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教育要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这样能够使学生们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一位  相似文献   

2.
人是无法避免苦难的,苦难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多一份苦难,多一份磨练,多一种体验,使人生更丰富,更坚定,更有意义。所以磨练生命要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无法选择的,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呢?笔者根据语文学科注重心灵体验的特点,与学生一起以《解读磨难铸造成功》为题同时作文,一起评讲,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笔者的下水作文如下:  相似文献   

3.
语文中见生命,守候中见阳光。《语文新课程》已经解放了人的思想,彰显了人的个性,语文教师更有责任利用语文课堂去扶助一个个正在成长的生命。字词句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流淌了生命的血液。只有用生命的意识去影响学生,看待教育对象,才会在语文教学中完善学生人格,让每位学生迸发出无限的丰富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4.
两起发生在高中生身上的悲剧让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认识到倾力打造绿色课堂,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坚强面对生命苦难、努力实现生命价值、用心捍卫生命尊严、积极投入生命体验、热烈追求生命意义和勇于创造生命奇迹,这些也正是中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的精华!依据教材,通过正确辨析,走出生命误区;高扬激情,咏唱生命赞歌;联系现实,理解生命本质等途径,向学生传递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感悟生命、充实生命等重要信息,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这也是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冰雁 《中华家教》2011,(6):36-37
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个人良好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家长,一定要有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生命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和美好,才会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才会努力去想办法提高自我和他人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平等的、宽容的、生成的、生态和谐的。课堂上,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和教师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最大激发,才会洋溢真正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利用生成资源进行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我们平时教学中应认识到课堂教学是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领悟学习方法,自己讲思考思路,自己分析错误.这样的课堂才会因动态生成而精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新课堂呼唤动态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广大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倡导动态生成,主张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文本不断产生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进发,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同时产生成新的思想、新的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劳动才会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理念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心中充满阳光的教师才会以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扎实工作,才会把爱的阳光播撒在学生心坎上;学生在爱的阳光沐浴下,才会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学校的教育质量才会显著提高。因此,实施情感管理,让每一位教师心中充满阳光,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是指向生命自身、针对生命内涵的教育。它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源于解决校园内暴力、自杀、吸毒等问题。当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应着重强调生存意识教育,苦难、死亡意识教育,生命的审美教育,生命的信仰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活着》中的苦难思想,是在经历了苦难生活的跋涉之后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心灵上的绝妙舞蹈。小说主人公历经变故和沧桑,面对苦难选择的是忍耐与坚持,通达与豁然,展现出了高昂的生命精神。在《活着》中我们感受到了活着本身的意义,更读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活着》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生命,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用自信、乐观、坚定的态度去拓展生命的宽度。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命教育是指向生命自身、针对生命内涵的教育。它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源于解决校因内暴力、自杀、吸毒等问题。当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应着重强调生存意识教育,苦难、死亡意识教育,生命的审美教育.生命的信仰教育等。  相似文献   

13.
人类母亲偶像通常有三种使命:生命的赋予者、对生命的呵护(母爱)以及对人间苦难的拯救。观世音菩萨就是如此,这位东亚母亲是拯救苦难和鼓励生殖的首席救星。  相似文献   

14.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教育技巧,而是一种生命质地,一种本真人性的流露。而一旦有“爱”做底色,教师的职业道德才会有生命的根基,才会有人性的温度,而不再是生硬的概念和条文。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关怀与促进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学生生命危机行为频频发生,恰恰凸显生命教育的不足.学生生命危机行为具有诱因的阶段性、对象的多样性、行为的极端性和行为的突发性等特征.基于学生生命危机行为反思当前的生命教育,主要困境表征为内涵窄化、泛知识化、体系零散和预见性不足.为进一步预防和消解学生生命危机行为,有必要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提高生命教育的预见性,从而重构生命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加强高职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高职体育学科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有:在健康课中进行生命认知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在课堂中进行生存技能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应对紧急危险能力: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情感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17.
生命意识可以说是先锋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余华也不例外。余华的小说《活着》就充斥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而《活着》的生命意识是作者通过对苦难的书写来实现的。因为苦难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便等同于生命意识。怎样看取苦难,也就是在怎样看取生命。  相似文献   

18.
人的生命是多维度的,包含了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等.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特点,认识生命的本质,进而增强生命意识.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学好"生命教育"这堂真实的大课,思索生命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学科是最富情感和人性的学科,包含有大量的情感、道德、意志教育的内容.我们必须从语文学科教学入手,渗透生命教育,促使语文学科生命价值取向的学科价值观的建设.本文试着通过文本的解读让学生感受生命,树立珍爱生命和善待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人们传统的观念、生存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而当今人们普遍地感受到生活的重压,并产生了无奈、迷蒙与绝望。作家余华用《活着》给予芸芸众生体恤、安抚、关怀与爱。他指出“苦难是生活的意义”,“人”本来是渺小的,不仅受着社会、自然的制约,还受着命运的摆布,因而自然生命是“柔弱”的,但“柔弱”的自然生命是“人”的一切的意义之源与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对生命的持守与执着。他呼吁人们面对生活的苦难时,应该能忍耐、坚强地“活着”,从而实现人的“社会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