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燕 《广西教育》2011,(31):18-18
一、紧扣教材,依情设问课堂提问既要注重艺术性和情感性,还要关注知识点的落实。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寻找其中隐含的情感成分,再把它融入教学语言中,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有感情地学,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授知识、塑造学生心灵的最基本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要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语言是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摘     
要加强教学语言修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就需要使教学语言符合以下要求: 准确性。是指发音、选词、组句要规范化,讲究科学性。流畅性。不仅是指口语表达要流利畅通、清晰明白,而且也指口语表达要条理清楚,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简洁性。是指口语表达要简明扼要,洁净透彻,言简意赅、言浅意深。要力戒繁琐和多余的重复。生动性。是指口语表达要有感染力的表现力,把产生视觉形象和书面语言转化为容易唤起学生听觉形象的口头语言,把教材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加以再现。情感性。是指教师口语表达要倾注一定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教学语言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连接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素质的提高及学习能力的培养,都要借助教师的教学语言来实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有科学性、趣味性,还应形象化、有情感性。  相似文献   

5.
刘勇 《教师》2014,(32):36-36
教师语言是向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本文提出规范性、情感性和生动性三个方面的语言教学原则,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以准确、优美的的语言引领小学生兴致盎然地走进语文,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教师语言表达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想上好课,教师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运用。政治教师必须积极锤炼自己的语言,使教学语言流畅、生动、清晰、准确、简洁,有严密的逻辑性、严明的科学性、鲜明的教育性、丰富的情感性、深刻的启发性、强烈的感染力,富有"真、善、美"的气息,这样才能让政治课堂焕发出迷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7.
1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师语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1情感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师进入角色,挥洒真情是教学语言艺术的根本。同样一句话,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话语说出与面无表情白开水似的话语说出,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前者给学生深深的心灵震撼,并且是潜移默化而持久的,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以情感性语言吸引人是好的教学的显性媒介。因  相似文献   

8.
"有我之境"的政治课,要求教师将自己的个人日记、生活照片、人生经历、私人情感等元素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对客观知识进行"人格化"处理,使之烙上教师主观色彩,彰显教师生命印记。"有我之境"的政治课教学设计,要遵循真实性、情感性、交互性和简约性的原则,其主要特征是:故事化的教学形态,文学化的教学语言和审美化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周志强 《科学教育》2004,10(3):34-35
语文学科不仅要追求科学性,更要追求艺术性。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语文课堂上,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主要手段,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有的语言像枯草的影子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语言则像永恒的  相似文献   

10.
教学语言是教师的专业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工具。教师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关系教学的成败。要想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从教学过程中寻找语言灵感,使教学语言体现出准确性、启发性、生动性和情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教学或多或少都打上了"高考"的烙印,从而失去了语文原有的"天真"。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文训练归根结底就是语言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何把语言这个工具变成自己手里的工具,唯一的途径也就是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活性、情感性、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碰撞与经验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将学生视作与自己一样具备感情与个性的独立人。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唤醒他们体内潜在的力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认识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也要意识到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也应该做好育人的工作,使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性和情感性,关注课堂情感,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和活力,充满激情,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的生命历程。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感情的学科,它是有生命的,语文学习应该在充满活力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情感和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感情朗读重在一个"情"字,在感情朗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感情"、蓄积"感情"、释放"感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思想情感的集中表达。黑格尔曾指出:“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喜悦,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情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的标准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地朗读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范读,营造文本"感情"的氛围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  相似文献   

17.
胡中华 《文教资料》2012,(2):128-129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主要工作手段是语言。班主任面对的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使用语言应讲究艺术,如情感性、激励性、启发性、幽默性等,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感情朗读,激发情感。语文是集思想性、情感性于一体的工具学科,这一特性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不应是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充满情感的训导和练习。语言是外表,表情达意才是语言的内涵。学生的审美情感必须经过教师的感情熏陶这一中介作用才会被激活和延续。语文教师只有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通过充满激情的导语和朗读,营造一种情境和氛围,才能使饱蘸情感的语言内化到学生心中。如我在教《荷塘月色》一课时,先要学生浏览全文,再进行感情范读,把课文读“活”,并随着文章的感情,运用高、低、快、慢、轻、重、停顿及语调变化,读出文章的基调…  相似文献   

19.
运用教学语言生情造境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也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表征。教学语言精彩体现的是教师言语生命的精彩和教师专业价值的自我实现,担负母语教育任务的教师理应成为言语表现和言语创造的表率,引领学生在优化的语言环境中开发语言潜能,培养审美自觉,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采用适切文本语境和学生心灵诉求的言说策略,运用体现情感性、生活性、思辨性和审美性的语言创设情境,使教学语言既有逻辑力量,又有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沟通的桥梁,是传递文明的载体。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教师亲切、激励、真诚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轻松、舒畅的心情,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时刻注意巧用教学语言艺术,用鼓励和赏识助推学生走上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