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定情木梳     
我相信,它们每一把都是定情信物,明年,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人来重温我经历过的这份弥足珍贵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湘西少数民族情歌不仅反映了湘西少数民族独特的恋爱、婚姻习俗,凸显出他们以歌定情、以歌为媒、互赠信物的恋爱、婚姻方式,而且广泛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居住、生产、生活习俗,蕴涵着丰富的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3.
唐人张?的小说《游仙窟》中包含有大量的定情信物,这些信物按照材质可分为布类、金属类、木质类三种。布类信物如枕、鞋、锦等多为个人日用品,私密性高,主要暗示双方关系的亲密;金属类的镜子、钗、钏主要是通过价值的高昂、材质的坚硬来表现男女双方对爱情的珍视和矢志不渝;木类的扇子则是通过扇子的功能、形状来表达人物的钟情。同时,这些物品各自在读音、图案、数量、传统文化沉淀等方面与人物的爱情心理相契合,表达了主人公渴望团圆、长相厮守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4.
以“歌为媒”、以歌定情自由恋爱 ,是湘西少数民族独特而奇妙的求偶方式。通过山歌传情、草标幽会 ,检验出彼此的才智和人品。情投意合者 ,便互赠信物 ,山盟海誓 ,定下姻缘 ,爱情的鲜花终于结出甜蜜的果实  相似文献   

5.
以“歌为媒”、以歌定情自由恋爱,是湘西少数民族独特而奇妙的求偶方式。通过山歌传情、草标幽会,检验出彼此的才智和人品。情投意合,便互赠信物,山盟海誓,定下姻缘,爱情的鲜花终于结出甜蜜的果实。  相似文献   

6.
清代戏剧家李十三的"十大本",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其中有"大团圆"的审美民俗、三寸金莲的畸形审美民俗、男女互赠定情信物的民俗、节日民俗、结拜民俗等等。研究探讨这些民俗,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李十三"十大本"的内涵,又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在明嘉靖年间和清初剧坛上,有两部不朽的历史传奇——《浣纱记》和《桃花扇》,这两部剧本虽然产生在不同朝代,面对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也不相同,但是两者在许多方面却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采用了历史题材的剧作,都将政治主题与爱情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都写了一段经典的男女爱情故事,贯穿全文的线索都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定情信物等等。尽管如此,两者还是存在差别的,如两者具有不同的结局,一个喜剧结尾,一个悲剧结尾,爱情与政治主题所占比重各有不同,女主人公的形象各有千秋等等。  相似文献   

8.
考古证明戒指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戒指”的称法至早在明代才出现,另有指环、约指、代指、手记、驱环等不同称法。古代戒指可以戴在手指上,也可系在衣带上。戒指的制作材料有青铜、骨、金、银、铜、金刚石、白玉、琥珀、宝石、翡翠、水晶等。戒指可作为财物、礼物,也可作为男女定情信物,有回还、归家之意,也有约束、节制之意。  相似文献   

9.
油纸伞     
<正>油纸伞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历史已有千余年。在这一千多年的时光中,油纸伞不仅为人们遮阳挡雨,更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独具韵味的东方意象:在家喻户晓的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定情信物是一把油纸伞,而在戴望舒的现代诗《雨巷》中,诗人的油纸伞笼住了愁绪与希冀。除却文学意象,油纸伞还有诸多吉祥寓意,我国很多地方在过寿、结婚、乔迁、高升等喜事时都有赠送红色油纸伞的习俗。  相似文献   

10.
韦丹 《华章》2012,(25)
《诗经》中的作品展现了周代人们丰富多彩的婚恋生活,其恋爱形态包括:幽期密约、增定情物、邂逅相遇、执着求爱、单相思、相思相念;婚姻形态包括:私合、正娶、私成明娶、抢占等.这表明《诗经》时代人们的婚恋都正逐渐从原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情爱题材散曲在元朝特定的社会思想风潮中兴盛,并在明清时代接续传承,特定的历史政治环境赋予其与传统情爱题材诗词不同的情爱观。散曲作品中追求情爱时大胆而自然的表达、享受情爱时真实而美好的抒情、感情生活受阻时的怨恨与决裂、突破重围争取美好婚姻的呼唤,都显示出其与传统诗词高雅含蓄之美截然不同的世俗化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当今对于唐代艳诗的研究多集中在中晚唐阶段,然而多数论著所论及的中唐多指以元白等人为代表的元和以后的中唐。实则中唐前期的艳诗创作出现过一次转折,之前颇为萧条,之后则开始呈现出复苏的趋势,并在不少方面都体现出向元和以后艳诗转变的倾向。此外还有一部艳诗选集《玉台后集》也在此期问世。对于此期艳诗的考察可弥补当前艳诗研究的空白,也可为元和以后艳诗的兴盛提供一些可探寻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北宋中后期艳情词在情感含蕴上"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在审美品格上,对"以艳为美"的词风进行了改造;在情感表现上以健笔写柔情.这对晚唐五代以及北宋前期的艳情词,是一种转变和拓展.  相似文献   

14.
房中术是道教主要法术之一,在中晚唐十分流行。服食丹药与房中术是通向长生的两个主要途经,且服食有助于房中术养炼。而这恰好符合此时文人既嗜欲又延年的社会文化心理。房中术对中晚唐文人艳情意识的催化有着重要作用,进而促成了艳情诗在中晚唐的勃兴。  相似文献   

15.
南朝乐府民歌内容多为男女恋情的描写,大胆而又露骨地刻画了女性的情与态,其情调艳丽柔弱、哀怨缠绵而又热烈浪漫,富有艳情的特征。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特质,植根于江南繁富之地。南朝富有艳情特质的时代风尚,直接刺激了情歌艳诗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艳情诗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教化移情的效果非常突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梦具有显著的情爱教育效果。杜丽娘的情梦具有生理层面和幻想层面的双重意义,成为促发杜丽娘主动追求情爱实现的教育载体。杜丽娘情梦的情爱教育内涵,表现为明清女性借情梦倾诉内心对意中人的梦想,充分肯定杜丽娘以梦承载情爱理想的情爱实现方式,从形而上的意义上倡扬两性情爱之梦的真实性,成为明清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存在的标志,赋予了女性精神解放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元散曲情爱作品中的进步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散曲中的情爱作品将爱情从礼教的束缚和人欲的潜层中释放出来,并把它看作是人性自然而然的要求和美满婚姻的基础,将妇女看作是渴望爱情而且值得拥有爱情的一群。本将元散曲中的情爱作品放在中国封建传统化与俗化剧烈冲撞的大环境中,并结合社会历史化以及元代人心态来探究元散曲情爱作品在恋爱、婚姻、妇女待遇等问题上所表现出的进步观念。  相似文献   

18.
刘义庆所编纂的《幽明录》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志怪小说集,《幽明录》内容丰富,其中的婚恋故事既浪漫又离奇,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人神恋、人人恋、人妖恋。这三种类型的恋爱婚姻都折射出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是不平等的:在人神之恋中,各仙女貌美性善,男性则无需付出代价就能拥有她们的真爱;在人与人之间的婚恋中,则重在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痴情、忠贞;在人妖之恋中,男子对她们先是亲近,一旦发现其为鬼魅则毫不留情,将其置于死地。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以女性为主人公,反映她们对男子的思念以及对命运的抗争;有的以男性为主人公,反映他们对女子的爱慕、追求以及思恋。这些诗歌大致揭示了周代及周代以前青年男女的爱情观: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和对爱情执着专一的态度,当然,其中也隐约可以看到礼教世俗对爱情的限制和约束。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后期,由于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商贾势力的急剧膨胀,产生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促进了通俗化传播的迅猛发展,提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加之当时反礼教社会思潮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使得女性的自我意识有了初步的觉醒,产生了追求自由、民主、平等恋爱的思想萌芽。“三言”“二拍”的编纂及时地捕捉到这一现象并及时地以小说的形式加以反映这一动态,对不同阶层女性的恋爱模式进行了描绘。总观“三言”“二拍”中的婚恋作品并加以分析,其恋爱模式主要有芳心暗许型、两小无猜型、日久生情型、主动自荐型四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