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王安忆是执著于追求女性精神的两位作家,她们在城市的背景下抒写普通女性对自我的追寻。由于作者女性意识的不同,她们对城市的态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从批判自我到超越男权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王安忆作品的女性主体意识。试以《长恨歌》为例,探讨王安忆作品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及女性对"他者"的依附性。在《弟兄们》这部作品中,王安忆将男性意识植入女性个体精神之中,试图以男性意识代替女性的自我意识,超越女性自身的局限,结果恰恰相反,未能确立女性自我本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反而导致女性自我价值的整体丧失。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和王安忆虽然相隔近半个世纪,但二人对城市和女性都投入了深切的关注。然而,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导致了两位作家女性意识的迥异,这种迥异在两人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上被折射出来,一冷一暖的叙述演绎着女性的沉沦与升华,本文将通过对作品的比较来探讨张王笔下女性形象的差异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是王安忆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奠定了她在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作品中因其本身的女性性别身份以及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表现出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女性写作立场和女性话语方式,通过作者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塑造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形象,文章主要通过《长恨歌》中叙事方式和王琦瑶的形象来分析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王安忆“三恋”文本的分析,了解她在作品中对于女性生命欲望深层的探求与把握,从而使女性自身的意识得以彰显,获得了女性文学写作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王安忆“三恋”文本的分析,了解她在作品中对于女性生命欲望深层的探求与把握,从而使女性自身的意识得以彰显,获得了女性文学写作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王安忆"三恋"文本的分析,了解她在作品中对于女性生命欲望深层的探求与把握,从而使女性自身的意识得以彰显,获得了女性文学写作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呈现出三类主题,分别是找回失落的女性、寻找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新定位、建构女性的内心世界。张洁、王安忆和林白的作品分别反映了这三种主题。同时,三位女作家在女性意识的觉醒上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的作品是不是女性文学,这些年她本人与研究者总是各说各话.本文认为拂去表面化的东西,王安忆的小说中表达得仍然是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识与立场.这种意识与立场反映了当代语境下新时期女性对于生存、家庭、情感的认识,只是因为她的作品追求一种温柔的坚强与优雅的孤独,所以在更现代性、时代感与现实性的同时还显示出鲜明的女性化气质,与其他女性文学相区别.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知青一代女作家的性别意识极为强烈鲜明。她们对女知青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探索,构成了当代"女性文学"一个发展阶段的核心内容。张辛欣、张抗抗、铁凝和王安忆等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们的作品分别从女性主体和女性存在的层面表现出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1.
从“五四”前后开始,现代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逐渐发展开来,从起初的隐晦而不违封建礼教,到大胆追求女性意识的独立,最终在建国之前开始消解。这种女性意识在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显现与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女性文学走向。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作家们自觉地疏离男性作家所热衷的政治、历史、社会之类的宏大叙事,回归女性的经验领域,专注于女性意识的书写,在林白、陈染、王安忆和张沽等女性作家的作品中,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反抗和颠覆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世界进行重新书写;强调人的私人化的精神空间,以个体的生命意识来展示文学的审美追求;回到直面现实、自由书写的女性空间里,使女性主义文学进入全面关注都市女性生存命运与个体体验的新阶段;深入到情感的内部对爱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爱的质问与怀疑。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以大量女性隐秘性爱心理的书写,在"三恋"中探讨女性性心理。她揭示了中国女性性意识的觉醒,探讨了文明与女性性爱之间的关系,审视了女性性心理对女性生存的价值。"三恋"及王安忆以后的作品只是在做一些关于本能上的还原,展现女性性心理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关注女性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主要从王安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三部作品:《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出发进行研究,正面和侧面进行举例研究,分析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形象,从而挖掘文章所反映的女性的苦闷以及造成这种苦闷的原因,深入探讨王安忆在这三部小说中所展示的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人生态度等,最终得出王安忆独特的女性创作心态、创作风格和反映的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王安忆、施叔青作品进行精细研读,试图通过二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她们二入文学艺术的异同,从而分析张爱玲对王安忆、施叔青的影响,王安忆、施叔青对张爱玲艺术的传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英国作家吴尔夫与上海作家王安忆是两位著名的女性作家,这一西一中两位作家在其作品《达洛维太太》与《长恨歌》中对女性意识有着两种独特的表现。这种认识既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的霸权意味,也有别于中国当下文坛的身体写作。吴尔夫在《达洛维太太》中通过克拉丽莎.达洛维太太的意识流动,回顾了30多年的人生历程和情感纠缠;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则通过王绮瑶30多年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一位女性和4个男人的情爱故事并流露出浓浓的怀旧情结。同是回忆,克拉丽莎与王绮瑶却呈现出女性意识瞻前与顾后的两种不同情感取向,吴尔夫通过克拉丽莎的怀旧更多呈现的是一种苦闷的思索;王安忆通过王绮瑶的怀旧更多表现的是女性沉醉于审美的天然嗜好。其具体表现为对爱情的追求和固守,对时间的恐惧和优游。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对女性命运寄予了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同性情感(姐妹情谊、母女情谊)的天生对立与排斥、女性文化人格的贫弱,削弱了作品女性意识的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与王安忆作品中的上海形象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两者都在物化、世俗化和都市时代背景下对女性进行了人文关怀。张爱玲笔下展现了一个有颓废气息的上海,王安忆展现的却是有怀旧气息的上海;在塑造上海形象的方法上,张爱玲多用象征主义的隐喻性语言来表达,而王安忆则善于用"皴法"叙写。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经验、文学理念和宗教等的不同,造成她们作品中上海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邓雪强 《文教资料》2008,(22):14-16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成就的女性作家,丁玲在其作品中展现了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本文结合其具体作品从自我觉醒的女性独立意识、男性革命者导引下的女性独立意识和封建礼教下的女性独立意识三方面来展现丁玲前期作品中的女性的生存状态、独立意识的觉醒及为争取人格独立而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经历了从“人的自觉”向“女人的自觉”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王安忆的女性文学创作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她是最先探索女性意识、女性地位、欲望的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坛上,她以“三恋”和《岗上的世纪》等大胆描写性爱的作品震撼文坛,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女性自我本真的另一道风景,由于其中的“性爱”主题触及了对于女性欲望这一作为以往文学与道德禁区的幽深领域,所以引起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女性意识这一角度对“三恋”文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