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儿童读经教育这一原本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被宣传、夸大地愈演愈烈,这一社会性现象表现出我国教育界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读经教育究竟是"启蒙"还是"蒙启",这一争议本质上反映出对待传统文化持有的态度问题以及文化延续与时代精神建构两个关系的和谐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薛国瑞 《文教资料》2010,(25):142-144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的三种错误教育思想对于衡量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这三个标准对儿童读经运动进行分析,指出儿童读经运动违背了现代教育——儿童本位、教育生活在当下的理念,同时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抹杀了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是逆势之为,阻碍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皇权时代,读经乃封建教育的题中之义。辛亥革命后,中小学教育读经开始遭到普遍的质疑。但伴随民国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反反复复,读经问题也一而再地引起政界和学界的争论,经历一个废止、恢复、半废半行到完全消失的过程。认真回顾和反思近现代教育史上的读经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理性地认识中小学"读经现象"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4.
经典是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最具权威性的著作,它们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自上世纪90年代,台湾王财贵教授率先倡导儿童读经之后,大陆也有许多家庭和机构开展了儿童读经教育.儿童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可以从中汲取思想养料和精华,为其奠定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得以传承延续.因此可以选择那些体现对生命关注和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并采取恰当的诵读形式,借助优秀文化典籍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5.
李静 《文教资料》2008,(17):152-153
本文剖析了当前社会上倡导"儿童读经"运动的三大主要理由,即文化传承、开发潜能、提高道德.认为儿童读经弊多利少,而把读经教育纳入幼儿园、中小学课程范畴或让儿童上所谓的现代私塾则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慎之又慎.童年是极其宝贵的,我们的教育有比读经更重要的事要做.  相似文献   

6.
自中西会通之后中国教育发生了古今之变,传统的蒙学教育逐渐被小学教育所取代,"儿童读经"也逐渐废除。近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儿童读经"也得到了提倡,那么在现代教育下,儿童读经有必要吗?儿童如何读经?基于历史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方法,认为无论是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角度还是从人类教育本身,儿童读经都值得我们提倡。"儿童读经"即是"经典阅读",区别于"读经"等于"背经"模式。"儿童读经"由"识字"而"读经",儿童在"识字"基础上精读和背诵经典,且教学一体。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64):17-18
国学和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下"儿童读经热"已成为大趋势,各式各样的文化古籍进入孩子们的日常学习中。然而国学内容庞驳,渣粹杂糅,如何对待这些传统文化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三字经》为例对"儿童读经热"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三字经》的教育意义及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进行反思,正视出现在传统文化继承过程中的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可给当代语文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南怀瑾先生认为,教育以变化气质为目的。他推崇传统文化对人修身养性的作用,他认为中国文化都在古文里头,支持推广儿童读经,同时也重视实用知识与技能,提倡因材施教、愉快“读”书。  相似文献   

9.
徐梓 《中国德育》2013,(11):38-41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发轫并持续至今的儿童读经,主要是民间自发的活动。由于没有统一的擘划,因而众说纷纭。单就名称而论,就有"儿童读经教育""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国学育德工程""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儿童国学经典导读""儿童经典育读工程""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等多种称谓。  相似文献   

10.
对当前儿童读经运动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儿童读经运动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一个经典教育运动。从中国传统教育来看,读经仅仅是众多学习方法之一,四书五经也仅仅是传统基础教育内容之一,在不同教育阶段教学应该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在教育哲学中。儿童读经的理念最接近于要素主义教育和永恒主义教育。相对于当前强调知识技能的应试教育,儿童读经就其在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方面的价值而言,的确有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理性对待“对儿童读经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经提倡者认为读经具有文化传承、开发潜能、道德提高的功能。反对者针锋相对地认为读经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读经尽管存在着不科学的地方,但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当代对幼儿读经态度的改变取决于其是否适合幼儿的兴趣。同时,幼儿阅读文化经典更需要创意性的早期阅读。  相似文献   

12.
美国堪萨斯中南部教育服务中心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等三方面构建了一种以中国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既尊重汉字的教学规律,又注重发掘汉字的文化底蕴;既重视人伦日用的反复练习,又强化传统经典的朗读背诵;既重视经典的学习,又重视经典的力行教育。这一汉语教学模式对促进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在加强学生的背诵,强化汉字教学,以及在教材编写中加大中国文化的融入力度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兴起的儿童读经热,是近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失落、人文教育薄弱、学校教育不够和谐等问题在新形势下的“反弹”。从读经的名实内涵、历史变迁和思想分野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为读经“正名”,旨在减少“技术性阻障”,为消解儿童读经及其讨论中之无谓“论争”提供某种依据和条件。  相似文献   

14.
大学通识教育中经典教育的挑战与因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通识教育中的经典教育,在理论上必须面对许多挑战。因为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多半是经典作者亲身体验的心路历程的表述。对于21世纪大学生的心灵而言,对经典的理解就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当今大学生与历史上经典作者之身体的社会文化特质而导致的"体知"经验难以沟通或传承。二是经典作者经由"体知"所得的"分殊"如何提炼而为"理一"。本人认为,首先是经典教育的教学应"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其次是以戏剧的方式,重现经典的思想世界与人物的行谊,使大学生经由读经而"神入"经典人物的心路历程,再进而经由表演而"体知"经典人物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文论的教学中,我们本着以元典为基础,面向元典,熟悉元典的原则,要求将字词之类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本身,以及与理论相关的文化背景、学科背景等相关知识统一起来进行教学,使理论能够科学地、合理地被学生所掌握。  相似文献   

16.
越地祈雨中的"龙圣"崇信析论--兼论中国龙的原型及源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越地农村遗存有以"龙圣"祈龙求雨的崇信,其中的"龙圣"与学人一般的想像大为不同,往往只是一些普通的水生物,甚至还可以是昆虫.由这一事实而参之以上古文献,可知,在中国先民的心中,有统一的龙的理念,却并没有统一的龙的图像.这种无一定之形、无一定之性的龙,其实正是中国龙的原型所在.龙难以在我国古代找出一个相应的具体物种,但却又是我们先民早就感知,久久无法抹去的一种信仰对象.那么,它最初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一个与风雨有关而又足以使蒙昧先人心灵震摄的力量,那便是交加着暴雨与闪电的"longlong"雷声.今天我们所见的龙形,其实不过是后人依意托物而附会出的一种动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的古籍阅读普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很多大学生的自发阅读盲目无序,以致入宝山而空手回,从而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方法上予以指导:第一,要了解古籍的概貌,构建自己的知识地图,对古代文化成果有全面的把握;第二,要分清轻重,取重弃轻,了解各种古籍的性质,分清枝干源流,并注意选择版本,做到去芜取精;第三,要扎实掌握古代汉语知识,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多读基本典籍,做到循序渐进;第四,要保持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求真求是,做到读书得间,使古籍阅读有助于自己人生境界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作者结合“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从探讨文化素质教育课的定位、理念、功能等问题出发,对课程的立意和教学实践做了总结和分析,认为应该发扬我国古代人文教育“知行合一”的优秀传统,将变化气质、涵养德性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贴近原典,引导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应置之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宏观背景下,抓住其古典性文化特征,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梳理并发现中国古典文学与当时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宗教情绪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便全面真实地揭示中国古典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生存状态和发展规律。另外,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者、传播等方面,也具有与当代文学不同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王韬是中国近代社会第一位走向世界的历史学家,他既了解西方的文化,又自幼饱读中国古代经典;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变革的势在必行。研究王韬历史变易观的形成,既要考察近代西学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作用;既要考虑其置身的积弱积贫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也不能无视中国文化传统的潜在激励。这两对看似矛盾、冲突的对立双方,实际上存在着可以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