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空间生产中实体化的工商业逻辑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种情况由于社交媒介平台的渗透而发生了变化。在媒介化社会,城市空间生产已经自觉地遵循着以流量为终极追求的媒介逻辑。网红店打卡的日常活动在社交平台流行,公共空间形式上的差异化成为了珍贵的资源,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城市空间景观和消费景观。媒介正通过生成性的方式推进着城市空间的数字化和媒介化。  相似文献   

2.
大众媒介是公共领域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主体。然而,在文化工业滋长的当下,尤其是在媒介技术迷信、媒介娱乐化、传媒集团惟利是图的消费主义导向使得公共领域空间逐渐衰弱和消解。该文探讨以大众媒介为主的公共领域与文化工业之间的关系,即当代语境下,文化工业仍然对公共领域的衰弱和消解具有催化作用,而公共领域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则有利于文化工业制造下的文化产品真正为公众和社会服务,成为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社会开始转入了消费时代.市场导向与新技术的发展为国学的当代传播注入了动力,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的国学传播景观日益转向"奇观".国学文化媒介产品愈发追求商品化;图片化转向引导媒介文化的生产不断视觉化,造成了文字传播的倒退,对国学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藉此,受众应正确对待当代媒介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媒介文化生产者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共同促进国学在当代的良好传播.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体育活动成为一种具有全球影响性的特殊体育事件——体育媒介事件。它不仅构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而且生产和再造着新型的城市文化,在城市形象、空间景观、市民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体育媒介事件应充分掌握传播策略,实现体育与城市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吴雁 《现代传播》2015,(3):160-161
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空间转向"的理论与现实同步展开,城市公共大屏幕凭借其大尺度、大规模的空间制造标识着都市力量的象征。正如传播学者S.Mc Quire所言:"电子屏幕迁移到外在城市景观已成为当代都市化的最明显趋势。"城市大屏幕作为实实在在的空间景象,既构成了城市人群的现实视野,又是营造一定空间氛围和空间情感、具有虚幻象征意义的空间符号。同时,它又是由屏幕延伸的物质空间(客观/物理的空间)、公共交往的社会空间(日  相似文献   

6.
李颖  曹心怡  侯佳志 《今传媒》2023,(3):126-128
国际大都市的核心与魅力在于它广泛的可沟通性。本文从“以物为媒”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屏幕媒介在西安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可沟通性,主要涉及资讯流动、时空对话、文化消费、审美体验、科学实践和跨国公共空间等层面,旨在为物联网驱动下数字城市屏幕的沟通实践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当代中国语境出发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兴起的历史分析做了再思考。论文分析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构成中的历史现象,媒介与私人性的关系是理解公共领域之可能的重要路径。这体现在:媒介是私人从私人领域中进入公共交往的重要平台和纽带,在国家一社会相分离和独立的体制下,独立的私人能够在这一平台上,通过自由、公开、平等的理性讨论获得自身主体性,从而形成公众、公共舆论也即公共领域。论文就此指出,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以此视角理解并实践"公共领域之可能"的问题,将为媒介与民主、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革提供更深刻的洞察。  相似文献   

8.
媚俗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多年以来一直受到多方的口诛笔伐,更多的人也将媒体媚俗的主要原因归为媒介专业主义的缺失,并将这种责任完全归于媒体本身。然而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媒介并没有这么大的力量来操控社会的运转,媒介专业主义的缺失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包括商业主义、消费主义、公共空间、体制空间、文化浮躁等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谢静 《当代传播》2004,(6):41-44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公共新闻学运动"进行了全面的评介。美国的公共新闻学运动是美国新闻界应对媒介批评的产物,在业界和理论界都拥有强有力的支持者。公共新闻学运动与过去美国的社会责任论、调查性新闻、公共服务媒介有相似之处,但与它们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它以社群主义为哲学基础,对传统的新闻专业理念提出了挑战。不过,公共新闻学要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解决其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帅 《今传媒》2020,(4):101-102
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景观公共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公众对城市、环境生活需求的增高,城市景观的建设也日益完善,逐渐体现了人们在寻求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的概念,从内在逻辑与环境构建方面,提出了如何让城市景观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代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以前被排除在新闻视野之外的少数族裔正得到美国新闻媒介的日益关注和报道。美国媒介生态中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促成了大众传媒对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媒介景观即通过媒介呈现给大众的宏大奇观或景象。媒介景观源于法国境遇主义运动创始人居伊·德波所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媒介对社会符号化构建功能的直接体现。本文通过对媒介景观理论概念内涵的剖析,揭示了媒介景观是媒介化符号、商业符号及意识形态符号三种符号共同构建的结果,并对央视春晚电视媒介景观中的媒介化文化符号、商业符号及意识形态符号的构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自2006年Twitter创建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微博客已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微博客的崛起促使公众接近使用的媒介权利可能性大大增加,并正在促成媒介话语权重新分配以及正在逐步建构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领域,微博客正逐渐成长为一股新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4.
自2006年Twitter创建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微博客已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微博客的崛起促使公众接近使用的媒介权利可能性大大增加,并正在促成媒介话语权重新分配以及正在逐步建构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领域,微博客正逐渐成长为一股新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5.
公共领域是民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空间,它的形成是公民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媒介成为人们发表意见的载体,而电视媒介因为同时具备了"公共性"和"批判性"的特质,对社会舆论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所以电视是可以积极拓展公共空间的一种重要公共媒介.  相似文献   

16.
马骁 《今传媒》2015,(3):65-66
媒介技术的发展,让我们面临着一个多屏幕传播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受众的消费行为也随着发生很大的改变,媒介的使用行为也在改变着媒介文化的形成,媒介社会的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研究媒介生态文化,媒介和媒体人的责任意识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注重引导,认清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更好的适应这个变化着的媒介社会。  相似文献   

17.
当今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鸣。而公共档案馆建设正在成为当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体现出其独特价值。同时,社会的文化环境也势必对公共档案馆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大众文化作为当代文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之一,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大众的价值追求与人生取向。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13):61-65
"标出性"原是语言学术语,在文化符号学中是研究文化现象的重要工具。本文以"标出性"理论为基础,从"正项、中项、异项"间的互动关系考察了中美两国间公共新闻的媒介生态环境。公共新闻在美国媒介环境中处于异项而被标出,在中国媒介环境中处于中项、"两头受压"的位置,需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新闻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9,(7):83-90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迈向媒介化时代。如此背景下超越媒介仅作为传播"渠道"的思维及媒介效果的研究视角逐渐打开,在媒介化视域下观察和研究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将会打开网络舆情研究的另一扇窗。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个案分析法、二手资料分析、深度访谈等,将"媒介化"作为一个"元过程",一种动态变化的社会力量,考察其如何影响了民意表达的整体景观。研究发现,网络舆情的发酵与持续发展,都受到网络媒介的内在特性所影响,网络媒介的"大众性"、"赋权性"、"连接性"等为舆情的发酵与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性"的基础,而在传统媒介"求稳"逻辑的介入之下,网络舆情逐渐走向平息,事件逻辑呈现出因应媒介逻辑的特征。最后本文指出,在中国,"媒介逻辑"始终面临着与"政治逻辑"的互动问题,而并非是一种完全独立的制度性力量。  相似文献   

20.
景观社会[法]居伊·德波著,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景观社会评论[法]居伊·德波著,粱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引言阅读德波关于景观批判的两个文本(《景观社会》和《景观社会评论》),很容易产生双重的感受。一方面是在读历史。居伊·德波(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和组织——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他的《景观社会》出版于1967年,该著堪称情境主义国际进行文化革命的理论纲领,按照德波自己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