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8年,在准备我国首批太平洋火箭试验的时候,我第一次亲耳听到钱学森谈人体科学的问题,后来又知道钱老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思想,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并不理解。直到2001年8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钱学森与现代科学技术’研讨会,钱老的长子钱永刚坐在我旁边,于是问他:钱老现在怎么研究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来了,那不是研究图书馆的人员做的事吗?钱永刚跟我说:这你就不懂了,你得好好研究研究。”由此,推动了赵少奎研究员对钱学森近30年科学探索工作的学习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整理者注: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章。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  相似文献   

3.
李德华 《今日科苑》2010,(1):91-102
十月二十一日,钱学森同志溘然长逝。我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带着武汉地区思维科学与人工智能工作者的深切哀思来到钱老简朴的家中和庄严肃穆的祭奠大厅,送别他的伟大英灵远行……整整二十五年中钱老谆谆教导我的情景一幕又一幕展现在我眼前,他那富有磁性的宏亮的声音仍然在我耳边回响……  相似文献   

4.
今年6月2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同志荣获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和国际理工研究所授予的“小罗克韦尔奖章”,同时荣获“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以表彰他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作出的重大开拓性贡献。钱学森同志是入选这一现代理工界最高荣誉等级的唯一中国学者,钱老获得这样的荣誉是当之无愧的。钱老在国防科工委和中国科协祝贺他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的座谈会上意味深长地说:“今天给我的奖,说是第一名中国人得此奖,我说,要紧的是,中  相似文献   

5.
刘高联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2):159-163,176
国际著名应用数学和力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和波兰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今年已94岁高龄。钱老在其大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就卓著,在科研和育人上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使他早已成为公认的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2]。不仅如此,钱老还是世界奇异摄动理论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这个结论是笔者在4年前应美国弗吉尼亚州立理工大学高扬教授之邀为其主编的《献给钱老90寿辰》专集[1]撰写的一祝文时郑重宣布的。为此,我曾用近3个月的时间集中对大量有关文献进行了深入的领会、分析对比,并对时…  相似文献   

6.
他们,都是国内科技界、学术界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他们,或多或少的受到过钱老的关怀、爱护与教导;他们,都以曾接触过这位大师为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继续传承钱老的精神,投身科研事业……  相似文献   

7.
“航天之父”钱学森与本刊的渊源起源于1995年他写给时任中国科学主席朱光亚的一封信(详情请见09年12期《永恒的怀念》),08年,在07年度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这份情谊再次闪耀光辉,钱老无可争议的荣获了终身成就奖。与钱老一般,以“评点科技前沿人物,弘扬自主创新精神”为宗旨的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成为了我们与众多学者的交流平台、友谊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陈燕芬 《今日科苑》2010,(1):120-123
伍绍祖,原国防科工委政委、国家体委主任,曾与钱学森共事14年;王元,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华罗庚数学奖;他们眼中的钱学森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从“读《钱学森书信》学习钱老科技创新精神座谈会”开始,一起来听听他们之间的点滴故事吧。  相似文献   

9.
钱学森对人才问题高度关心,在晚年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明确谈到,"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在钱老看来,国家有了许多创新工程和计划,"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钱老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浙江杭州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父亲钱均夫曾在浙江求是书院读书。之后到日本留学,学习教育、地理、历史,回国后在北平教育部工作,与鲁迅熟识。母亲章兰娟,也是一位知书达礼的女性。良好的家庭教育为钱老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先后毕业于北师大附小、北师大附中,1929年考入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学习铁道机械工程。上海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钱学森老人一生所涉领域众多,贡献重大。但与钱老这些头衔更让人感动的,则是他的精神风范。  相似文献   

12.
钱正英刚卸任国家水利部部长时,她的一位在北京大学当教授的朋友,劝她把过去的工作经历写出来,钱老婉言谢绝,还冷不丁地说了一句英文:"I am not writing history,I am still making history。"(我还不想写历史,我仍在创造历史。)钱正英院士是著名的水利专家,1950年3月,年仅27岁的钱正英被破格提拔为华东水利部副部长,成为当时中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家学曾经起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学术界出现过不少父子、兄弟齐名的现象。东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钟韩就出生在无锡一个衣钵相传的旧学之家,从小和堂兄钱钟书在一起,共同接受严格的古典文学教育,但他却选择了与家庭传统不同的理工道路,成为我国热工自动化领域的一代宗师。钱老说:“我堂兄钟书是个天才。他博闻强记,一目十行。拿到一本新书,他翻阅了一  相似文献   

14.
钱老的技术科学思想是着眼于国家科技政策、立足于工程教育、统筹科学技术整体知识体系,有着深邃意义的国家创新理论思想。但由于科技界和学术界对相关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存在混淆,使得该思想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创新政策指导功能。文章在试图厘清技术科学词源的基础上,明确技术科学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阐释技术科学在建设科技强国中的作用,以呼吁社会各界弘扬钱老的技术科学思想,建设以技术科学为重点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教育,启动技术科学建设科技强国的强大潜能。  相似文献   

15.
这是钱老去世前最后一次系统的谈话。他虽然谈的是大学的创新精神,但对于我们青少年的成长同样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经过适当的摘编,刊登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郝霖 《今日科苑》2010,(1):74-75
2009年10月31日,我国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同志逝世。11月6日上午,钱学森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在钱老遗体前方,摆放着夫人蒋英敬献的花圈,挽联上写着“学森安心走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钱学森之问”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对此问题的破解。 其实,钱老在提出这个问题时,已经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性答案。他明确指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钱学森之问”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对此问题的破解。 其实,钱老在提出这个问题时,已经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性答案。他明确指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多次倡导探索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并提出了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思想观点。在钱老思想的感召与启示之下,笔者几年以来对科学体系学作过某些研究。在此,谨就现代科学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与科学历史的统一再集中地提出一些基本认识,以求教于钱老和科学界的各位前辈、同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钱学森先生情报思想形成过程以及实践的历史梳理,归纳总结了钱先生在情报概念基本内涵、情报学学科定位和情报研究及其综合集成方法论等的主要观点与论述,认为钱老在明确情报的知识激活内涵、将情报学定位为思维科学和强调情报研究及系统方法论在情报学理论中的作用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