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联撰写既涉及语文积累,又涉及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撰写知识,是从语文学科本身和语文延展运用的角度对语文教学的诠释。撰写对联不仅注重语言文字表达技巧,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层次。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在进入明清以前,主要是诗体文学,以诗歌为主流。诗歌文学中,对仗是一种最基本的修辞方式,后来由对仗这种修辞方式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对联。对仗是对联的核心要素,科举时期,对课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明清以后,对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对联大师。新文化运动以后,由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教学中对联逐渐呈现衰颓之势。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的增强,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又得到再认识,对联才又回到课堂。可是由于一段时间的间断,教师对对联的一些规则在认识上难免存在不一致,这给对联的教学和传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只有更全面地理解对联的规则,才能更好地继承并丰富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仅就其普及性而言地堪称世界一奇。对于这样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它理所当然。因此,2004年高考全国共有7套试卷出现对联创作题也就不足为怪,用考试中心的话来说,“练习对对子能够从中学到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也是较为有效的语感培养方式之一”。但是,撰写对联毕竟要有很高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驾驭文字的本领,需要字斟句酌,苦心琢磨,因为佳作要求“不见斧凿之痕,信手拈来,宛若天成”。我们知道,炼字难,炼意更难,形意两工“宛若天成”则近乎难以企及的上乘境界。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我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体现了汉语文的特色和魅力。本文以苏教版七上《对联六副》为例,就初中语文课堂上对联教学内容的确定做探讨,引导学生接近祖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陶冶情操,修养气质,培养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5.
黄雪华 《快乐阅读》2013,(11):15-16
对联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民俗、语言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不但对对联知识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而且利用对联知识优化语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对联可以说是相当地普遍。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熟悉并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并且要能书写出独特、新颖、精彩的对联。对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学素养。因此,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卷、广东卷和浙江卷中都出现了对联试题,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联的复习备考。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特点和用途,并学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学习对联,发展学生智力,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考试题的改革,对联题在中考试卷中已占一席之地。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形式优美、内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现象,深爱大众欢迎。中考卷中的对联题客观上起着一种导引作用,让学生在欣赏对联的语言形式之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考生做对联题,应掌握一定的技巧。下面就2002年全国各地中考卷中出现的对联题谈谈其解题技巧。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许多别具一格的形式。对联就是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的堪称一绝的民间文学形式。中华对联文化源远流长、雅俗共赏,历来是传播主流文化和进行道德教化的好形式。在先贤们创作的种类繁多的对联中,有一类对联是教人励志修身的。这类传统励志修身对联,大都对仗工整,文字凝炼,含意深厚,富有哲理,它旨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受到警策或自励,从而学会为人处世的艺术.提高人生的志趣和价值,有些励志修身对联堪称为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统一的文学精品。即使在当代,这些励志修身对联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也富有教育意义。励志修身对联,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一种修身进德、励志图强的好方法。可使人三省其身,如听良师训导,潜移默化,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素质。无论是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还是从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来看,学习和欣赏传统励志修身对联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范吉明 《广西教育》2008,(28):30-31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借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品味对联”,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对联的写作有一定的要求,如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等等;同时,对联的写作也有一些基本方法,如正对法、反对法、串对法等等.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瑰宝,拆字联是对联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拆字联,又叫"析字联",就是将对联中的某个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其构思之巧,意义之深,读来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特辑录几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付昭权 《广东教育》2009,(12):62-64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被誉为“诗中之涛”。对联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们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文化传承器。许多对联均以艺术性见长,并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为一体。其中也有不少对联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基于此,在高考试卷和各地名校的测试训练卷中,也不时出现对联试题。因为对联类历史试题不仅内容具有人文性,情境设计也具有人文性;不仅可用对联来承载丰富厚重的题意,也可考查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  相似文献   

14.
瞿建华 《新读写》2009,(6):49-49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从对联中看到汉赋、骈文的影子,品到诗歌的味道……各种文学样式大都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汤晓辉 《现代语文》2010,(11):93-93
《奇妙的对联》是新课改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的一个探究专题。教材编者设计这一专题旨在培养学生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艺术样式的兴趣,享受审美乐趣,陶冶情操,并且可以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欣赏古今奇对妙联,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类型的对联。②初步感悟对联的内容美、语言美、声律美。 2.过程与方法:以祖国传统文化精粹——对联为学习对象,以品读赏析、填词属对为主要学习手段,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了解、搜集对联的热情,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欣赏古今奇对妙联,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类型的对联。②初步感悟对联的内容美、语言美、声律美。2.过程与方法:以祖国传统文化精粹——对联为学习对象,以品读赏析、填词属对为主要学习手段,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了解、搜集对联的热情,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漫话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一门雅俗共赏、耐人寻味、妙趣横生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历经千年,对联始终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关对联的知识典故、佳话趣闻、名篇佳作可谓浩如烟海。下面,笔者希望能从对联的知识宝库里撷取一二,连缀成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对联撰写既涉及语文积累,又涉及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撰写知识,是从语文学科本身和语文延展运用的角度对语文教学的诠释。撰写对联不仅注重语言文字表达技巧,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层次。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有数不尽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且。对联是中考“文化品味”专题训练的子项之一。如何让学生顺利理解并掌握对联的知识以及快速应对,是个关键问题。为此,我特设计了一节趣联妙对欣赏课,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上图书馆、网络搜集趣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