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湿地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其保护和恢复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存福祉。文章系统总结了我国湿地资源现状、湿地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以期支撑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决策。遥感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约为41.2×104 km2,位居亚洲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湿地面积整体呈恢复态势,保障水安全的作用更加明显,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湿地碳汇功能潜力巨大,湿地合理利用模式不断创新,保护体系日趋完善,恢复技术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新时期湿地保护工作发展,建议实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湿地保护战略行动,完善湿地科学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创新完善湿地保护修复技术和工程措施,加强建设湿地研究人才高地和湿地管理咨询智库。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安全与防灾问题切入,论述了结构工程安全与防灾中的基本科学问题,强调了灾害危险性分析、材料与结构破坏的科学基础、结构随机灾害反应分析、结构整体抗灾可靠性评估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之于历史建筑保护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梳理了历史建筑结构安全与防灾研究应予关注的结构工程前沿技术,提出了若干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历史非常久远,伴随着佛教兴衰的寺庙建筑更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创新。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该珍惜保护这些建筑古迹,利用科学系统的方法使得古建筑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本文通过对主梁弹性挠度的计算分析,大概掌握该建筑的结构特征和受力情况,为维护修缮该古建筑提供力学参照。  相似文献   

4.
李绩 《科教文汇》2014,(1):178-178
从阐述传统核雕的历史,以及核雕技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出发,希望通过发扬这项技艺,为祖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近代历史建筑遭受了许多战火的波及,变得残缺不全,因此有些近代历史建筑损毁的程度甚至比某些古代历史建筑还严重一些,我们国家是非常注重历史传承的,因此一直以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复和维护这些近代历史建筑,国家之所以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延续传承,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铭记住历史的教训,中国的近代史是从19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计算的,所谓的近代历史建筑自然也应该从那个时候开始算起,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清楚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西方列强的入侵让他们肆意地破坏我们国家的一切财产,当然也包括建筑,我们的修复工作同样彰显了我国如今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6.
城市更新涉及物质性的更新和非物质性的更新,包括城市结构和城市空间的更新、建筑的更新、城市环境和道路的更新、思想意识的更新。在政治、历史、经济、意识形态、文化、宗教、伦理、人口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总是处于更新过程中。城市更新的目标是实现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愿景,是城市的理想、审美和价值的体现,城市更新必须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风貌道路的保护也将推动城市更新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个缓慢的认识过程,经历了城市大规模的快速建设阶段之后,上海开始理性地思考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初步建立了分级保护制度,同时也建立了保护机制。承认历史的变迁,根据建筑的类型和质量,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的保护方式,形成了基本符合上海历史建筑特点的现实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方法。坚持使用与保护相结合,在使用中保护。文章还讨论了对建筑保护方面存在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一个很重要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随着文明时代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研究了,因为我国历史文化建筑不仅仅可以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信息,还对当代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以及科学价值,本文就将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古建筑的维修和保护的策略这三方面来分析论述,力求有效的保护好我国历史文化建筑。  相似文献   

8.
海阳大秧歌在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中,逐渐形成了“活起来、扭起来、传下去”为主旨的“三步走、齐头进”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科学、规范、系统的常态化保护。  相似文献   

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过于迅速,所以在遇到市场化的冲击时,其保护、传承以及利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所以应该在发展以及传承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时,应就保护、传承以及发展的成功进行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琴 《科技风》2012,(4):194+196
在校园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校园中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化的教学、办公需求相协调与共存,已成为越来越多大众关心的话题.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校园历史建筑,还原大众对校园的认识,本文提出以保护性改造的方式还原校园历史建筑的本貌,通过对中西校园建筑发展、现代校园建筑的背景和现状、校园建筑的价值及保护原则及建筑的保存与再利用方式等几个方面,对校园历史建筑研究做出论述.为校园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必须重视校园历史建筑的保存和再利用  相似文献   

11.
在快速城镇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成为非常紧迫的问题。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日益重视,遗产保护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遗产保护教育与实践体系建设一直是其中的短板,导致国家的法律、政策和科学修缮的技术无法得到很好地落实。文章系统介绍了法国的建成遗产保护体系,重点分析了遗产保护教育与国家遗产保护制度之间的紧密关系是法国遗产保护和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并中国遗产保护教育和实践的现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2年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自此,在持续不断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支撑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步。截至2020年4月,共有全球59个传统农业系统被FAO认定为GIAHS,分布在22个国家。已有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不仅对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具有借鉴作用,而且对指导如何在未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系统梳理了2002年—2020年4月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研究成果,从可持续机制、功能与价值、威胁与挑战、动态保护途径和保护机制5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发现:①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符合“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逻辑框架。在现代化、城镇化等驱动力的影响下,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劳动力流失、土地抛荒、传统知识和文化无人继承等压力,导致农业文化遗产的要素、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及价值表达。面对这些威胁与挑战,遗产地必须探索动态保护途径,如生态农产品开发、可持续旅游开发、产业融合发展等,并建立多方参与、生态补偿、文化保护、监测评估等保护机制。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与生态可持续机制、多功能性与多重价值、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等,仍将是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的核心内容。此外,单一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复合性问题的综合研究、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的拓展等,也将成为未来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文物工作在顶层指导和设计空前的大好形势与保护现状之间隔着"雾霾"。这种"雾霾"主要包含认识的障碍,组织架构的缺陷,专业特点的制约,机制的障碍。为克服"雾霾",开创新局面,文章建议:不断提升各级地方政府领导人的思想认识,并避免高学历形势中"专家型领导"任性、专断现象;改进机构和机制,建立综合统筹的专业咨询和评估督察机制;遵循"正确的保护理念",准确界定价值观,辨清和坚守"真实性"理念和相关联的"最少干预"维修原则,摒弃不当理念下的"重建"之风,进一步界定什么是"文物原状";紧急关注文物工程面对"一刀切"简单改革模式的压力和威胁;关注国际公约敏感性,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旗舰效应,克服"重申报,轻管理"严重倾向;实事求是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4.
农户视角下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视角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逐渐成为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的关注点。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性特征的农业生产系统,也是一类特殊的保护地。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遗产系统的持续性。同时,农户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判断还是衡量其文化自觉和遗产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本文提出以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为手段、通过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反映农户视角下的遗产价值判断这一思路和方法,研究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农民文化自觉与遗产保护成效,并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核心区域进行可行性验证。案例研究显示,农户家庭保护支付意愿率仅为43.2%,家庭人口经济特征与对遗产的认知对是否有支付意愿及支付数额大小具有显著影响;无支付意愿家庭中61.6%认为遗产保护主体应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农户的遗产认知得分较低,文化自觉性有限,保护成效尚未显著惠民。这些结果表明,遗产地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农户认知度与参与度低的问题;有必要深入思考并科学界定“保护主体”及其保护途径,让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更好地为农户所认知,使其真正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性与活态性保护的重要力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可以支持社区视角的保护认知和成效研究。此外,考虑到中国许多保护地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多有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现实,本文的思路与方法对于其他类型保护地和社区共管机制建设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当代建筑学演进的国际语境中,探究了建成遗产在保护与再生前提下的传承问题,讨论了与建成遗产密切相关的原型理论及其发展脉络,提出了原型与原创关系的系列观点,概括了原型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方式。此外,还进一步触及了中国古都结构原型在历史城市进化中的影响作用,并通过笔者主持的旧城保护与再生案例分析,讨论了建成遗产在"城市修补"中的再生和传承途径,以及历史环境在新旧共生中的再生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何露  闵庆文  张丹 《资源科学》2010,32(6):1057-1064
农业多功能性指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及纤维这一传统功能之外,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环境及文化等独特的非商品生产功能。农业多功能性在概念提出后得到了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利用该理论指导其自身的农业发展。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文化遗产地多具有生态环境脆弱、民族文化丰富、经济发展落后等特点,农业的多功能特征表现的更为明显,其农业同时肩负着生产、生态、文化等功能。因此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业多功能性分析,有利于全面认识其价值,并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多功能性评价模型,并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首批试点浙江省青田县进行了定量评价。青田县农业功能评价结果排序为生态环境保护功能0.86、景观保留功能0.83、文化传承功能0.53、产品生产功能0.32、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0.27,运用多维模型得出农业多功能性综合评价值为0.64。  相似文献   

17.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之后,世界遗产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资源保护、文明间对话、国际治理和文化表达的重要平台。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目标也从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扩展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遗产的平台上表达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表达对文明发展的认知,表达自己国家和民族对人类整体文明的贡献,也已成为各个《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关注的问题。中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在世界遗产的申报、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需要制定一个清晰的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战略,更为系统地展现中国文明对于世界的影响,展现和保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文明成就和自然资源,并通过世界遗产这个全球性平台,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世界可持续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晓琴 《科教文汇》2011,(19):109-110
绿色化学是指能够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它可通过使用自然能源,避免给环境造成负担、避免排放有害物质,并考虑节能、节省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建立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强调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一带一路"文化遗产赋存环境背景特征,以及遗产构成的时间、空间与材质特征的观察分析,指出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总体处于不容乐观的情形。"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4个问题:(1)环境变化引起文化遗产的损毁严重;(2)风化剥蚀作用引起文化遗产的老化与病害一直在进行;(3)人类经济活动与过度旅游造成的破坏逐渐加剧;(4)战争与盗掘恶性破坏近年变得尤为引人关注。提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5条对策:(1)加强文化遗产共性病害与保护的国际合作研究;(2)充分发挥空间信息技术在遗产保护与监测中的作用;(3)加强文化遗产联合综合开发利用研究;(4)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文明新融合;(5)推动共同发展实现文化遗产自觉保护。"一带一路"建设要文化先行,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增强吸引力,形成一个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连接在一起面向全球化战略架构的命运共同体,促进沿线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合作共赢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