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本被誉为“动漫王国”,日本动漫作为日本文化的直接产物,发展由来已久.日本的动漫作品蕴含着广泛的教育性和知识性,各种文化要素常常体现在作品之中.日本动漫是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
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及传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9-2002年是曹文轩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在日本译介与传播的起步阶段,2003-2012年是曹文轩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在日本译介与传播的艰难前行阶段,2013-至今是曹文轩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在日本译介与传播的繁荣阶段.以拉斯韦尔传播理论为指导,分析曹文轩文学作品在日本的...  相似文献   

3.
泰戈尔作品的译介在日本掀起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发生在泰戈尔首次访日前后,出版了很多泰戈尔的作品译本和研究专著,但这次人们关注的多为其思想而非作品本身。二战后,日本人在不安和绝望中重新找到泰戈尔,又恰逢1961年泰戈尔诞辰100周年,为此日本各地都组织了泰戈尔纪念会,翻译出版了很多泰戈尔的作品,特别是诗歌。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高腾,引发了第三次泰戈尔热,日本学者更全面地翻译了泰戈尔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东山魁夷是日本著名风景画家、散文家,是日本传统美学的卓越追求者和传承者,其风景画作品和散文作品享誉全世界。东山魁夷早年经历坎坷,一生和风景相伴;在他的诸多绘画和散文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日本经典传统美学"物哀"的各种表达。  相似文献   

5.
村上的小说与日本传统文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受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很大。他往往用非日本的视角来审视、把握、感受日本社会的一切。不过他骨子里还是个纯粹的日本人,在他的作品中表现日本的情感和日本传统的物哀幽玄的美学思想是极其自然的,让读者在作品的氛围之中感受到了这个东方作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江户时代日本町人文学开始兴起,中国明清白话小说的传入对日本江户文学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日本读本小说始祖的都贺庭钟在翻案中国白话文学作品的同时,又注意结合日本的传统特色元素,在蓝本的基础上对情节和人物的描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翻案作品中揉入的IEI本元素体现出了对日本的文学传统和日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经之路,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在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苏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日本备受学者与读者青睐.苏童作品作为在日译介与传播的成功典范,却鲜有学者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该文拟对苏童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考察,分析其作品在日译介与传播成功的原因,旨在推进今后苏童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为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走进日本世界提供借鉴,更好地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曾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该作品的主题以及作品包含的文化要素都满足了日本读者的期待视野。从期待视野的角度审视《失乐园》,能够揭示该作品在日本持续热销的原因,也为研究渡边淳一的情爱文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日本文学课程是面向各院校日语专业所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日本文学史上杰出女性作家辈出,女性作家们极具特色的人生经历与哲学观为她们的作品带来了不同的魅力与影响。她们的作品是了解日本历史社会的发展与宗教哲学观的窗口之一,因此在日本文学课程中女性作家作品的选用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而享誉世界,他的作品中无不蕴含着日本文学传统中独特的审美意识。本文通过分析《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尝试在她们的美丽与哀愁中探索川端康成文学中传递的日本传统文学理念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12.
对《圣经》语言、形象、结构等的借鉴,是中国现代文学受基督教影响的开端。但此借鉴主要是修辞性的,滤掉了它们在《圣经》中本有的意义。在思想内容上,现代文学对基督宗教的回应大体有两条进路。一是人类中心论的,即或者将之道德化,或者从民族和社会历史角度对之加以批判;二是上帝中心论的,对基督教表现出一定的认同,在一定意义上这堪称基督教文学。这两条进路贯穿于中国文学近百年的历程。同西方相比,中国基督教文学目前还不成熟,因其或者直接宣信式地张扬某种教义(如冰心的“爱”),或者从信仰立场出发外在地对生活做出某种评判(如北村),还未能真正进入基督教信仰在人灵魂和精神深处所引发的紧张与激荡。  相似文献   

13.
圣徒崇拜缘起于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与仪式,是基督教信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民众信仰。公元4—9世纪,圣徒崇拜盛行于拜占廷帝国。其因在于:一方面,它迎合了当时民众的精神和世俗需要;另一方面,它接纳了传统异教习俗,同时教父们对此采取了务实的“宽容”态度。因此,圣徒崇拜本身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传统与发展、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的特点,是认识基督教信仰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理解基督教能够战胜传统宗教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study employs multi-level linear statistical modelling to examine the power of school-level and individual-level factors to predic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cores recorded on the Francis Scale of Attitude toward Christianity by 6,036 students (who self-identified as either Christian or no religion) in year-seven, year-eight, year-nine, year-ten, and year-eleven classes within 10 Christian ethos secondary schools. The data demonstrate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school admission policies, parental church attendance (PCA), and the students’ age and sex. Overall PCA emerges as a decisive factor in promoting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Christianity among students. Christian ethos schools may wish to give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al religiosity in maintaining the Christian ethos of these schools.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在写作与言论中吸收了大量的基督教文化、思想资源,但真正信任基督教或理解基督教教义的却为数甚少。中国传统的世俗化的政治化的宗教观、“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反殖民”情绪、实用理性主义、政治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因素,使“五四”一代人对基督教从接受转向背离。  相似文献   

16.
What might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mographic shift in Christianity mean for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s? What faculty members need most is the ability to imagine globalization as Christians. This article surveys and critiques the most powerful and persistent accounts in the current contest of narratives within the field of global education. These are national security, economic success, missionary or humanitarian impact, and cultural appreciation. Each of these has constructive elements, but all are liable to reductionism and narcissism.

Christian global education needs a different narrative: Christian cosmopolitanism. Cosmopolitanism is the idea that all human beings belong to a single world community. Christianity grounds cosmopolitanism in the belief that all human beings share an identity as special creations of God, formed in God's image to be God's children. Humans are also created to dwell in r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 This narrative framework helps Christian learners unmask their cultural assumptions and see how even their Christian faith has been colored by such assumptions. Cosmopolitanism helps them work through their cultural limits and gain an appreci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many cultures, including what it means to be a Christian.

The article suggests four ways to build Christian cosmopolitanism via faculty development: sharing stories about cross-cultural encounters and how they induced fresh learning; generating new encounters via traveling seminars; convening reading groups that address issues of cosmopolitan identity, global Christianity, and human connection; and creating new campus events and liturgies to enact commitment to Christian cosmopolitanism.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创立之初到中世纪之前的几百年时间,属于原始基督教时期,这一阶段其教会使用的音乐是基督教音乐的初级形式。从原始基督教音乐产生的文化背景、原始基督教音乐的几种重要形式、原始基督教与音乐有关的礼仪制度的形成及其音乐执业者等几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基督教音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历来就重视音乐的传播沟通作用,赞美诗是基督教通常教会仪式中的主要程式。富能仁利用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形式使傈僳族人改信了基督教。富能仁的宗教传播策略是一种隐蔽性的文化置换策略。傈僳族人能够接受基督教信仰,关键原因就是基督教在保留无伴奏四声部合唱这种傈僳族文化形式的基础上赢得了傈僳族的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9.
在晚清部分官绅所持对基督教主张“容让”的言化中,其文化因素起码有下述要端值得注意:一是辨明和否定有关讹言,增进对基督教真实情况的了解;二是承认基督教是可以与儒门并存的一教,并且尝试寻求二者间内在的沟通点;三是对基督教某些“外形”文化事物,尤持较为积极、明朗的态度。这与同样是在封建官绅群体中生发的激烈的优教、反教论相比照,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其相对的积极、进步意义和醒目的局限性也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20.
女信徒形象是早期基督教时期极为常见的女性题材之一。借助于图像载体,一方面考察了女信徒形象的宗教和社会功能,是由于基督教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想,诞生初期的基督教得到了罗马社会中许多女性尤其是下层女性的追随;另一方面,比较出基督教后期存在的反女性的思想根源,是因为受到了犹太教的原罪思想和希腊化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