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孤岛"是现代远程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高校教育"信息孤岛"的原因,一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实施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技术标准,各校教育信息系统资源自成体系;二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采取直线或垂直管理,高校信息化工作各自为政。从数字资源整合的意义上,能够有效地破解"信息孤岛"问题。高校数字图书馆具有资源整合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高校图书馆通过建立以门户网站为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机制,为用户包括学习者有效利用各校的数字资源,提供统一的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阐述建设高校教学新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了目前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为加强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规范运作需进行的高校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的改革,并重点论述了高校教学新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方案,包括高校教学新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目标、构建方法和框架设计等内容,希望能对全国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和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1年“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与高等教育全面融合,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云平台、大数据采集为智慧教育个性化发展创设条件。通过智慧教育视阈下高校教育智能评价模式建设前景分析,从平台、机制、团队建构等方面入手探索高校教育智能评价模式,设计智慧教育视阈下高校教育智能评价指标,以推动智慧教育理念、智能评价思维在高校教学育人各项工作实践中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4.
通过培华学院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智慧校园教育云平台,阐述了高等学校教育云应用的具体实施和方法、路径,分析了西安培华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云平台建设的一般规律,以及重点应关注的问题和具体做法,指出该研究对高校教育云平台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前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下一步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积极推动“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教学、科研的资源分享与管理创新。这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确立了新的方向,也明确了新时期高校数据中心建设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6.
为构建基于资源融合的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分析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设方向,论述了高校信息化理念转型,并从标准规范、资源融合、业务整合与服务优化4个角度阐述了建设过程,并探讨了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校信息化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1994年以来,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作,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导向,以抓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为根本,以构建全校信息资源共享大平台、整合各种应用系统为工作重点,初步形成了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全员信息意识和素养的极大提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的信息化建设思路,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方兴未艾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主要致力于校园网、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室、联网数…  相似文献   

8.
日前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下一步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积极推动“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教学、科研的资源分享和创新。这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确立了新的方向,也明确了新时期高校信息化工作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际化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立校之本、特色之源、发展之基,是学校的品牌、亮点和标志。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高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以Blackboard网络学习平台为基础,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五个方面的变革,以期为丰富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高校教学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依托信息化技术开展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适应时代变化节奏的必然选择。因此,建设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迫在眉睫。分析了高校教学新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了建设高校教学新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路径,以期为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也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以专题网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即时交流平台、学生信息化队伍建设,配合制度保障等手段以构建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  相似文献   

12.
为切实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华中师范大学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视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和顶层设计,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全面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建设长效的保障机制,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文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对高校教育信息化促进高校发展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变革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与传统教育数据相比,教育大数据的整合更具备连贯性、时效性和全面性。智慧教学环境的重构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形式。基于教育大数据的高校智慧教学环境以"互联互通、服务精准、数据支撑"为建设标准,从重构教学楼宇的实体空间,到搭建智慧教学平台、智慧督导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的虚拟空间,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环境的深度融合。高校应以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加速推动办学方式、教学改革创新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育人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逐步前进,高校信息应用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当前高校教学已经跨入了大数据时代,而为了满足大数据时代下现代教育的各项要求,高校也积极建立大数据平台,以便于更好地为当代教育服务。大数据平台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与教师的各项要求,更加细致的统筹以及计算方式大大提升了传统教育效率。由此可见,当代高校教育已经和大数据平台之间紧密相连,而探索大数据平台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显得更具有学术研究性。  相似文献   

15.
依托教育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各高校研究与探索的焦点。2010年6月以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进行了基于空间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作者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改革平台,阐述了以云计算技术为核心、以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炜 《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7-18,16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信息化工作一直受到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各高校信息化建设阶段不尽相同,水平差距较大。尽管目前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平台都已具备,但在信息应用、信息资源增值、信息交互等方面仍然欠缺,移动信息化将是高校信息化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要使高校移动信息化发展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重视信息化体系建设,重视信息资源建设,避免重硬件轻软件,要拓宽思路,寻找适合的信息化建设运作模式,为校园、教育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提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引起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争相引进世界领先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旨在依托平台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增添教育革新的生机与契机。然而,目前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处在了一个瓶颈期,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因此,致力于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使其应用绩效最大化成为各大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研究在调研某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基于绩效技术理论与方法,深入挖掘阻碍高校BB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因素,发挥平台及人的最大优势,推进平台的高效应用,使其更好地服务教学,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高校信息化三大平台建设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大平台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施举措.本文针对高校信息化三大平台建设中的问题,根据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探索高校教育信息化三大平台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9.
信息文化是信息时代的校园文化主体,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校园网络为载体。网络信息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应使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现代化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20.
高校应当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机遇,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不断创新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校需要从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团队信息化应用能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等方面入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