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为政》第三章为: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该章清楚地阐述了孔子的政治观,对解读孔子思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和对其历史背景的考察,探究孔子思想中政刑,德,礼之间的关系和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徐大同 《政治思想史》2013,(1):1-12,197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讨论了治国之道。具体包括三个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要点:“天下归仁”、“为政以德”、“齐之以礼”。“天下归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在天下建立仁政统治,实现社会的有序、稳定、和谐;“为政以德”即认为德治是治理天下国家的具体方案和方法;“齐之以礼”即以礼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孔子的这一套仁政德治礼范的治国之道在汉代被确定为官学,之后又受到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推崇。对于这一份思想文化遗产,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和筛选,吸收其有益的成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3.
了解人的心理是抓好德育工作的前提,而良好的德育工作又是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正如孔子所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相似文献   

4.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老夫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用各种所谓的政治制度来引导人民,用各种刑法规定来约束人民.人民就会想尽办法去躲避各种制度和法律的惩罚而且不认为是耻辱的。而用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  相似文献   

5.
儒家礼、欲思想的现代价值张践,张宪平编者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其中某些部分,长期受到误解,其中就包括礼和欲的思想,因此需要我们以现代社会的眼光进行重新解释。孔子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儒家文化体系中,仁与礼是互为表里的。如果离开了...  相似文献   

6.
隋世杰 《中国德育》2004,(2):44-44,48
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型,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法律命令去治理,用刑罚去制约,百姓即使苟免犯罪,也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理引导,用礼教开化,百姓不但知道廉耻,而且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这个古代的治国之道,对于我们今天“治班”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二千多年前,孔子曾经谆谆教诲我们:“君子谋道不谋食”,希望“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一生孜孜以求德和教化。虽有弟子三干,亲随七十二人,但仍然希望通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百面扩大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怎样才能立道振纲,  相似文献   

8.
了解人的心理是抓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而良好的德育工作又是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正如孔子所说的“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相似文献   

9.
酷吏列传序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相似文献   

10.
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治”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孔子和儒家是“德治”的倡导者。孔子所说的“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包含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古代“德治”思想的基本代表。孔子和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缺点是:第一,与封建的法治一样,本质上也是“人治”,是皇帝一人家天下之治;第二,轻视法治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把道德的地位抬得过高,有道德万能论的倾向;第三,儒家的德治强调施“仁政”,但在实际生活中,封建统治者对广大老百姓的“仁政”从未真正施行过,德治首先是“治民”,因而具有…  相似文献   

11.
“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孔子先言“礼”后讲“仁”,反映了其思想的升华和演进,是他随着社会政治实践的发展,认识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礼”作为社会规范,具有法的性质,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作为人的内心修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的品格。具备了“仁”的道德操守,才能自觉遵循“礼”的法度;“齐之以礼”,才能起到“礼”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办好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教师起着决定作用。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科学论断,既继承了中外教育史上一些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也反映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客观现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孔子就提出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篇》)的教育主张,制订了“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战国时期的教育家荀卿说过:“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  相似文献   

13.
了解人的心理是抓好德育工作的前提,而良好的德育工作又是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正如孔子所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历史早就有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之争。孔夫子提出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的观点,为道德万能论者提供了权威性的思想源泉。战国群雄纷争的岁月里,孔夫子的“德治”思想根本不能收拾动乱局面,正好说明道德不是万能的。适应这样的时代要求,韩非公开反对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把道德万能的信仰砸得粉碎,强调“法治”,宣称“法者,民之父母也。”[2]秦国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利器,横扫六雄,囊括八方,一统中华。但法家的道德无用论,过分强调制度、法律或权利,轻视人自身的素质,淡忘了道德对社会…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曲说繁解,聚诉不已。本文提出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6.
2012年7月,我的班主任生涯从衡水中学起步,这段时间以来我内心中往往是愧疚,是不安。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成长是多么重要。孔子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家,他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想这一儒家名言对于班主任的工作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所以我谈谈今后如何结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周公通过对夏殷之鉴的总结 ,提出了“德”、“礼”的主张。“德”是为了“保民”而对统治者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 ,而“礼”是对道德行为的制度化。这样 ,周朝统治者从专注于鬼神世界转向专注于现实社会和体察民情 ,从神权政治转向德治和礼制。孔子继承了周公的“德”、“礼”思想 ,并进一步发展为“仁学”思想。孔子与周公 ,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8.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孔子3岁丧父,少吋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长大后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学,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礼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35岁时,因鲁国內乱而奔…  相似文献   

19.
“企业管理的方法很多,但要以实用为主,我在企业管理中,倡导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的‘道’,就是路,是规律;德就是用,德者,得也,一德而之,百善从之;以德治企,就是建立众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样,才能‘上善若水’,使企业管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获得者、龙口矿业集团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棣善这样诠释他的制胜之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做尊严之师     
<正>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翻译成现代文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一个有着精神文明的国家,其人民一定是"有耻且格"——有羞耻心且行为举止体面。而孟子,更把"羞耻心"作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