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焉"与"之"辨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别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2.
潘峰 《现代语文》2005,(12):10-12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日光"为其本义,它通"帛"、"别"、"伯"和省"日",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此外,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康熙字典>(简称<康>,下同)、<中华大字典>(<华>)、<辞源>(<源>)、<汉语大字典>(<字>)、<汉语大词典>(<词>)、<应用汉语词典>(<应>)、<现代汉语词典>(<现>)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规>)八部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定义遗漏、释义琐碎、一语多义、义例模糊等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说"的语法化:由动词到词内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考察了现代汉语中"说"的虚化过程,"说"附着在连词或副词后,使得自身的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正在由动词变成一个词内成分。"说"的这种语法化使得现代汉语中连词或副词的表达能力更强,尽管连词或副词后加"说"的形式还未完全凝固下来成为固定结构。  相似文献   

4.
"似的"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的解释为: 助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后面,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像雪似的那么白;彷佛睡着了似的;乐得跟什么似的.也作"是的".  相似文献   

5.
"爰"产生于甲骨文时期,西周时假借为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在此基础上复合使用,成为兼词,并进而虚化为承接连词."焉"产生于西周时期,由于与"爰"音同,假借为"爰"的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和兼词(于/於+此/何)用法,并虚化为语气词、词尾.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假借为介词(于/於),并发展为人称代词、承接连词.  相似文献   

6.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注意到了"形容词 里"可以表示方向、方面的用法,例如:  相似文献   

7.
周文进 《文教资料》2008,22(4):38-39
判断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类十分重要的句子,但是,作为主要判断词的"是",它的产生年代、成熟标志是什么?这些问题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经过一番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判断词"是"的成熟年代大约在两晋之交或稍前些,亦即公元四世纪前叶,助动词修饰判断词"是",这是代词"是"发展成为纯粹的判断词的最后一道防线,跨过这道防线,"是"就被视同动词而与指示代词彻底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8.
许彦霞 《现代语文》2006,(8):113-114
现代汉语AA重叠式有重叠构词与重叠构形之分.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收词情况看,AA重叠式基本上是重叠构词,只有"大大""常常""偏偏""刚刚""明明""仅仅""略略""稍稍"少数几个词,它们的单音节形式和重叠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并行使用,其重叠形式还没有固定为重叠构词,应看作重叠构形为宜.所以,考察<现代汉语词典>AA重叠式主要是对AA重叠构词的考察.AA重叠构词包括叠音词、重叠词两类.  相似文献   

9.
王峰 《现代语文》2007,(9):38-41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难怪"的解释为:副词,表醒悟(明白了原因,不再觉得奇怪),这里的"难"有"不应该"的意思,用"难怪"的小句前或后常有说明真相的小句;对"原来"的解释中有一条是:副词,发现以前不知道的情况,含有恍然醒悟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全球经济的融合,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字母词.比如CEO(首席执行官)、WTO(世界贸易组织)、NBA(美国篮球协会)等等.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收录了字母词,而且数量在逐渐增加.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附录中收录了39个字母词,其中字母加汉字形式、英语缩写词形式差不多各占一半.2002年增补版中同类的词语收录增加到142个,其中字母加汉字的词占22%,英语的缩写词占77%,可以看出这两种词都有大幅增加,字母加汉字的词增加一倍,英语字母缩写词增加了五倍.但是,它一直都未收录"N".  相似文献   

11.
从句法角度看连词"虽然"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伺"虽然"是现代汉语里让步连伺的"典型成员",它经由了"非词"到连词的演变过程,代表了连词来源的一大类别.句法结构的演变是促使连词"虽然"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东西"起初是两个方位词,表示"东方"和"西方".在现代汉语中,"东西"已演变成了一个词,具有两个基本义项:①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②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东西"古今词义相差甚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前人的一些探索成果,谈了"东西"一词由词组变为一个词的词义演变的具体历程及后起义项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们"字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含义用法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用在人称、物称代词后或指人、指物的名词后表复数;一种是用在指示代词后,相当于"么".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们"的用法远不止于此.文章列出河北蔚县方言中"们"的使用情况,旨在为辞书编纂以及探讨"们"字的发展演变提供实际语言的参证.  相似文献   

14.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一联中的"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注为"曾经";吴先进先生认为此注"没有理由和依据",先后撰写<"省",字注释指误>(<语文学习>2009年7-8期)、<透过"省识"看同义复词现象>(<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两篇文章进行辩驳,力主句中"省识"应释作"认识",其主要理由是:①<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及网上资料中,均不见"省"释作"曾经"之例证;②<辞海>、<汉语大词典>皆收有"省识"一词,释义即"认识".  相似文献   

15.
孙永选  张月芹 《现代语文》2006,(10):110-111
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词具有AABB式重叠形式,如"干净"重叠为"干干净净","弯曲"重叠为"弯弯曲曲"等.这些词一般都是形容词,有少数是动词.关于词的重叠问题,不少学者作过研究.据刘云同志所编的<重叠研究索引>,最近二三十年间公开发表的论及汉语各种重叠形式的文章就有三百余篇.  相似文献   

16.
"以为"和"认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现代语文》2004,(3):12-13
"以为"和"认为"历来被认为是一组同义词,辞典里对这两个词的注释也往往用"互训"的办法. 我们查阅了十五部比较权威的词典,其中九部纯粹是从语义层面上进行注释的.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  相似文献   

17.
"欢"字代指"情人"之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欢"字在<乐府诗集>中经常以代词的形式出现.<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中对它的解释均作指代"情人",但据笔者考察,这种释义是错误的,它指代的应该是"男子".  相似文献   

18.
"词也"或"辞也"在训诂学著作中,均被认为是用来说解汉语虚词的术语,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却认为<说文>中"词也"并非是解释虚词的术语,"某词也"也并非全是解释虚词的术语.<说文>中"词也"类训诂术语共有25例.从语言形式上,可以将其分为七类,是否均为解释虚词之术语,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文>"词也"之类训诂术语,并非是毛亨、郑玄解释虚词时采用"辞也"的沿用.许慎对虚词的解释比毛、郑显得更加具体、明确.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结构词虽然不多,但具有一词多性、一词多义的特点。它体现出英语句子结构特征的多样性。结构词as可以作连词,介词,副词和代词,其用法灵活,搭配关系比较复杂,颇难掌握。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只有对它进行系统的分析概括,才能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作为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学专著,在模仿拉丁语法的同时,"因"而不"搬",结合汉语的特点自创了"字、词、次"的概念."字、词、次"三组概念既各自独立,又互补共生,于重复、互补、矛盾等多重复杂关系中相对完整地构架了<文通>的语法体系.本文通过对"字、词、次"的探析整体考察<文通>的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