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阶段,教学主要集中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高低体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要想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但是纵观我国当前许多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将阅读教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本文就在此基础上,从生活体验和语文阅读教学结合的可行性上着手,对生活体验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推动生活体验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芸昀 《成才之路》2022,(10):134-136
语文教学源于生活,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无限的资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与学生生活体验的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生活体验,优化阅读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文章从语文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概述入手,分析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指明生活体...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体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它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它将使语文学习充满个性,语文教学更具活力,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实际,让体验教学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史,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情趣,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享受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体验语文情趣,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点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小学语文教学突破“应试教学、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  相似文献   

5.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如何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个体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这是中职语文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要努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好语文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6.
郭雨花 《现代语文》2013,(8):101-102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五个字简洁明了地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教学与实践等之间的关系,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语文教学融合在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之中,要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教学内容,并在体验中感悟和升华,从而达到构建精彩语文教学课堂之  相似文献   

7.
刘琴芳 《考试周刊》2012,(33):32-3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殿堂,为学生设定现实的生活情境,汲取学生的切身的生活体验,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生活,语文教学才能成为活水之源;否则,脱离了生活,就语文而语文,语文教学仍将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樊  相似文献   

8.
语文素养包括基础性知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提升,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阅读是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要途径。本文以体验教学为切入点,探索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体验,让学生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融为一体,从而丰富感性认识,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正>现象学语文是站在教学论的角度积极倡导语文教学要将丰富学生的体验以及结合生活世界作为根本出发点,将语文还原成更加多彩真实和质朴的语文。现象学语文视角强调的是学生的良好体验,特别是在阅读和文本解读当中注重还原生活和世界的本来面貌,在文本阅读当中和作者进行对话。高中生的休闲性阅读则是适应现象学语文要求的一种方法,它丰富了学生主体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进行深层次的文本解读,还原阅读以及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0.
许乃文 《教师》2019,(16):1-1
<正>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融入日常生活元素,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并呈现生活画面,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为生活体验。将生活"活水"引入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融入故事人物、生活角色,方能促进学生用心阅读、体会与感悟。例如,教学《伯牙  相似文献   

11.
语文来源于生活,小学语文越来越重视植根现实,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将教学活动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中,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能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体验了生活。因此,本文从"生活是阅读教学的有力支撑、生活是作文教学的活水源头、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广阔舞台"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将生活教育思想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2.
吴锋 《湖北教育》2022,(8):26-28
<正>“余老师的这节课很精准地体现了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教师巧妙地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代入语文学习中,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直观理解了文本内容,有效落实了《中国石拱桥》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把现实生活代入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生活体验,进而直观理解文本内涵;把语文知识代入现实生活中,有助于学生巩固、迁移、运用课堂所学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这种代入式的语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建立在学生生活认知体验基础上的语文教学更具有深刻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是培养具有鲜活思想和鲜明个性的学生的前提条件。学生通过表达体验来深入品味语文,能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更利于增强学习的情趣。这样的生活体验式学习能够在消除学生紧张心理的同时,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一、引导学生表达生活情感,体验认知情境的氛围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体验中感悟语文,可以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语文,可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一、在生活中品味教材内容教材的生活性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语文教学也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中充分体现了教材内容生活性的原则,选编的课文大多数是与学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内容取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存在。在高中语文中应该实现生活化教学,通过建立生活与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应用中得到发展,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生活的感悟中不断丰富,获得发展,这样,语文教学的意义才能得到真正实现。一、解读生活化教学所谓的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生活化的背景之中,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建立教学内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已逐渐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然而,学生对于情境教学的要求也在逐渐的变化,单一的情境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情境的丰富化、多样性已经成为情境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将情境体验融入实际生活 人的情感体验,主要是来自于生活经验.在语文教学中,若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或者转变为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则相当于将语文课堂教学融入到生活之中.要使情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作用和影响,那么这个情境必须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相对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少,过程体验少,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过程体验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氛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带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励学生的创造体验以及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殷小燕 《教育》2015,(8):40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能有效。"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标倡导,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做到生活与学习相互融合,从而让语文教学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语文教学"生活化"开设课堂小诊所,体验真生活新课标主张,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能让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包括汉字教学、篇章阅读、短文写作、口语交际等。这只是语文教学的各项技能,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用这些技能重新体验生活、人生、经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学生的主体体验的激发,学生的主体体验主要包括:客观生活体验、主观情感体验、个性展示体验。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就是要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引导,体现生活中存在语文,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创设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利用生活实践中的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实践化教学。只有走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才能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