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对否认庐山会议“前期本来是反‘左’”的观点提出商榷,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1.上述观点模糊了庐山会议的前期和后期;2.上述观点对庐山会议前期和前夕有关史实的认识不符合历史实际;3.上述观点对“当时舆论宣传”的分析也有悖历史实际;4.关于庐山会议转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彭德怀同志平反昭雪 ,庐山会议冤案被纠正 ,“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党史学界对于庐山会议的研究才得以开始。近二十年来 ,尽管在对庐山会议的研究工作中存在着不少困难 ,但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 ,这项研究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一、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发表二十年来 ,经过史学界同志的努力 ,不少有关庐山会议的会议记录、讲话稿、笔记、会议文件等宝贵的历史资料被挖掘出来 ,目前已出版的有关庐山会议研究的著作已有十余种 ,如《庐山会议实录》、《彭德怀自述》、《庐山风云——— 1959年庐山会议简史》、《…  相似文献   

3.
1958年至1959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以两次郑州会议和庐山会议的召开为标志,党的领导集体总体上实现了对公社所有制--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以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即三级所有制的科学认识;但在庐山会议后期,党的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认识出现了偏差,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通称为庐山会议。而庐山会议后期,是指从7月23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错误地发动对彭德怀等的批判,到全会结束这段时间。  相似文献   

5.
庐山会议破坏党内民主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山会议破坏党内民主的几个特点刘济生,宋歌一九五九年党的庐山会议,破坏了党内民主,并对后来党的政治生活产生了严重危害。实践反复证明,党内民主如何对革命和建设事业关系极大,什么时候党内民主正常开展,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党内民主遭到破坏,革...  相似文献   

6.
曹顺霞 《西江大学学报》2000,21(3):72-75,99
庐山会议是中共中央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召开的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要纠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左”倾错误,但由于当时对实际工作中“左”倾错误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以及阶级斗争扩大理论的新发展和对形势判断的错误,加上一些社会历史原因,使庐山会议的纠“左”进程发生中断并转向反右,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7,(4):93-97
1921年,张绍曾以个人名义发出召开庐山国事会议的通电,希望通过庐山会议来解决当时纷乱的政治局面。社会各界对此持反对、赞成与中立态度者都有,但随着时局发展,反对意见逐步占据主流,同时对"庐山会议"提出的缘由、民众态度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1959年的庐山会议从纠“左”转向反右,根本原因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纠“左”;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总结经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功勋卓著的彭德怀元帅在庐山会议上受到不公正对待,铸成一桩历史冤案。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在与党内其他领导人的交往和斗争中,充分展现出一个老革命家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实事求是、直言无忌,追求真理、不畏强权,理解同志、关心他人,顾全大局、委曲求全的高尚品质,同时也暴露出彭德怀性格倔强、策略不够的性格弱点。在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领袖专制、民主法治式微的年代,彭德怀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张侠同志的《南昌起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版,以下简称《研究》),史料丰富,考证翔实,其中对南昌起义准备阶段的史实作了十分可贵的探索。拙稿《南昌起义的准备会议——庐山会议之史探》(载《江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以下简称(《史探》),对南昌起义准备阶段的一些史实,也曾作过一些粗浅的探讨。张侠同志在《研究》中提出了可能举行了两次庐山会议的看法,我赞同此说。另外,我认为九江会议似是召开了三次,而不是张侠及史学界一些同志所论述的仅召开两次。下面分别就这两次庐山会议和三次九江会议的情况,再作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闻天是一位伟大的马克主义者,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关头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操,并为中国革命贡献出非凡的才智。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最年轻的传播者。他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历史的贡献。在庐山会议上,张闻天支持彭德怀的《意见书》,蒙受了不白之冤。庐山会议后,他表现了坚毅的品格,坚信党和人民必胜,对国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撰写了大量论文,为党和人民留下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2.
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一封行使正常权力的信却招致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者、组织反党集团而被罢官的严重后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是庐山会议前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毛泽东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存在着的愈来愈严重的“左”的指导思想:经济建设上的急于求成和阶级斗争问题上的严重扩大化。但这些原因还不足以说明为何庐山会议上毛泽东给彭德怀定那么重的罪。事实上,毛泽东罢彭德怀的官还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首先,在毛泽东看来,彭德怀的信会导致全党思想上的极大混乱,如果不彻底批判,就难以维护党的团结一致.难以保证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彭德林写信的方式和时机,与毛泽东的旧账新想,还有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与周小舟、黄克诚等人的巧遇等,使毛泽东认为如果不彻底批判彭德林,党就有可能出现分裂。  相似文献   

13.
庐山会议在理论、政治、作风、经济、社会等方面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执政经验: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执政党要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民主问题有关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执政党要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执政党要牢记“两个务必”,保持清醒头脑。  相似文献   

14.
论庐山会议转向的国际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山会议的转向,不但国内因素在起直接作用,国际因素也占有很重要的分量。这一点不容忽视。其一,毛泽东认为彭德怀等人对苏联和东欧八国访问归来后,对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批评与苏联对“三面红旗”的攻击有内在联系;其二,美国及其操纵的中国台湾对“三面红旗”的污蔑与“万言书”语意雷同等,这些都促使毛泽东高度敏感“帝、修、反”的颠覆、破坏活动,于是扭转庐山会议“纠左”进程,大力反右。  相似文献   

15.
自庐山会议至“九一三”事件后的这段时期,张闻天在理论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提出了不少卓越的见解,这些理论成果至今对我们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教益作用.  相似文献   

16.
:4 8天的庐山会议 ,不仅是彭德怀个人政治生涯的悲哀 ,而是折射了整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命运的多舛  相似文献   

17.
坚贞本色     
程中原 《科技文萃》2000,(11):96-99
上庐山时的忧虑 1959年6月中旬,张闻天刚动过一个小手术(切除脂漏性疣).出院不久,接到中央通知:7月初在庐山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否参加,由他自己决定.在张闻天的工作日程表上, 6月19日起是外交部务虚会,会期一周,6月下旬结束.同7月初庐山会议没有冲突.庐山会议预定的议题是: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张闻天深感重要.6月21日,他顺便到彭德怀家聊天,问彭德怀去不去庐山.彭德怀说:这一家伙跑了东欧七国和蒙古,刚回来,太疲劳,不想去了.张闻天劝他:中央开会,还是去好.能多少听一听也好.  相似文献   

18.
庐山会议转向原因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山会议为什么突然急转直下,由纠“左”变成了反右?本文从一般原因、特殊原因,个别原因等方面,对“转向”缘由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在风景秀丽的庐山,有一所花园式的学校,那就是江西庐山旅游职高,它坐落在庐山东谷地带的中段,与"庐山会议"会址相邻.校园内绿树葱葱、青草茵茵,环境十分清新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相似文献   

20.
1959年庐山会议由纠"左"转向反右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庐山会议从纠“左”转向反右,教训极其深刻,本探析了转向的主要根源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占主导地位,阶级斗争理论的不断升级;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的逐步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