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押。三,因假借、引申派生、语法音变等原因,有些字一字多个声调,根据音义相应的原则,应区别其不同意义和不同语法功能,以定其在具体诗句中的实际声调。四,《诗经》中,平、上、去、入各声,阴、阳、入各声,用韵情况很不同,了解古四声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各声应区别统计。根据上述四点主张,发现一些新的定例、韵式,以义辨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诗经》用韵的四声数据库,从而利用计算机对全诗305篇、1133有韵之章、1696韵段、5308入韵句的用韵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4548必韵句中,通押183句,占全部必韵句的4.02%。各声通押比依次是平声2.27%,上声5.42%,去声16.71%,入声1.44%。阴、阳、入三声的通押比依次为阴声韵5.88%,阳声韵3.29%,入声韵1.44%。阳声韵中,平、上、去声的通押比依次是1.26%、15.05%、17.86%。阴声韵的去声和阳声韵的上、去声,在《诗经》时代可能处于四声系统上发展完善的晚期。  相似文献   

2.
宋代江浙诗人用韵四声分押格局占绝对优势,这说明中古四声格局在宋代江浙基本未变.不过上声与去声之间有较多通押.宋代江浙地区全浊上声字正处在向去声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江浙吴语中全浊上声调类可能存在,大概读成阳上.  相似文献   

3.
宋代江浙诗人用韵四声分押格局占绝对优势,这说明中古四声格局在宋代江浙基本未变。不过上声与去声之间有较多通押。宋代江浙地区全浊上声字正处在向去声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江浙昊语中全浊上声调类可能存在,大概读成阳上。  相似文献   

4.
基于《宋代闽音考》之推论,以现代闽南方言潮汕话、海南琼文话为今音佐证,进一步阐明宋代闽语流变的一些主要特征:一受宋代通语的影响,宋代闽音韵调流变与通语演变态势趋同;二宋代福建文士诗文用韵方言入韵,在文献中保留了宋代闽方言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部分特征。文献研究是语音断代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元稹所作281首古体诗韵字的系联,归纳出古体诗用韵25部系统,其中阴声韵10部、阳声韵8部、入声韵7部.并对与实际语音相关或跨部通押的特殊韵段进行分析,同时对所涉特殊韵字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基于《宋代闽音考》之推论,以现代闽南方言潮汕话、海南琼文话为今音佐证,进一步阐明宋代闽语流变的一些主要特征:一受宋代通语的影响,宋代闽音韵调流变与通语演变态势趋同;二宋代福建文士诗文用韵方言入韵,在文献中保留了宋代闽方言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部分特征。文献研究是语音断代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韵一般是指一个字音中的主要元音或主要元音加韵尾。它是一个字音中最响亮最悦耳的部分。诗词等文学形式要求有音乐性,即要求有音响和节奏等方面的音乐效果。因此,诗词一般都是押韵的。所谓押韵是指诗词句末用同韵或相近韵的字,使声音和谐悦耳。这些用在句尾的字称“押韵字”或简称“韵字”。韵不只一种,押韵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诗  相似文献   

8.
探讨晋代大译经家鸠摩罗什译音所反映出的韵类系统。通过对译音材料的排比分析,整理出东晋时期北方语音的韵类系统:韵尾有-p、-t、-k三个,介音有j和u两个,阴声韵部10个,阳声韵部与入声韵部各13个。这个系统与同期诗文押韵系统相合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元代江西四位诗人1129首古体诗(含1970个韵段)的系联、考察,发现其用韵共分22部,对比《蒙古字韵》阴声韵与阳声韵的分部,与之基本一致,可以看出元代江西诗人基本上是以当时的通语读书音为基础来押韵的。元代江西诗韵也反映出江西方音以及南方方音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湘西宝卷七言诗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湘西地区独特的民间宗教文化与方言俗语概貌。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210首七言诗进行分析发现,湘西宝卷七言诗从内容来看,包括赞诵佛教、道教及民间三方所信仰的神祇,以及倡导孝敬父母与感恩,讲述宗教的忏悔、救赎及奉劝世人精进修行悟道等;从体式来看,湘西宝卷七言格律诗甚少,古体诗占绝大多数;从用韵来看,湘西宝卷七言诗押韵位置主要有句句入韵、隔句韵、句末韵、一韵到底、换韵及重韵,而在用韵类别上,没有入声韵,只有阴声韵和阳声韵,且存在大量"先""盐""寒""删"韵与"阳"韵通押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明代北散曲在承继元代散曲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在用韵方面,它以《中原音韵》为宗,但有所突破;押韵方式上,种类有别,各韵部中平、上、去声字的合押情况也多有不同;用韵宽严方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遵守《中原音韵》韵部中韵字押韵的程度各有不同,超越《中原音韵》韵界不同韵部韵字合押的情况也各有特点。这反映出了明代北散曲小令的用韵特点。  相似文献   

12.
内蒙汉语方言,主要指大青山前后及黄河流经内蒙西部的广阔平原地带的地方语言。内蒙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别。就语音中的声调而论,普通话是四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而内蒙汉语方言是五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内蒙汉语方言中存在和运用着大量的入声字,而这些入声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声韵,其中也有不少变异。本文依据现代内蒙汉语方言中入声字的实际声韵,把它们归结为“(?)”和“(?)”两个韵部。现将这两个入声韵部的韵字及其在“爬山调”和“二人台”剧目中的编词谱曲法,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3.
韩偓诗韵研究--五代诗韵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五代音系,诗文的研究成为重要的实际语言材料.本文通过分析排比得出:韩偓的古体诗用韵与<广韵>主要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出现同一摄内不同等地、开合口韵字的通押;出现不同摄韵字的通押.韩偓的近体诗出现庚耕清青同用、寒桓删山同用.还出现不同摄的韵字通押现象.此外韩偓诗歌用韵还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入声韵用例较少;出现四声换韵的例子;存在着四声混押的情况;养、漾合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四川方言的没、术、物三韵的读音分为三大类,六小类,并证明宋代此三韵还没有从臻摄入声韵中析出,明代与通摄入声韵合并,清代与宕江入声韵归并,进而演化出今天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唐浩 《文教资料》2008,(28):249-252
本文考察了北宋词人周邦彦<清真集>的用韵情况,发现周词用韵极大地受到了宋代通语的影响.阴声韵用韵较为严格,偶有通叶;阳声韵-m、-n、-η尾不同程度地混押,成摄字-m尾可能已经变为-n尾;入声韵尾-p、-t、-k混押情况较多.  相似文献   

16.
陕西大荔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阴平和阳平,只有少数读上声和去声,大荔方言没有入声韵,古入声字今全读音声韵,并且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中原音韵》是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的一部曲韵韵书,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戏曲创作与研究有重要意义,对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古的韵书《广韵》中,"倩"字有去声霰韵仓甸切和去声劲韵七政切两读。但是在《中原音韵》中,"倩"只见于庚青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请"同音。事实上,"倩"字在《中原音韵》中还应见于先天韵去声,与读去声的"谴牵"同音。这一读音,从《中原音韵》的内部证据、元曲押韵用例以及与《中原音韵》同时代的韵书中均可找到证明。由此可以认为,"倩"字在《中原音韵》中没有先天韵去声一读,当为周德清的漏收所致。  相似文献   

18.
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一书中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诗经》中异韵部字的押韵现象。其中,多数是有道理的,但其中有些用例,可以不作为通韵或合韵的韵脚来处理,或者看成是交韵,因而可以不看作是通韵或合韵;也有些用例,可以根据其在《诗经》中总的押韵情况进行重新归部,就会形成同韵部的字押韵,而不是异韵部的字押韵,因而不必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这样处理以后,《诗经》中通韵和合韵的用例就会减少很多,从而可能更符合《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文章是个表格,用途在于查出:1.唐诗、宋词中押入声韵的常用字有哪些?即标准韵书——《平水韵》17个入声韵部,每一韵部出现频率最高的字;2.每一韵部中每一入声字变为现代汉语中读什么韵?什么调?3.附1,一字兼属两韵,附2,一字多音。  相似文献   

20.
南宋鄞县陈著诗歌1248首,共1371个韵段,系联为18个韵部。不同韵部之间存在合押现象。陈著诗歌用韵丰富了宋代诗文用韵研究的语言材料,也有助于宋代通语及方音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