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历史教育应张扬人文素养大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两千多年前的《易经》就提出了人文的概念 :“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在西方 ,其拉丁文词源humanitas ,意即人性、教养。中西旨意相类 ,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育 ,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 ,是通过授予受教育者以历史知识 ,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通过历史的濡染与涵化 ,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 ,学会做人。一、历史教育的困惑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 ,诚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相似文献   

2.
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有其人的本质,即人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还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由此观之,人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并且在一定社会历史情况下变化和发展,同时也制约着历史的前进与发展。所谓人情,我认为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它通过言语、表情和行为来表现人性,所以它也和人性一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并在一定社会历史情况下变化和发展;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前进和发展。文学应该描写人性和人情,通过人性与人情的演变揭示时代本质和社会面貌,就是十分必要的了。长篇小说《芙蓉镇》,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种人性与人情,即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被扭曲、被暗化的人性与人情,表现特定历史时期政治风云的无常变幻,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与追求。 关于人性的表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前,它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实践性;在阶级社会中,它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观点,也需要加以发展和补充,这就是:当阶级社会发展到阶级矛盾在社会生活中不是主要矛盾的时候,人性的本质特征也应该  相似文献   

3.
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界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观和历史观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超阶级"、"超党派"地分析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事实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突出地表现为以历史偶然性来否定革命的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尽管也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历史细节,但其认识论根源在于不能正确区分历史本质与现象、历史主流与支流.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性区别并不在于要不要对人性进行分析,而是在于怎样看待人性问题,究竟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还是从具体的人性出发来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4.
制度建构的主体是人,制度最终所要保障和约束的也是人。因此,任何一种制度的建构都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然而,由于对人性认识的有限性以及对人性假设与大学制度建构之间辩证关系研究的不足,使得大学制度的建构与社会发展之间产生断裂,从而导致了大学制度运行中的无序与失效问题的产生。通过对制度建构与人性假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研究的切入点,揭示导致制度无序与失效的深层次根源,为社会转型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提供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5.
共同人性包含的具体内容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 ,是一个谈论得较少、认识很不统一的问题。从长期以来的创作实践看 ,文学中的共同人性 ,主要包括亲子之爱 ,男女之情 ,对家乡、祖国和大自然风光的喜爱 ,以及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公德等。  相似文献   

6.
赵宁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12(2):104-106,112
陀恩妥耶夫斯基在《白夜》中,全方位、由浅入深地展示出了对爱的终极追求过程,即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从陌路人到出于道德感的友爱和给予他人的关爱,进而发展到纯洁、热烈的爱情;从个人主体性的角度,既表现出异性之间的情爱,亦有源于普遍人性的友爱和同情、体贴的朋友之爱,以及与基督之爱直接关联的“无私之爱”,直至与理性相联系的理想的、最终上升到超越两性关系的精神之爱;就爱的形式来说,则男女主人公都经历了从幻想中的超现实的爱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爱,从消极的爱到积极的爱,最终完成了从理性到感性、又从感性到精神之爱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人的历史,如何看待历史直接与对人的本质的界定有关。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完整的人”,这表现在人的需要是全面的、无限的需要,人的实践活动是各种活动方式存在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关系是全面的社会关系。“完整的人”的界定决定了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必然是全面的历史,因而历史发展也表现为全面的多级发展,但是,人的历史又不是杂乱无序的历史,而是一部统一的历史,其统一的基础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这种全面的多级发展的性质,有利于我们认清精神动力在历史发展中的直接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中学历史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犁建国初的小说,所关注的是历史变动中人的心灵和人的情感世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演变,是弱者所受到的损害。其若干篇表现和平时期农村生活的作品,将“革命应该怎样对待人”作为了关注的重点,表现了进入和平生活之后,人性的异化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表达了对和平时期生活的忧虑,显现出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层思考。孙犁小说在内涵和艺术风格上,对人性的追问与思索取代了过去创作中常见的对人性美人情美的赞颂,乐观的基调让位于审视人性时淡淡的困惑与惆怅,从而超越了他过去以“战争追忆”为特点的抗战小说,表现出了一些“新质”。  相似文献   

10.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对象性存在的概念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有重大影响。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实际上包含着从四个维度对人的本质的规定,即:"感性对象性存在""历史-社会性存在""类存在"和"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些构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主义是索尔·贝娄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像他的其他作品一样,索尔·贝娄在《奥吉·马奇历险记》里利用存在主义理论分析了主人公奥吉·马奇的历险旅程,试图回答有关人类存在的问题。这部作品着墨于自我意识和社会荒诞性,反映自我和现实的矛盾,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从而揭示了奥吉的历险经历在本质上是他在荒诞的世界里进行自由选择,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自我本质,从而达到真实存在的过程。它呈现的不仅是某个个体的遭际或民族的命运,而是现代人类艰难地进行个体选择、寻找自我位置、解决归属感等进退维谷的普遍窘境。所以,这部小说对物质生活富裕而精神存在危机的现代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要想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就不仅仅是生物人的成人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人的成人的问题。而人的精神成人离不开教育。灵性教育的介入与参与,不失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途径的教育选择。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形成和个性的自由发展等。灵性是人的心灵层面中居于高端的、具有超越性且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灵性教育是指传授使学生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能力的教育。教育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灵性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中的一个点——灵性,是以人的灵性提升和拓展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的对象是人,灵性教育研究的对象也是人。人是二者共同关注的对象。只不过,人的全面发展所研究的人的领域更宽广、内容更丰富,而灵性教育所研究的人的领域相对较窄,只是人的心灵深处的灵性问题。灵性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耦合发展: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灵性教育的最高理想,另一方面,灵性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强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时代,消费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于人类的消费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传统的消费模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并使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因此,从改变人类现有的消费方式入手,推进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塑造消费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自然至今已经经历了五个时代:黑洞时代、物质世界时代、低等生命时代、高等生命时代、人类时代。"不适者退化、灭绝"是大自然对生命毫不留情的淘汰法则,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越来越缺失,长此以往,人类生命机体与病毒之间的战争会以人类绝灭、病毒全面获胜而结束。人类的生存空间无限扩张天将灭人,人类的野性丧失人将自灭,因此,人类生命的延续一方面需要极大地压缩自身的生存空间以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在自身的生活方式上需要野性与文明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关于"人天生是政治动物"的思想着重强调共同生活才符合人的本性,而近代启蒙哲学指出:政治共同体生活必须基于人类的理性和契约,这种观念对亚里士多德的观念构成了严重挑战。事实上,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基于促进或调和所有人利益的理性契约。无论是契约还是国家,都根源于人的理性本质,国家不是目的性的价值存在,而是理性人实现其目标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哈代的自然诗是其整个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诗中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和谐统一的,也是充满了冲突和矛盾的。哈代对自然的关注体现出他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虑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也包含了对人、对社会的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困惑。哈代在诗歌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现代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自然是"人的精神食粮"的思想,是马克思针对其所处时代"人的自我异化"的生存遭际而提出的,体现着他对人的发展命运的现实关切和拳拳顾念。因此,领悟这一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的精神维度,归宗于自然对"人作为人"而成其为人的化育和成全,从三个方面即把自然解放出来以恢复自然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本性、把人解放出来以恢复人与自然内在的精神性联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以绽放自然的美的特性来把握。激活这一思想,有助于智慧性地化解当下的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凸显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生的沉思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与其他自然物的不同仅仅是形态上的差异,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无意义的,因为正如其他自然物一样,我们不知道何以生、何以死。当我们问人生意义的时候,同样可以问:一块石头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所谓人生的意义,仅仅表现在社会内部,这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物质创造、人自身的创造和精神创造。进行这些创造的主体只能是自我,一切活动最终都需要落实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我”上,没有“我”,就没有历史。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各种创造活动之中;在所有创造活动中,唯有精神创造才是最有价值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成正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相似文献   

20.
人与动物本质上的区别在于人是有心灵、能反思的动物,精神上的诉求是人之为人的核心要素。人固然需求物质生活,但人本质上需要的乃是精神的安慰。然而,在外物的驱使下,人日益陷入了各种欲求组成的场域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自我,无疑此乃“生活”的一种颠倒。回归人之自我,需要关照内心的精神世界,需要“思”。“思”也许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但却是我们感悟人生、获取意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