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前提。首先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其次总结当前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论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途径:提品质和调结构引领三产融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补齐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短板等;最后提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发展以生态安全与资源节约为目标的现代生产技术、以规模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装备技术、以粮食营养安全与资源集约利用为目标的现代加工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2.
该文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关问题,紧密联系安徽实际,针对目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方面存在的农产品质量、适度经营规模发展、科技支撑薄弱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1)调整结构,实现高品质农产品供给;(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规模经营;(3)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重点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以适应当前安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发展重要任务。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又是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重要内容。本文以特色农产品西峡猕猴桃为例证,分析特色农产品生产区位优势、成本及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重点提到"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农业供给侧将定位于需求和市场,重点要解决的是农业产业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文章剖析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影响,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现状,最后为实现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数字化转型目标,从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化农产品流通产业链、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力度和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4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此,国家会从夯实农业基础,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等方面着力,这必将给为农业提供物质技术装备、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等的产前涉农企业以及加工转化销售农产品的产后涉农企业发展带来政策支持,创造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7.
董静儒 《华夏星火》2016,(11):16-17
近日,国务院发布《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未来五年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向和实施路径作出了明确安排,既体现了与“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连续性,又突出了“十三五”的新部署、新要求,突出了落实新发展理念,强调了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必须立足国情,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五大策略稳步推进,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尽管我国刚刚实现粮食"十三连增"、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但产量、进口和库存"三量齐增"的现实表明了农业竞争力不足、效益不佳;2016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低于同期6.7%的GDP增速;传统农业发展动能明显减弱、新动能有待培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成功召开,对我国2017年的"三农"工作做出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两个会议均着重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番再度重提,从"着力加强"到"深入推进",夯实了今后农业农村经济的主线.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矛盾,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针对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为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当前,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业改革的重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点也在供给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的结果.针对这些问题,调结构转方式是当务之急,其根本就是要提高我国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未来我国农业的转型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迫切需要理论与技术创新。"十三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科院将继续发挥人才高地优势,持续面向"种业发展""地力提升"和"绿色农业技术"为主线开展研发,聚焦解决农业重大科学问题;攻克共性关键技术;进行区域农业产业技术集成,开展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示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思路、技术和方法。文章解析了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从上述3个方面对中科院"十三五"规划的农业科技发展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2.
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及其改革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彦随  曹智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0):1066-1073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中国扶贫开发理论与模式的重大创新。扶贫是政府"扶"的供给侧和农户"贫"的需求侧的统一。加快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略,全面提升精准扶贫成效的重要课题。从典型县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尚存在供给不足、供给无效、供给落后等实际问题。文章围绕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从供需视角归纳了扶贫开发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系统构建了精准扶贫战略供给侧结构体系,提出了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表明:(1)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政策供给、要素供给、服务供给和产品供给4个层面;(2)不同层面的供给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呈现出"政策供给—服务和产品供给—要素供给—政策供给"的循环顺次关系;(3)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立足于农村贫困化地域特征,因村因户帮扶、因人因贫施策。坚持科学性原则,遵循市场化规律,强化精准脱贫过程性管控,确保精准扶贫成效和实现可持续脱贫。  相似文献   

13.
粮食安全是事关国家发展与稳定、独立与自主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的粮食安全理念和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中面临一定挑战。面对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对传统的粮食安全观进行改革,树立新时期粮食安全观,用于指导和助推粮食供给侧改革。文章尝试汇总当前阶段我国粮食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主要形势和面临的问题,阐明当前供给侧改革是树立新时期粮食安全观的重要机遇,应该从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树立全球视野和双底线思维以及倡导健康与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着眼,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出路提供科学合理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孙正东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0):1091-1095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发展专用品牌粮食是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文章阐述了发展专用品牌粮食与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联性,并以安徽三泰面粉有限公司实际调研数据,分析阐述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南美洲古老农业文明孕育的暗色肥沃土壤引发了全球生物质炭研究热潮。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经过低温热裂解技术转化为生物质炭并施用于农田土壤中,是一种新的土壤可持续管理途径,且服务于生物质废弃物治理与生态农业。我国生物质炭工业化生产技术及炭基肥制备与施用技术已经形成,土壤增碳与农业增产、减肥、增效潜力显著。大规模生物质炭工业化生产的推广催生了一个新兴的科技领域——生物质科技与工程。该科技服务于中国巨大的生物质废弃物治理和土壤改良、化肥减量及绿色农业等需求,这一学科领域尚待系统整合和提升。文章提出,研究生物质炭的有机质组分、结构、性质与功能的表征与有机质-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是未来土壤可持续管理中的重要研究方向。这些问题将揭示生物质炭对于农业生命的系统健康及绿色农业的巨大价值,也进一步彰显了土壤学服务于中国农业可持续管理与生物质产业融合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保护和利用好黑土地资源,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是维持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文章聚焦水-土-种-肥-药等农业资源要素,分析了当前我国东北黑土区在粮食生产、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关键"卡脖子"问题。提出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黑土地保护和作物增产技术与装备研发;构建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和抗逆作物优化种植模式、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加快粮食生产向精准化、智慧化转型,构建多种生态系统协同发展安全模式。提出发挥中国科学院科技力量建制化和多学科优势,紧密联合地方政府、企业、农民,组建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团队,以及推动黑土地保护性利用和健康管理核心技术落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卢贵敏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0):1053-1058
文章围绕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简要介绍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职能和已取得的成效,并从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特色产业、培育新型主体、推进生态治理等方面分析了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重点阐述了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田园综合体的重要意义、理念内涵、主要思路;最后从农业综合开发发挥科技的作用,提出要把"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紧密结合,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的联系合作,从而为农业综合开发插上科技之翼,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季节性降雨分布严重不足,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合理的耕作措施加剧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制约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79年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桃源站")建站以来,系统开展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建立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的技术体系与优化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耕地地力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通过系统分析南方潜育性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形成原因,为我国潜育性水田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力与系统健康的协调机制,为稻田生态系统持续、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系统解析驱动稻田N2O和CH4排放关键过程的微生物作用机理,为我国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系统解析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细菌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和主要驱动因素,为大尺度刻画我国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机构及生态功能奠定基础;研究猪日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提升我国科学养猪水平和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明了多年蔬菜连作对土壤氮素转化功能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调控措施,为蔬菜土氮素的调控提供强有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氮磷拦截与生态消纳模式和稻田流失氮磷生态湿地消纳技术,为防控农田生态系统氮磷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撑;构建南方丘陵区坡地种草养羊与农牧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并开展示范推广,服务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桃源站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指导下,将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取向及其路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藏自治区农牧业正稳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但存在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农牧业生产体系整体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导致农牧业资源配置产生扭曲、利用效率低下,是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缓慢的主要障碍因素。经营主体、经营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远不能满足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向食物安全保障战略转变,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西藏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内在要求。构建以青稞产业、农区畜牧业与设施农业为产业发展重点,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内涵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西藏现阶段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