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走向情景交融的认识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情景交融观念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才逐渐走向成熟的。先是对诗歌创作之前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也是经过了三个阶段的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3.
情景交融     
抒情性作品,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以及寓理于景的散文,要能够做到情景的交融,也就是有意境。意境由情、景两方面构成。但是情与景在作品里有着地位与分量的区别,因此从情或景在作品里的具体表现看,意境可以分为三种:1.景中藏情。以景物描写为主,情藏于景中。换句话说,被人看到的是物,被人感到的是情,  相似文献   

4.
诗词鉴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品中诗人之情相会的过程。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如何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其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诗词鉴赏的关键所在。我认为以下几种鉴赏方法必不可少。一.挖掘意境,引发联想想象"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  相似文献   

5.
诗词是艺术的语言,它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每一首诗词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即情景交融,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是艺术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相似文献   

6.
在抒情诗文中,最常见的写法要数借景抒情了。自然景物绚烂多姿,在不同情况下又千变万化,这就为人们抒发不同的感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刘勰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很多抒情诗文的作者就是常常借助于某一景物来抒发某种思想感受,把景物描写和作者抒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内情与外景高度融合,达到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7.
胡春涛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5):122-123,126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是情与景的交融,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熊荣 《文教资料》2007,(10):101-102
诗歌意境不仅是情与景交融的结合体,而且融入了社会人生的哲理,正是智性因素的参与,意境才会成为鲜活的审美空间和具有持久动人的力量。情与理的交融才使意境显得深远开阔,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意境是情感与理性、诗意与哲理完美结合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9.
<正>“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王国维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评价,景与情的巧妙融合创造了诗词的独特意境。诗词中的景从来不仅仅是景,它们是作者踏遍千山万水后的感动,是感受风雨初霁后的乐观,是远望海阔天空后的旷达。下面,我们一起通过王绩的《野望》、崔颢的《黄鹤楼》、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体会诗歌中景与情的巧妙融合。  相似文献   

10.
唐金龙 《考试》2010,(10):9-10
意境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也是诗词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作品中的意境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鉴于明朝人学唐诗只学到其腔调形式,一味模仿,没有真实感情,因此提倡“神韵”,写作者对景物的艺术美和真感受,这比模仿形式好得多。但这只能聊备诗中之一格,不能写大的题材和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刘增泉 《天津教育》2021,(7):139-140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无论是在写人、记事、写景等教学过程中都需在文末对作文的主旨进行升华,进而变成了一种僵化的、缺乏真情实感的作文模式。这种作文模式显然缺少了学生的真情流露,导致文中语句多呈现出一种“假、空、大”的特点,无法使语文作文写作达到抒发真情实感的目标。本文便基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提出了一系列完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相关建议,以解决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顽疾。  相似文献   

13.
建安诗歌的景物描写,在一定程度上还囿于传统的山水审美观念,还建立在“比德”的审美观念之上,但有些作品已经开始了由“比德”向“畅情”的转化,更可注意,山水景物已经逐步呈现了独立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诗歌的基本风格虽“清淡”,这种风格的形成,就诗作的表现手法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浓景淡写,二是浓情淡出,浓景淡写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清词淡语”写浓景,“舍艳取淡”写浓景,“淡笔轻点”写浓景,浓情淡出的主要形式有两种,即:用缓出的形式言激情,用浅出的形式言深情。  相似文献   

15.
夔州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创作的结晶,其中风土人情诗达三十余首,鲜明地体现了夔州当地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杜甫歌颂了夔州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描述了夔州民间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批判了当地的恶俗陋习。然而在批判的同时,更多地谴责了不体谅人民的大小官吏,饱含了杜甫一贯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山水之风由来已久,于元代尤为炽烈,并集中表现在描写山水景致的散曲作品和大量山水画作中。由于元代文人生活极为苦闷,对现实充满了无奈与恐惧,使得他们把目光和感情转移到大自然之中,寄情山水,挥毫泼墨。共同的社会感受使个体情感具有了趋同性。相同的时代精神.趋同一致的文人心态,加之“诗画一体”——文学艺术本身的共通性,造就了元代山水散曲与山水画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思想笔触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辛酸苦难,从而显示出他的诗歌作为"诗史"的特殊的审美价值。同时,杜甫也写了为数不少的山水诗,透过杜甫山水诗那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借助文学和美学的双重视野,我们可以尝试去探索和体会深藏其后的诗人那丰富多彩的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18.
骚体赋是汉代文人抒情言志的重要形式。他们或以此来抒写不遇之悲、玄远之思、相思之痛,或将对时事政治的不满和帝王的讽谏规劝之意寄托期间。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他们借鉴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借“香草美人”托喻,用历史、神话人物表意,以景物描写衬情等技法,使以抒写悲怨之情为主体的楚骚抒情传统得以承继发扬。  相似文献   

19.
宋玉《九辩》的篇章结构及写景抒情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辩》9段成文,是九体作品生成链条上重要的中间环节,为九体的最终成熟创造了条件。《九辩》采用写景抒情的言说方式,不但悲秋,而且伤冬,秋冬两季的景物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出现。作品的写景抒情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展开,采用的笔法也多种多样。宋玉对典型意象进行精心调遣,多种意象错落有致地分布。《九辩》的句型参差变化,多种句型相错杂。作品表现的心态极为复杂,心路历程也较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