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考古与文献可以证实,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纹饰是对中原地区上古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体现着鲜明的区域性特征。生物进化与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又为商周青铜器上龙纹饰的生物原型是中华扬子鳄,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于此基础上讨论龙纹饰的文化意义,实应导源于上古四灵观念的形成。四灵作为类属之长,是各类现实动物的代表,也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而此正是四灵纹饰与青铜食器建立关系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
黄交军撰文《从(周易)到(说义解字)——论“龙”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指出,龙为中国上古的一种大型爬行动物,它力量强大、  相似文献   

3.
从上古文献考察,上古至春秋时期"龙"是黄河流域一种真实的动物,习见而能驯养,古人因其习性将其与求雨相联.自然环境变迁,"龙"在中原日渐稀少以至绝迹.秦汉以后神圣化,成为最高统治者的象征.春秋以后八百年,中原人于长江流域再见到同种野生动物时,不知其为上古之"龙",而以当地土著人之语称之为"鳄".  相似文献   

4.
汉民族在上古时期就把龙作为崇拜的图腾,龙象征着神圣吉祥。汉族自古把龙奉为祖先的化身,因而至今汉民族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以龙的子孙自豪。因而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了龙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龙在韩国也有较为崇高的地位,与韩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龙文化在语言方面的体现为和龙相关的熟语。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和龙相关的熟语的比较,分析龙在中韩两国的不同地位,以更好的了解中韩文化。  相似文献   

5.
综合古代神话传说及有关古文字知识,对上古地理作有限考察,从"丘"字的文化意义,提出昆仑与丘的关系,并确定其上古方位;同时首次提出不周山与丘及昆仑之关系;认为,上古神话中的不周山方位最初就在东南方向,齐鲁东南方就是上古神话中的重要地区甚或中心区域,是上古神话的一大源头。丘本为自然界之高山大丘,因神话色彩的渲染,而成为祭地降神之重要所在。  相似文献   

6.
进入2000年,报刊宣传最火的是这千年之首在中国又是龙年,此种幸遇3000年才有一回,举国上下莫不为此欢庆雀跃。龙,这传自上古的图腾,飞越数千年,在新世纪又将有何等的价值与现代文化接轨,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一中国龙是复合龙,从外形到内涵贯穿兼容与综合的精神龙,在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中是最神异的灵兽。它那突兀不凡、横空出世的气势,诙奇谲怪、玄奥莫测的威力,对炎黄子孙世世代代有永远的吸引力。这来自上古的图腾崇拜,何以千秋万代传衍不息?一言以概之,这是因为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内涵博大而又最富有魅力的形…  相似文献   

7.
龙起源于诸夏,形成时代大约在9000年左右;濮阳蚌龙的时代虽比阜新查海龙为晚,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更为接近,当与中国封建文化中的龙有直接的渊源继承关系;诸夏龙文化流风原被,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对中华各族龙崇拜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种传到印度后,和印度本土文化传统相结合,渐次形成了与中国龙不同的印度龙种。龙文化如同汉语言文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历史文化的发展史上,一直起着纽带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同时它也是联系中国与南亚,尤其是印度之间宗教文化关系的一条纽带。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人和研究、传播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学术著述中,普遍将龙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图腾,这种认识和观念在普通中国人和海外华人中也比较深入、普及。龙在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领域似乎占有很高的地位,但它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图腾。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中国古代官方和统治者的角度、古代文献和传说资料及文学作品角度、考古学和考古材料的角度等多方面多视角考察、研究了龙与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关系,运用多学科的资料、知识和方法证明龙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图腾。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化人和研究、传播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学术著述中,普遍将龙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图腾,这种认识和观念在普通中国人和海外华人中也比较深入、普及。龙在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领域似乎占有很高的地位,但它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图腾。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中国古代官方和统治者的角度、古代文献和传说资料及文学作品角度、考古学和考古材料的角度等多方面多视角考察、研究了龙与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关系,运用多学科的资料、知识和方法证明龙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图腾。  相似文献   

10.
以《说文》中与凤鸟文化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上古原始神话、氏族图腾徽征、华夏民族精神等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凤鸟文化,发现其源于上古的原始神话,进而上升为氏族图腾徽征的符号标记,在华夏民族精神的伦理重塑下,最终凝铸了独具特色的风鸟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龙文化     
中国是一个龙的国度。龙文化是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龙文化体现的兼容综合、造福众生、开拓进取、与天和谐的主体精神,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文章介绍了龙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了龙的文化意蕴,分析了龙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传统史学中将龙视作神,而在我国近代史学中又将这种神认作与图腾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关。图腾是1903年我国从西方学术界引进的概念,之后对古代文献记载的炎黄时代的一些文化现象,如感生始祖的传说、始祖的动物名号或族名与徽号以及龙等作图腾解释。这种解释是否得当,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的龙遗存,是河南濮阳西水坡一件模仿鳄鱼形象的随葬品,这种鳄鱼形象因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而增添了文化上的含义,由此可以确认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已经产生了龙文化意识。而作为延续至现今的中华龙文化是在陶寺文化早期(公元前2400~公元前2150年)形成的。陶寺文化早期的龙升华为王室文化元素,龙的形象脱离了动物实体的形态,逐渐向威严、神秘且神圣的象征性形象演化,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陶寺文化早期文明诞生有关。这表明中华龙文化的形成与中国文明的诞生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文化对“龙”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身上长翅,口中喷火,面目狰狞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在汉文化中,“龙”代表着中华民族,是权威、力量、才华、财富、繁荣、吉祥等的象征。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应有尽有。为什么汉语中会有如此之多与“龙”相关的词语?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建构的?本文试图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对“龙”一词在汉语中的概念作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国龙的学者,往往误将地蚕视为龙的原型,然而,从地蚕的发生和演变表明,它只是生态龙的共生物,绝非龙崇拜的原型,真龙的原型是南蛇龙,南蛇龙的“人文化”构成了社会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龙”与西方“dragon”字面概念虽相同,但其来源、象征意义以及民族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龙”不管是翻译为dragon或the Chinese dragon都未能准确地表达中国龙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应把Long或China Long作为“中国龙”的专有名词使用,以保持龙文化的理念和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华民族信仰崇拜的古老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炎黄子孙们创造的艺术形象。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5000多年来,始终是一颗璀璨明珠。其新的精神内涵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社会主义时代开辟了龙文化空前发展繁荣的新纪元。它始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民族文化、人民文化、大众文化;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向世界。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它都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7.
杜娟 《海外英语》2012,(13):145-146,149
从中西方对龙的差异,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龙从范畴化到隐喻化认知的差别。从而得出隐喻认知与汉语语言文化模型有密切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理应注意dragon与loong对于表达龙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龙源考辨     
龙不是远古人类想像出来的神灵 ,而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水生动物。从龙的身体形态、行动方式、生活习性、人类对龙的驯化利用等方面来看 ,龙的原生形态是鳄不是蛇。现代东方龙的形象是中华故地上多民 (部 )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鳄的自身特点及其在图腾文化中的优势使它从原生形态走向东方神龙  相似文献   

19.
自一万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直至今天,龙在宗教、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充当着重要角色。龙的形象在西周已经完成,神圣合一,汉代确立了龙为天子神威的系统。由于佛教的传入,印度的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龙文化,将龙的文化形象变得丰富多元,尔后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龙舟竞渡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之一,但对高校来讲却是一门新兴的科目。宜春学院是江西一所普通地方高校,但是在培养优秀的体育运动队方面却有着不普通的成果,龙舟队就是其中的一支优秀运动队。本文探讨了在高校发扬龙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促进宜春学院龙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的措施,以弘扬民族精神,将校园文化、体育精神与龙舟竞渡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