38-41
民俗叙事是研究张爱玲小说的另一扇窗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有众多关于上海民俗的书写。从故事的主题意蕴、情节走向和集体记忆等三个角度来探讨民俗叙事:以电车和房子民俗作为研究范本,着力探讨民俗叙事的暗示性作用;以人物的装饰和打扮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民俗如何刻画人物和表达故事主题;而繁杂的节日仪式民俗,则传递了一个时代民众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4.
《边城》面世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时间了,关于这部经典作品的解读,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读之作篇目不少。下面,笔者根据教材节选的内容,试着从民俗学角度进行解读,并结合文本中的民俗事象,体会作者叙事的匠心。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教材节选的内容主要涉及节日民俗、民居建筑民俗、民间信仰民俗、民间婚俗、民俗语言及养狗习俗等民俗事象,下面逐一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从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觉,对王统照乡土叙事中的民俗意象进行研究。王统照自觉的民俗学意识和扎实的民俗学学养,使他在乡土叙事之中尤为注重民俗意象的描写,特别是将社会民俗心理、民俗信仰与乡土世界的原生形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凸显出浓烈的民间意识。  相似文献   

6.
钱亚玲 《文教资料》2008,(13):12-14
"乡下人"的身份认同和女性自身经验,使苏青文学视景中的民俗叙事有着标识性内容和特征:苏青以近似客观的文字,还原了浙东乡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习俗和成婚生育所经历的琐细过场:对乡土社会民俗世情呈示了温和、迁就的退守姿态.乡土民俗的还原性观照赋予了苏青文字独有的艺术质素,流露出创作主体民族文化的"寻根"意识和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艺民俗美学的视角,对鲁迅小说之民俗美予以探析.鲁迅小说从民俗视角设置和推进小说的情节,表现出民俗视角的叙事美;鲁迅小说着力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并始终把人物置于其赖于生存的民俗环境,通过对民俗生活及文化心理的描写,捕捉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动因,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灵魂;鲁迅小说还特别重视并善于把握民俗事象的意蕴,从而使作品具有厚重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摄影叙事作为影像叙事的方法,在网络、相机普及的今天因其操作简便、传递快捷越来越受到叙事者的喜爱。但摄影叙事不是照片的简单组合,而是内在逻辑关系严谨,能在受众中产生“切身体验或回忆”系列照片的有序排列。本文从镜头入手分析影像叙事基本结构和视觉逻辑,并就影像叙事在武夷民俗中的应用提出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湘西少数民族情歌不仅反映了湘西少数民族独特的恋爱、婚姻习俗,凸显出他们以歌定情、以歌为媒、互赠信物的恋爱、婚姻方式,而且广泛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居住、生产、生活习俗,蕴涵着丰富的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山祭》是王蓬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描述了秦岭山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民俗民情。对于民俗的书写是这部作品的突出特点,比如陕南山歌、拜山神、吃刨膛、陕南山地人的情感婚姻等等。这些内容赋予《山祭》以厚实的生活感、深沉的历史意味、复杂的性格和人性特征,使《山祭》成为一部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1.
缔结婚姻历来被看成是“终身大事”。传统婚姻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遵循六礼。兰州婚姻民俗在延续传统礼制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文本中,包含着相当数量的河北省涿鹿县暖水屯方言。其中的方言词汇更能折射出具有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通过对部分方言词汇的研究,可以窥见暖水屯人民的生活民俗、心理民俗以及性格民俗。  相似文献   

13.
《骆驼祥子》中有着大量的民俗构成,小说对其进行了多种叙事建构,它主要表现为场景、概要和停顿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中陌生化的生成原因予以简单分析,并对现代文学作品中陌生化的实质及目的进行阐述,同时结合部分优秀作家的现代文学作品如毕飞宇的《那个男孩是我》、《枸杞子》及作家珍妮佛·伊根的《塔楼》对现代文学作品陌生化叙事手法如叙事视角陌生化、叙事语言陌生化及叙事结构陌生化等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文学创造领域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文学中,民俗叙事和家园意识是作家们通常表现的两个重要主题,前者成为后者的载体,而后者又构成前者的旨归.从“五四”时期的鲁迅、周作人等人,直到二三十年代的废名、沈从文和老舍等人,他们都钟情于对民俗的叙写,以此来寄托他们深厚沉实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16.
粤东客家民间文学与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存的粤东客家民间文学有相当大一部分以民俗为素材,它生动地反映了粤东客家民俗。客家人生产生活习惯、居住建筑特征、饮食服饰习惯、婚姻丧葬仪式、宗教信仰,以至早已失传的古风古俗都可以在客家民间文学中找到。粤东客家民间文学是一种形象的风俗画卷,它具有极大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其家乡湘西以及湘西的民俗成为他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作者从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中,提炼出饱含深刻寓意的意象母题,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艺术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湘西乡土小说具有了丰厚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方言与民俗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各民族的民俗事象,也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而所指的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现象则尤其表现在方言上。某一地区操某种方言也即是某一方言范围。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特点。正因为方言来自文化底层,其民俗文化底蕴既纷繁又丰富,所以在研究民俗学时,不能不涉及它。  相似文献   

19.
在租界化上海,很多现代作家的文本格调都呈现出一定的颓废气息,丁玲是其中之一。颓废可以指一个城市的外在形态,也可指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通过深入解读丁玲早期一些作品里的颓废叙事,以此来剖析在租界化上海语境下,丁玲早期作品中的颓废叙事所蕴藏的丰富内涵。颓废的外在形态主要从浮华上海的外表出发,从文本的直接表达与间接表达两个方面加以展开;颓废的内在特征主要以情与欲为中心,从作品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与情感态度来解读;颓废的本质特征主要从作品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出发,主要以人生孤独感与生命价值的虚无感为主。  相似文献   

20.
各个民族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民俗,不同的民俗也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各个民族。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着和创造着,又是民俗的载体。文学要写人,要表现人民大众的人性和人情,要探索人的个性的实质和心理,要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也就不可能离开风情民俗的描写,作品中必然会融注进广泛的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