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碑文的形成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其形成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文体自身演进的结果。碑的形制由古代的识日影、丽牲、下棺之碑发展到汉代的墓碑,汉碑的形成还受刻石文字等的影响。一般来讲,碑文主要是指墓碑文。  相似文献   

2.
赵征 《文教资料》2011,(22):4-5
隋唐以前的碑文与诔文均源于诗,吸纳铭文与颂文"述德"的功能,并且在思想内容、文体功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诸多方面存在不可隔断的相似性。本文对此二者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碑、诔两种文体特征相近但并不完全雷同,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合流的趋势,唐以后诔文被碑文所取代。  相似文献   

3.
东晋《爨宝子碑》碑文用典颇多,文章一一指出其用典之处,并从先秦典籍中找出出处。从《爨宝子碑》中“相与铭诔”、“爰铭斯诔”表述引申开去,论证汉晋时代诔碑两种文体的合流。  相似文献   

4.
蒙古窝阔台汗十三年 (公元 12 4 1年 )古回鹘文景教瓷碑的出土 ,是继《乌兰浩木碑》、《高昌王世勋碑》、《土屯木萨里修寺碑》之后 ,又一重大考古发现。碑文用亚历山大和中国十二生肖两种纪年法纪年 ,反映了景教东传时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特点。碑的主人是信奉景教的汪古部将军 ,在他 71岁时 ,于今赤峰地区城子村建立宫殿并制碑纪事 ,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火,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课文对“其文漫灭”是这样解释的:碑文模糊、磨灭。文,指碑文。且作了补充: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不难看出,课文对两个“文”的理解实际上是一致的,即“文字”。粗略看来,注释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我们仔细斟酌,就发现也有不妥当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平遥县清虚观八思巴字蒙古文圣旨碑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省平遥县城关镇清虚观内有一座八思巴字蒙古文圣旨碑。碑面刻有元朝皇帝于鸡儿年九月五日所颁的八思巴字蒙古文圣旨。碑阴刻有圣旨元代白话文译文。现有文献记载都是依据碑阴所刻的元代白话文译文 ,从未发现有人对八思巴蒙古文进行考释。这通武宗曲律皇帝颁发的八思巴字蒙古文圣旨碑的发现 ,不仅增添了八思巴字蒙古文文献 ,而且对八思巴字蒙古文文献及元代历史文化研究 ,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 ,笔者对碑文重新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7.
宋代文人对于碑文创作目的的认识超越了东汉以来碑文歌功颂德的本意,承继韩愈以史传为碑的作法,体认碑与史传在惩恶劝善、道德教化方面的共性,又特别看重神道碑、墓碑的景观与宣传作用,注意碑文创作的现实目的,习惯于用碑文表达政治主张和观点。囿于文体属性和政治环境对碑文书写的影响,碑文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到宋代甚至出现了碑文作者的"书写者焦虑",宋代作者既认识到了碑文无法完全保证真实,又尽可能地采取多种策略来缓解这种"书写者焦虑"。  相似文献   

8.
对蔡邕碑文所树立并深刻影响中古碑志创作的人物才性品评笔法,韩愈碑文表现出了明显的疏离。蔡邕碑文深受才性品评思想影响,追求对碑主的德行、政事、学问、才能、气质等进行全面叙述,体现了才性品评对“兼材”与“通人”的崇尚;其语言“清词转而不穷”,以丰富的品评词汇以及类比、排比等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对碑主进行全面记叙与刻画。韩愈的碑文不追求对碑主进行面面俱到的“通人”刻画,而是着重突出其忠义仁爱的品性和奇倔的性情,在语言上也极大地摆脱了蔡邕碑文所树立的品评语言传统。蔡邕碑文对唐代碑文创作有显著影响,韩愈之前及同时代的古文作家,基本没有完全摆脱蔡邕碑文的影响。韩愈碑文具有巨大的独创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乌海市所出西夏某参知政事碑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第一部分是作者的实地考察、多方了解,并对此前多人的实地工作予以介绍。第二部分是此残碑30行碑文的编号录文。第三部分经过考辨,推定为西夏天盛七年(1155年)七月三日刻此碑文。第四部分通过碑文和文献对碑主事迹加以探讨,如参与了维护皇权的一场斗争,得以在“御座”左右;筑守朔方边城和西征,特别是碑主参与西夏会同金兵攻打过凤翔、长安。第五部分考辨确认碑主身份地位,其直升到参知政事,是三品以上高官。通过上述实地考察,特别是逐字考辨残缺碑文,最后认知此“碑文之撰写,诗、书、史、传,典故重出……在西夏遗存下来的碑文中是不可多得的”;可填补一点内蒙古西部12世纪历史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文献雕龙》是中国古代比较系统化的博大精深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历来学者们都对其十分重视,过去学者们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总论"、"创作论"和"批评论"部分,而"文体论"部分却较少人研究,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文体论"都属无关紧要之作,没有多少理论价值,不值得花力气去探讨。"又说"诔文和碑文(文体论"诔碑篇")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应用文,一般和文学的关系不大",这些说法值得进一步探讨。《文心雕龙·诔碑》中含有很丰富的历史信息,且颇具有文学性和莫大的史料价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学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汉代篆书的成果因隶书的巨大成就而没有得到书家充分的肯定,汉代篆书名碑亦不能代表这一时期石刻书法的全貌。汉画像石题记作为刻石文字体例之一,率然纯真、风格多样,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当时书体的风貌及各种书体演进之轨迹。本文从汉画像石题记中搜集到的小篆与杂体篆来进一步阐述汉代篆书的发展以及汉代篆书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是一部留在石头上的绘画,它展示了汉代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其表现手法以线为主,结合浅浮雕的形式,用圆、方、三角形等形态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大胆的概括与重构,风格简约流畅。  相似文献   

13.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瑰宝,产生于西汉中期、兴盛于东汉、衰落于东汉末年,是汉代尊崇孝廉,讲究厚葬习俗的产物。其风格浑厚灵动,充分展现了汉代精神。文章从文化的多角度浅析汉代画像石纹样的人文概念,只是希望能够找出一条融合艺术、社会、宗教、科学认识、人类心理变迁的路.可以用来更好地解析文化活动本质:  相似文献   

14.
1940年4月在青海省乐都县发现的《三老赵掾之碑》,是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数量不多的汉碑之一,也是青海省迄今已知最早的一通石碑。此碑的出土面世,引起当时国内史学界、考古界和书法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该碑煌煌694字碑文,上补正史之缺漏,下增地方文献之异彩,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5.
颂碑文是碑文中的重要类型。北朝颂碑文从北魏初期开始出现,是汉人碑文与鲜卑刻石记功传统的共同产物。太和以前,颂碑文以散句为主,平实质朴。太和以后,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夸饰铺陈的手法以及用典、骈偶成为其主要特色。北齐、北周分立之后,又呈现出华丽和质朴生动的区别,而到庾信创作中达到南北文学融合之后的颂碑文高峰。  相似文献   

16.
周平  夏时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6):108-111
作为儒家思想的表现载体的庙堂汉碑隶书是书法艺术走向自觉和成熟的结果。同时也因其典雅恭谨、沉古遒厚而成为隶书的标准和极则。但标准和极则带来的局限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使隶书体一度淡出。直到明清碑学兴起,人们才又重新审视隶书,并促发了隶书艺术的复兴。尤为可喜的是近代以来,秦汉简帛书法的大量出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隶书艺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答禄乃蛮氏先茔碑是元代乃蛮部主太阳罕之裔抄思迁居中原的家族碑。诠释该碑文对于了解元代社会民族融合,特别是答禄乃蛮世家的迁徙流转、发展壮大,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完整的谱系资料,对于研究乃蛮世家的发展及家族文化之演变作用显著,其中人物事迹的丰富,尤其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可补正史之缺漏;家族的婚姻资料,更具有其他史料不能替代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滇西北三江并流带石质文化孕育于滇西北独特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中 ,是滇西北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古人类文化遗址、摩崖岩画、岩棺墓葬、石雕碑刻、石窟、石质文物建筑、矿产开采遗址及玛尼堆等类型。并具有原生性、开放性、动态性及人地相关性等特点。目前要协调好石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古代文化遗存丰厚。汉唐以来,徐州市域的各类碑刻、摩崖石刻随处可见,遍布城乡。由于年代久远自然损毁、战乱及十年“文革”破坏,古碑数量大减,有些残碑面目全非,难复原貌。有关部门开辟碑园、碑廊、碑林等,相对集中保存珍稀碑刻或对重点碑刻原地妥善保护,收到良好社会效益。文章将徐州现存十余块珍贵碑刻的保存情况及其内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