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和写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作文教学要重视说的训练,注重说写渗透。如何做到说写渗透:1、通过复述问答、讨论、朗读、谈读后感等方式进行说的训练,并要求学生把说的内容写成作文。2、在作文指导课上,先说后写。3、在作文讲评课上口头评议优秀作文,修改病例作文,互相比较,受到启发,提高写作水平。4、进行口头作文,以说促写,说写渗透。  相似文献   

2.
<正>作文评改是个老大难问题,不改,固然不行;改,也不行,因为多数学生压根儿就不怎么看老师是怎么修改的。基于此,我在教学中采取过这样的措施:教师基本不改作文,放手让学生互相评改。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主要有感于平时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现象。按照惯例,教师对学生的每篇作文均需认认真真地批,仔仔细细地改,篇篇增删勾画,页页密密麻麻。  相似文献   

3.
作文评改,要做到十分的公正、恰切、有效,是非常难的事情。作文评改的效果,会直接反映出语文教学的水平。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我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作文评改方法,我叫它“自注式”作文评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我的作法是:在每次作文之后,让学生自己附一“小注”,来说明本篇作文的写作思路。这样,在批改时,就会顺着他们的思路,加以评改、指导,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主观的影响,对学生来说也便于接受与提高。“小注”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详简随意,只要有助于对本篇作文的理解就行,不作统一要求…  相似文献   

4.
我进行作文评改方法的改革已有几年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这样的作文评改是很有成效的.现就初二年级的一次作文评改(说明文《桂林的山》的评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本次作文评改的计划(一)课前准备:1、首先把全班作文浏览一遍,掌握情况,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并选出两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印发给学生.2、把全班作文发还给学生,让他们交换批改.(每人评改一篇)(二)课堂评改(作文评改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1、各自当堂批改印发的两篇作文(约20分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提出的总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于是,“我手写我心”便成了语文教师在习作课上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何有效引领学生“我手写我心”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一、放开手脚,让学生的笔尖有事可写为什么学生的笔下无事可写?为什么学生的笔下常写同一件事?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素材积  相似文献   

6.
一2003年3月,我面临一个难题———将要公开执教一堂作文课。虽然有过校级乃至地区级的作文兴趣活动课的教学经验,虽然有过一年中指导几十篇学生习作发表的经历,但我仍有很多困惑:1.应该说,一开始对现场作文指导的教学结构都是含混不清的。40分钟,要不要安排写?如果写的话,评议的环节怎么处理?2.从我以前的作文教学来看,是“玩”一段,写一段,改一段。至于说指导,更多的是点燃学生表达的欲望及对学生作文反复评改打磨。课堂上往往多见学生的活动,几乎没有技巧的指点。这是现场习作指导吗?3.如何去体现教师的指导?这里涉及到范文的使用。如果…  相似文献   

7.
注意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草稿,然后要求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具体做法是:学生四人一组,逐人轮流读草稿,让别人评议,自己修改誊抄,然后互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互学精神,又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此外我还通过家庭访问,请有文化的家长帮子弟修改作文草稿。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老师也能从批改作文堆里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的评改方法,即先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在课堂中大声朗读一遍,再由学生及教师当场评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能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在课堂上大声读出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将自己的作文大声读给自己听。由于学生受年龄和能力的限制,难免有害羞、难于启齿的现象。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作文,教师不可一步登天,可以允许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写好后,在家里或没有别人的地方,大声读给自己听,…  相似文献   

9.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多读多写是必由之路,但多写之后,若是依旧行“精批细改”之法,老师们确实难承重负。如何多写了又能释此重负呢?我把作文评讲课改为评改课,每周一次,是可行道路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一些教师批改作文后不做讲评,直接把作文发下去让学生自己看评语就算完事了,缺少信息反馈。如何做好小学作文评改的信息反馈?我认为,在作文评改时,可以尝试以下两种交流和反馈的方式。1.教师评改式这是第一种作文评改方式,即教师评改,然后师生交流、反馈。教师批改之后,如果缺少师生交流和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能与他人交流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为同伴的作文写评语,是互相评改作文的重要内容,也是交流心得、沟通见解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指导学生写评语,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评改兴趣的重要手段。下面结合具体例子,谈一下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写评语的。  相似文献   

12.
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改革:教师基本不改作文,发动学生相互评改。 我为什么要采取这一措施呢?主要平时有感于教师评改作文费时费神太多,而到发给学生时,他们的注意力早已转移,不甚热心阅读思考,作文水平提高有限。改革就是要把教师从作文评改的繁重劳役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相互评改中真正懂得作文之道,从而获得比教师评改更好的成绩。 作文互评互改的过程和方法是怎佯的呢? 首先,宣传作文相互评改的意义,让学生坚信,相互评改以至能自我评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金光大道。我讲名家主张,课本相关说法,教师评改的利弊  相似文献   

13.
怎样的作文指导课才是成功的,作文指导课应追求什么?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1.追求和谐轻松的交流氛围。作文是一种交际的需要,没有交流就没有作文,所以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们首先要追求和谐轻松的交流氛围。有些学生在平时能说会道,但一进课堂就金口难开,这成了作文指导的一大障碍。原因主要是因为课堂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多,老师对学生的说话要求高。学生感到拘谨、畏惧。要创设一种轻松  相似文献   

14.
作文指导课,尤其是作文评改课在我国传统作文教学中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表现为:重结果,轻过程。笔者主张将过程写作法运用到作文评改课中,将课堂重心转移,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摸爬滚打,体验写作的快乐。学生通过自评初改、互评再改、誊抄定稿等环节丰富写作体验,锻炼写作思维,感悟写作规律,能够真正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作文课上借助讲学稿指导学生写作,融看、说、写、读、改、评于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看:教师把下次作文的主题通过讲学稿提前2天~3天告知学生,让学生先去观察、思考,列出写作的提纲。这一步在课前完成。说:在看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所列提纲,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的口头作文。这一步在课堂上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祖芳 《成才之路》2013,(20):44-45
特级教师在《我的作文教学观》中指出"作文必须从心灵出发,但绝不是排除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课堂:教师千万百计地引导,孩子思维活跃、发言热烈。当一堂指导课上完后,教师让孩子们拿起笔写作的时候,孩子们一脸茫然,胆大的孩子纷纷问道:"写什么呢?写什么呀?"孩子的思路打开了,为什么还不会写呢?究其原因,是孩子缺乏写作的技巧和  相似文献   

17.
一、听课 2011年4月13日,我们初三语文组一行前往泗洪县参加中考语文研讨会.一上午的研讨会安排得紧张而又紧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士山老师的课——"作文评改与评议".听完课有"茅塞顿开"之感,原来作文还可以这样改!他的上课流程是这样: 1.以歌曲导入,让我们在美丽的音乐声中进入课堂  相似文献   

18.
典型评改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综合性评讲有缺陷:主要是没有利用学生的视觉,学生来不及细想;老师讲写作知识难以具体化,学生听后无法温习寻。因此,我在评改课时就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印发给每个学生,引导学生对一篇文章从观察分析、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过细推敲,反复琢磨,学生一面看,一面想,一面议,一面听,一面写。评改课上完了,一篇文章也改得此较顺当了,“为什么要这样改”的道理学生也懂得并且记下了。我还注意做到写批语时热情赞誉多,评改课上冷静的严要  相似文献   

19.
一、互评互改作文的课前准备课程标准提出: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观察、思维、表现、评价的能力,重合作,学迁移。1.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心态。每接新班时,我首先从思想上教学生懂得欣赏别人。我让学生通过比较欣赏,拿同学的作文与自已的作文比较,首先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别人的闪光之处,然后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去。2.互评互改作文前要指导,即教师教给学生自评自改作文的方法。评改要先看内容,在评改作文时,我会鼓励学生全方位式地扫描全文后再看形式。这一步的指导,克服了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只重视“写”不重视“评改”的弊端。教师也应该让学…  相似文献   

20.
疏导·启发     
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是教改中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过一些零星的尝试,现举二例与同志们共同研究。 疏导 禹的父亲鲧治水为什么失败?禹治水为什么会成功?一个是用堵截的办法,一个是用疏导的办法。学生智力的开发,也要用疏导的办法。拿作文指导来说吧,我们不能因耽心学生走题而指令学生“这样写不行,那样写也不行”,弄得学生不知所措,这样容易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