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9,(3):38-44
根据《国图目录》,国图藏敦煌吐蕃时期《大般涅槃经》写卷有49号,其中17号可以缀合,2号可以集合。经过缀接,国图藏敦煌吐蕃时期《大般涅槃经》写卷实有35件,半数以上首尾完整,含有尾题的写卷占总件数的74%。经过考察,国图藏敦煌吐蕃时期南本《大般涅槃经》写卷其实只有2号。从整体来看,敦煌吐蕃时期《大般涅槃经》的抄写逐步走向了衰退。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吐蕃与回鹘的文化关系.主要探讨了吐蕃与回鹘的两次大规模接触,敦煌吐蕃文写卷对吐蕃与回鹘文化关系的反映,译自藏文的回鹘文佛经以及吐蕃与回鹘二者在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史记》是一部鸿篇历史巨著,历史是文化的载体,伦理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因而抒写三千年中国历史的《史记》无疑有着明显的伦理文化特征。《史记》伦理文化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本文从《史记》所记叙的有关一些思想家的列传或者《史记》中所展开的政治家、文学家的对话或他们思想的阐释中,来寻求《史记》伦理文化的人文精神,即伦理文化的理想性建构。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对《道德经》中“虚”“静”观的不同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具备生态伦理意识的《道德经》英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更强生命力;翻译的生态伦理意识是将翻译的主体即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看成一个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培养典籍译者的生态伦理意识对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的传介与目的语文化的建构均有重要意义,其途径主要有翻译教育与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5.
忠实带有天生的伦理印记,从伦理角度重新审视翻译忠实观,对诸多难解的翻译现象有着普遍的解释力。自然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伦理性亦是《道德经》的主要文化表征之一,要尽可能保真保全地翻译出老子的自然概念,就必须从翻译忠实伦理研究的视角进行前瞻性地探索研究与文本分析。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西方著名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是将修辞视角引入文学批评实践和文学理论建构的成功典范。布斯还是当代西方伦理批评的理论旗手,他有关伦理批评的主张也深受其伦理修辞观的影响。在《我们的交流圈子——小说伦理》一书中布斯"以书喻友",并不否认伦理批评的一个中心是对叙事的伦理价值做出评判,但他也主张伦理批评还应该将读者已有的伦理观念考虑在内。这一主张充分地表明,布斯已接受了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潮以及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影响,从《小说修辞》中只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修辞手段影响并控制读者这一单向模式向文本、语境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这一双向模式过渡。  相似文献   

7.
论柏拉图伦理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了其伦理教育的目的观、内容观和方法观,反映了其在当时社会变革时期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柏拉图的这些伦理教育思想,对同样处在变革时期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和形成和谐的社会与正义的人,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这种现代意义,集中体现在其伦理教育起点对当今伦理教育的启发性、伦理教育权威思想在当今伦理教育中的可参照性、伦理教育策略在当今伦理教育实践中的可借鉴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传统伦理量刑将儒家核心价值观运用到刑罚裁量中,彰显出刑法的人伦精神和价值。本文从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儒家伦理量刑观,提出当代人伦量刑要素法定化主张。  相似文献   

9.
《圣经》中对对食物的描述种类繁多,既有对食物是否洁净的区分标尺,也有对食物本质的描述,也包括了饮食礼仪的阐述。本论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剖析《圣经》中有关食物的表述,通过揭示食品的本质、食品的人际伦理意义及食品的社会伦理意义所渗透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翻译活动需要处理原文作者,原文,译者、译文和译文读者等各方面关系,需要伦理学的指导。客观公正的伦理观有助于缓解文化冲突,弘扬人类优秀文化。《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同的翻译译本代表了不同的翻译伦理模式,文章从翻译伦理的视角,从成语典故、宗教文化、习语文化翻译三个方面,对《红楼梦》两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索两译本所采用的不同翻译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民族文化里,藏羌文化是基础,外来文化是养分,这些充沛的养分,使得大树枝繁叶茂,反过来增强了藏羌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认真考察总结藏羌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到,藏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身绝非封闭自身、与外族隔绝所致,而应该归功于藏羌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再造力。“窥中原文脉,纳百川精华”无疑是对藏羌文化心态和文化传统的精辟概括。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至今仍然保存着先民的宗教仪式、仪轨,这种传承与沿袭下来的远古文化的“活化石”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结构,等等。从黄南藏族自治州年都乎村的“於菟”舞音乐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诠释原始祭祀乐舞中仪式音乐的本真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音乐底蕴。  相似文献   

13.
塔尔寺羌姆——“法王舞”是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宗教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弘扬佛法的手段之一,从开始表演至今已有近三百九十四年的历史,可以说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成为塔尔寺宗教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塔尔寺“法王舞”的音乐形态分析与研究,概括出其基本特征意义,希望寺院里僧人们世代口传的艺术珍品能够得到较好的生存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青海祁连藏族在风俗习惯上不仅具有鲜明的宗教文化特征和各民族交流融汇所形成的多元文化特征,同时,受祁连地理、人文、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又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深入了解祁连藏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公正评价其优良习俗的积极作用和不良习俗的消极后果,探讨藏族传统文化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变迁,走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创新之路,将有利于促进祁连藏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为推动唐蕃关系的发展、促进吐蕃经济的繁荣、加强汉藏文化的交流、吐蕃佛教的倡兴及高原丝绸之路的拓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西藏地区成为我国疆域的一部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今天西藏的主权归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英美文学》课是一门蕴含了西方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宗教思想的典型的文科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与通识课,探索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十分必要。从必要性、目标、方法与途径等几个方面对《英美文学》课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进行了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其他文化通识类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于理性精神和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他者"为特征的现代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渗透进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西方现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持久影响,发展出了以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范,缺乏对一般"他者"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公德困境的深层文化根源。建构尊重"他者"的伦理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变革,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他者"的观念和习惯,以期有助于整个社会现代伦理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老虎笙"是楚雄彝族珍存的文化遗产,应深入发掘研究,向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努力;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审视"老虎笙",应从五个方面人手.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文化本体与生态环境保护、"老虎笙"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观构建与传承、坚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一体和互动原则、"老虎笙"所在的社区与文化主体组织与利益协调以及借助旅游业适度进行产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19.
"老虎笙"是楚雄彝族珍存的文化遗产,应深入发掘研究,向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努力;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审视"老虎笙",应从五个方面入手,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文化本体与生态环境保护、"老虎笙"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观构建与传承、坚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一体和互动原则、"老虎笙"所在的社区与文化主体组织与利益协调以及借助旅游业适度进行产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20.
如何使古老的文学名著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这是我国艺术界包括影视编导在内煞费苦心的文化课题。把我国北朝民歌《木兰辞》、迪斯尼改编的商业动画电影《木兰I》、2009年上映的马楚成版的《花木兰》为比较文本,通过符号学理论对三者的叙事符号和意义生产进行解读,我们认为《木兰辞》体现出为当时统治阶级和男权社会所认可的思想才能够千古流传;《木兰I》的内容灌注了以个体本位的西方文化核心,使原故事焕发出了新的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实现了意义再生产,使原文本经由改编成为了"美国电影";《花木兰》虽然增加了很多元素,情节也复杂了许多,但由于文化观念的保守和时代精神的欠缺,没有实现意义再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