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评议文章】曾祥芹《重申文章知识强化文章教育》,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1期【内容提要】语文独立设科110余年,"文章知识"和"文章教育"的位置至今没有摆正。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未能把"文章知识"列为"语文知识"内容,导致文章教育的弱化,学生的"文章素养"越来越差。近十余年来,许多语文教师对文章知识教学感到隔膜,遑论在教学中落实。因此,必须阐明文章知识在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中应的地位,重申文章知  相似文献   

2.
学界无一例外地把萧纲所谓"文章且须放荡"之"文章"理解为写文章,这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原文本意."文章且须放荡"还应从阅读的角度理解为不拘一格、广泛阅读.学界从创作角度理解"文章且须放荡"时,又多把"文章"的外延限定在"宫体诗"或诗歌,这既不完全符合萧纲视野中的"文章"含义,更不符合萧纲"文章"创作的实际.从创作角度讲,萧纲"文章且须放荡"应理解为突破传统,不拘泥于创作阐发儒家经义的文章,还可创作其他学术文章、应用文章及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从文章学的角度,运用现代文章学原理,对《庄子》一书中"言""意""道"论中的"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进行剖析、解读,发现"言不尽意"完全吻合现代文章学中关于"察物→创意→缀文"的文章写作规律;"得意忘言"则完全吻合现代文章学中关于"披文→得意→及物"的文章阅读规律。二者相互融合,贯通了"物→意→文→意→物"螺旋循环的文章写作和阅读的运动全流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学理论是将"文章"定义为"广义文章"与"狭义文章"。无论是广义的文章还是狭义的文章,都能作为阅读的对象,也能作为审美对象。文章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落实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的需要。根据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审美形式,可把审美教育概括为感受自然美、领悟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品味语言美。  相似文献   

5.
对市州电大人来说,怎样提高文章写作水平,效力电大转型升级?其基本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有八个。文章对"解读文章写作的基本涵义"、"研究文章写作的基本功用"、"扩充文章写作的基本积累"等三个着眼点与着力点进行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章学”与“文学批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学、古代文学理论方面考察,现代"文学批评"与古代"文章学"歧异分明。郭绍虞等囿于所处时代环境,以"文章"非"文学"的先行观念为主导,试图在"文章"中清理出一种纯粹的"文学"概念,实则是不能完全成立的。实事求是地还"文章学"、"文学批评"以本来面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重建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7.
"曾祥芹文章学"是从"一语双文"新语文观引发出来的.他独著《实用文章学研究》,主编《文章本体学》《文章阅读学》《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等书,建构了"一体两翼三层级"的文章学体系,主张语言、文章、文学三育的和谐发展,证实其学科开创和奠基之功.文章素养是整个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素养的中坚和核心.采纳运用"曾祥芹文章学"思想,对当代语文教学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兰亭集序》题为诗序,体属骈文,言趋诗化,这种特有的体裁特征和语言风格,既扩大了文章的情感容量,又增强了文章情感表达的深刻性,同时也加大了读者对文章情感的解读难度。读者由此对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意蕴的理解众说纷纭,难以取得共识。认为文章表达了"乐""痛""悲"三种情感的读者,解读课文的确做到了"入乎其内",但入文太深,钻进了文章难以跳出来,尚未做到"出乎其外"。此外,持此种观点的读者,还忽视了文章的关键词语"幽情"的"幽"的含义。我们不妨对"幽"字进行语义探源,弄清楚它的最初意思,对解读"幽情"所蕴含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 构造。如果说文章的主题是"灵魂", 材料是"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 的"骨架"了。如果没有"骨架",文章 的材料便立不起来,主题也就无处 依托,可见结构对于文章至关重要。 文章结构应注意几点:①必须 为主题服务。②必须完整。③要适 应不同文体的需要。④要富于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崛起、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海外传播迫切需要一套能够解决中国翻译实践及研究需要的"中国特色翻译理论"。潘文国认为面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厚重传统,这一特色翻译理论必须以"文章之学"为基础,故名之曰"文章学翻译学"。潘氏的文章学翻译学理论继承文章学研究传统,执"信达雅"之说为"道",并以"义、体、气"之"三合"指导翻译过程和翻译批评。这一"道器并重"的文章学翻译学理论有助于深化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中国路子"。  相似文献   

11.
"读懂文章"、"还原文章情境"是一个走入文本的过程,或者也可以说,是读者在充分阅读基础上,把自己融入文章,去体验文章中事件的过程.下面,笔者谈谈"跳出文章"的问题,也就是从文章中走出来,去看一看当时大的时代背景怎样,作者自身的处境又怎样.  相似文献   

12.
所谓"立意"是指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立意也叫中心思想,或称主旨、主题(对于议论文来说,立意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是统帅文章的"纲"。立意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正确、  相似文献   

13.
实践证明,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别具特色,精彩纷呈,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运用"排比"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美;运用"比喻"手法,可以使文章语言更具"形象美"……在平时练习写作时,我们要学会有意识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使我们文章的语言变得"靓"起来,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周易》中的"爻"作了诠释.文章从"爻"的形状生成说起,论述了"爻"与"十"、"爻"与"×"的关系.文章又从"爻"的形状论及"十"与"×"的普遍性.文章最后由"爻"的本义("爻,交也"、"爻,效也")论及"爻"的衍生义.  相似文献   

15.
牧原  青鸟 《高中生》2008,(3):59-59
从来文章意为先。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即主旨,是作者写作意图与思想感情在文中的集中体现。"意"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要以"意"为依据。"意"是文章最为核心的价值.文章的高、下、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题是不凡还是一般。老舍先生曾说过。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  相似文献   

16.
提高"文章素养":亟需强化的语文教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文章",历来理解为"组成篇章的文字团体",那是包容文学的广义文章.我讲的"文章"是超越传统的、与"文学"对举的狭义文章.它包括"普通文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专业文章"(新闻、史传、公文、论文、论著等);即使两栖文体集群(纪实散文、文学报告、文学传记、科学小品、杂文等)也当做"变体文章"看待,主张由文章学者和文艺学者来共同开发.  相似文献   

17.
就一篇文章的构思而言,"意"可理解为文章的理念和感情,写文章是为了表情达意,这里的"情"与"意"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灵魂。一般而言,考试作文的"意"会在材料或者话题、题目之中,作者依据这些要求来确立自己的文章之"意"。  相似文献   

18.
杨道麟 《焦作大学学报》2012,(4):98-101,105
文章美同世界上其他美的事物一样,大致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因素。因此,研究文章美,应当着力研究它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熔铸。文章美是文章作者的审美理念和审美实践的结晶,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思在文章中的统一体,也就是文章的内容美即"正确、深刻、鲜明、内化"的意旨美、"真实、典型、新颖、系统"的事料美、"健康、尚质、适量、出新"的情感美与文章的形式美即"完整、匀称、间隔、侧重"的结构美、"简练、流畅、错综、韵律"的语言美、"语体、技法、文面"的体式美等的熔铸,它们在具体的文章中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9.
"意"即文章的主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清人王夫之有言:"意犹帅也。"在此,他将文章的"意"喻为一支军队的最高统帅。刘禹锡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把这段话借用于作文,那么,文章的"意"就如山中之"仙",水中之"龙",没有它文章会黯然失神,有了它才神情毕现。文章的立意如此重要,我们作文时,一定要注意在立意上下工夫。作文立意的最高境界无疑是深刻、新颖。为达此境,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从小处落笔。这是指在  相似文献   

20.
耐得住平淡     
此文变格的方式是,对变格前文章所写的"全过程",截取-个横断面展开描写。变格前文章写"种子成长为乔木"的全过程;变格后文章只写"果实留在枝上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