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曾刘景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和王巩》)《菊谱》云:“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古人“立象以尽意”,“菊花”“黄花”是常用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其人其事 陶渊明(约365—427),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的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改为潜,自号五柳先生.去世后他的亲友将其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出生在九江柴桑.也就是现在的九江市。陶渊明最著名的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等。  相似文献   

3.
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苏轼词的士大夫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与子由书》中.在这封信里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相似文献   

4.
知道阮籍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嗜酒,他的“酣饮为常”。单是《晋书》本传中,便有几处写到他的长醉、深醉。唐代诗人王绩也曾在《醉后》一诗中写道:“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亦可见其醉酒之名的深远。不过,我却想说:阮籍其实是魏晋时代最为清醒的人。且说阮籍醉酒的最高纪录吧。本传中称其“醉六十日”。有无醉因?却原来他不想在政治上巴结司马氏,可是司马昭硬要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他便长醉不醒,于是,亲事“不得言而止”。他的醉却是以醒垫底!还有一则醉闻,本传与《世说新语》皆有记载:阮籍邻居的妇人在酒店卖酒,长得很好看。阮与友人常去…  相似文献   

5.
据《苏轼年谱》,元丰八年(1085)八月下旬,苏轼从常州赴知登州任途中经过扬州时,杨康功献醉道士石请苏轼赋诗。在次年九月,苏轼在大风淮口舟中写下《醉道士石》诗。由此看来,苏轼作此诗时,他只是凭他的记忆写,石仍然为杨所藏,这就排除了苏轼在石上自书的可能性,现存于山东青州博物馆里的醉道士石上的苏轼的《醉道士石》诗并非苏自书,当是后代好事者所为。  相似文献   

6.
徐涛 《零陵学院学报》2014,(3):11-11,67
在苏轼看来,陶渊明是他心目中“高风绝尘”的第一大家,唐代诗人中能庶几接近陶诗的,惟有韦、柳二家:“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1]P2124中唐以来,柳宗元以古文知名而不以诗显,得东坡为异代知己,其诗才获“发明”。不仅如此,苏轼还进一步品评道:“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评韩柳诗》)[1]P2109,更将柳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柳在韦上”之评引起了后世广泛争论①,其实这一评价背后蕴含着东坡深刻的诗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不足万言(9600余字),文不过千句(900余句),生前别人只把他看做一个“只作农家语”的田舍翁,然而他身后的声名却越来越大.自从钟嵘《涛品》把陶渊明列为“古今隐逸之宗”后,围绕着陶渊明诗歌风格的笔墨官司,一直打到现在.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情况,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饮酒》其五中“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即“望/见”之异,宋代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陶渊明经典地位的确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通过“望/见”之异看后世对陶渊明诗文异文的接受情况,尤其是苏轼文人集团对陶诗的解读从而产生的“苏轼效应”,并结合田晓菲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分析这种对于异文的选择对陶渊明诗文及陶渊明本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耒《次韵渊明(饮酒)诗》与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精神意蕴相通,与苏轼、苏辙、晁补之和陶《饮酒》诗在思想感情上也有相同之处,然张耒之诗对饮酒之乐的表达远比渊明《饮酒》及苏轼、苏辙、晁补之之作强烈而张狂。在张耒身上,饮酒之乐在求“真”去“伪”,饮酒之道在得“自然之性”,饮酒代表着一种精神和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一生,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不仅在生活中,有酒相伴,与酒为邻。他还写了大量的诗文来咏酒,尤其是《饮酒》二十首。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饮酒诗意在托酒言志,以示人生醒醉。  相似文献   

11.
刘家宝 《学语文》2013,(3):48-49
感谢陶渊明.他为我们营造了一方神秘的“桃花源”,千百年来,成为诸多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同样也感谢柳永,他在《望海潮》(见卷首)中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版本的“桃花源”.一个有别于陶渊明笔下田园牧歌式的城市版的“桃花源”,带给我们的是另类的风情和别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苏轼《和陶诗》自问世以来,就引起后人关注和评论,但置喙不一,甚至出现完全对立的看法。本文拟将苏轼的《和陶诗》置于文学史的长河中,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其开创性的价值:其一,追和古人始于苏轼《和陶诗》;其二,自苏轼创作《和陶诗》后,自宋至清,和陶诗的创作可谓绵延不绝,这已经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其三,苏轼晚年至爱陶渊明,从多方面评论陶渊明的人品和诗文,《和陶诗》的创作可以说是苏轼以艺术的手法解读陶渊明,苏轼以其当时文坛泰斗的身分,所谓“位高声自远”,有意无意地从此奠定了陶渊明在中古文学史上的至尊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许多人都熟悉和喜爱的诗歌。这首诗最早主要是随着南朝梁萧统所主编的《文选》和他所编辑的《陶渊明集》的流传而流传的。这首诗的第六句在《陶渊明集》的不同版本中,有作“悠然见南山”的,有作“悠然望南山”的,  相似文献   

14.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中《次北固山下》是唐朝诗人王湾的名作。课本第15页注释⑩“[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其中“红日已从海上升起”一说似有不妥。因为“海”在古诗词中多指江,如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  相似文献   

15.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自撰的小传。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中,他以精湛的笔墨描写了自己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性情等。“性嗜酒”,“期在必醉”。后人评价说,这展示了他率直放达的性格。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懦弱,他企图以醉忘世。  相似文献   

16.
<正>一坨醉红从地平线上落下,沉落在无尽的黑暗中;一抹皎洁从背后升起,悬在青黛的夜空中。今日中秋夜,万家皆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萦绕在我的耳畔、心间。苏轼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中了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他参加制科考试后,入朝为官。治平三年(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后,苏轼还朝。  相似文献   

17.
李白曾以诗的语言概括陶渊明的生活,说“陶令日日醉”,(《戏赠郑溧阳》)也有人说陶诗“篇篇有酒”。(肖统《陶渊明集序》)的确,饮洒是陶渊明的显著特点之一。陶渊明的饮酒不同于没落阶级的消极颓废,它表现出在晋、宋易代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位封建知识分子思想的复杂性。分析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陶渊明,有着十  相似文献   

18.
梁向红 《中学文科》2006,(11):34-35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性的民族。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人们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雄浑或清俊飘逸,或寄寓深远或激昂悲壮,他们的诗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共出现三次: 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下称“外人①”)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下称“外人②”)(下称“外人③”)  相似文献   

20.
<正>原题呈现(50分)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了个人“独享”的情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道出了与人“分享”的乐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寄寓了与民“共享”乐事的情怀。独享、分享、共享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取的不同生活方式,也是面对世事体现出的不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