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宏基因组研究的思想与技术推动了微生物组的兴起,积累了丰富的微生物基因组以及健康、动植物和环境相关的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数据库、标准化方法与分析工具。大多数平台聚焦于为项目或特定类型的微生物菌群提供数据支撑,难以满足更深入全面的微生物生物学研究需求。文章建议采用综合聚焦微生物分类单元总和的微生物系统组与聚焦特定生态位微生物种群总和的微生物组的思路,建设综合性的微生物组数据仓库,整合微生物分类、进化、生态以及相关"组学"数据与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综合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系统合成生物学研究的数据,支撑经高水平质控的综合性参考数据库、标准化的拼接与注释以及一流的数据汇交、搜索分享、深度学习和分析挖掘方法的研究开发。由此,亦将进一步集成大型微生物组项目的元数据及数据,形成数据综合完整、管理安全高效,服务功能完备的微生物组大数据中心。  相似文献   

2.
中国微生物组计划: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生物组是指一个特定环境或者生态系统中全部微生物及其遗传信息,包括其细胞群体和数量、全部遗传物质(基因组),它界定了涵盖微生物群及其全部遗传与生理功能,其内涵包括了微生物与其环境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组学是一个崭新的学科,微生物组研究取得的成果,必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质量改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因此,微生物组学也是一个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战略性科技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部署了支持微生物组研究的国家计划。在分析国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国家需求,文章分析了我国微生物组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部署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国家需求导向、科学假设驱动、技术创新支撑"的基本原则。建议设立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探讨了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重点领域和内容,涉及健康、环境、工农业和海洋等领域。希望通过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实施,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并强化我国在相应领域的话语权,显著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催生一批基于颠覆性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资源与微生物大数据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物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微生物资源及数据的开放共享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建设的全球微生物菌种资源目录大数据平台,拥有46个国家的120个国际微生物资源中心的40万株微生物实物资源数据信息。该中心以统一数据门户的形式对全世界科技界和产业界提供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信息服务,全面参与国际微生物数据标准制定,并为《名古屋议定书》(The Nagoya Protocol)及履约工作在微生物领域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2017年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启动了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测序合作计划,从而实现了从微生物资源数据到微生物实体资源共享利用的转变,希望通过微生物大数据平台促进生物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实施,主导国际微生物组计划,提升我国在微生物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壤微生物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国际土壤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综述了中国土壤微生物组的主要科研进展,提出了中国土壤微生物组研究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所需的主要技术手段与能力建设,期望通过"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及其调控"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研究,为深度发掘土壤微生物组资源,定向调控土壤微生物组功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及资源瓶颈等问题起到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水圈包括海洋、湖沼、河流、冰川、地下水等,水圈中居住着地球上一半以上的微生物,包括细菌、古菌、真菌、藻类、病毒等,蕴含着地球上最大的微生物组。已有的研究表明,水圈微生物在重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驱动作用。但是,人们对水圈微生物组的核心科学问题,即微生物如何发挥驱动作用至今了解不多。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简称"水圈微生物计划")正式立项。该计划拟选择典型水圈环境,解析微生物群落构建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物质与能量代谢机制以及微生物代谢活动的生态学意义与贡献,从而揭示水圈微生物驱动碳、氮、硫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机制。文章简述了该计划提出的背景与依据,以及涉及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湖泊微生物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湖泊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多,被认为是世界上湖泊生态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多样化的湖泊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但迄今人们对其结构和功能尚知之甚少。通过大规模的湖泊微生物组分析和比较基因组研究,可揭示我国湖泊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和维持机制,阐明典型湖泊微生物功能基因的组成,探索极端环境条件下湖泊微生物的适应机制,发现新的微生物功能和代谢途径,并通过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环境转录组成和蛋白组,揭示微生物驱动湖泊生态系统中关键元素循环的过程、机制及其环境调控机理。这些研究结果的获得,将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促进地球科学与生物学间的交叉与融合,推动学科持续发展,而且将为我国湖泊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及湖泊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人的身体内外生活的微生物的细胞数量有百万亿之多,编码的基因数量可达人的基因数目100倍,统称为人体微生物组(Human Microbiome)。特别是超过90%的共生微生物生活在人的消化道里,称为"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结构的失调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对肠道菌群为代表的人体微生物组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中华民族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更是地球上人口最为众多、分布也最为广泛的民族,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海内外华族的疾病谱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成为民众健康的最大威胁。"国际华族微生物组研究计划"希望通过对海内外华人的肠道微生物组结构变化与健康关系的系统研究,深入理解在遗传背景相对稳定、而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快速变化时,菌群结构的改变在疾病谱的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助于深入揭示慢性病的发病新机制;同时,借助中医药和中国传统养生经验,开发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新的医药、食品和保健品,并通过海外华人群体的使用,逐步在各国推广,有可能是中国传统医药产业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难得机会,更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类健康作出重大贡献的难得机遇。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微生物组:跨越转化临界点的现代生物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微生物组技术体系中,农作物微生物组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处于从基础研究成果向田间应用转化的关键时期。目前,该领域在农作物-微生物组-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益生菌及其功能基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微生物组改善农作物氮、磷、铁等元素高效吸收,微生物组提高植物先天免疫反应和抗多种环境胁迫等方向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发达国家和跨国农业公司在该领域持续加强投入,基于农作物微生物组研究的成熟产品迅速开拓市场,已成功应用于作物栽培和生产。相关技术在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我国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存在农药肥料滥用、环境污染、病害威胁严重等重大问题,农作物微生物组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此,我国亟待在农作物微生物组项目规划、人才队伍培养、创新价值链培育和产业化方面进行调整,促进农作物微生物组的研究和技术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3):322-323
正2016年中科院微生物所成立了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聚焦微生物实物资源及其数据资源的功能挖掘,创新研究策略与方法,提升微生物资源的共享、开发和利用水平,基于大数据的研究和信息发现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特别是微生物领域研究的新范式,并改变生物产业格局,催生产业新业态。中心下设生物资源保藏部,微生物资源开发与技术服务部和数据集成与服务部,依托我国最大的微生物物种多样性资源库,用于开展特色资源收集和新方法、新技术研发,结合针对微生物组学大数据分析策略研究,为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建设规模化的满足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需求的生物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梁卓  褚鑫  曾艳  周桔  马俊才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2):1399-1405
生物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组学时代的到来催生数据量级的增长将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向"数据密集型科学"的新范式转变。因此,生物资源的大数据与生物资源本身一样,也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成为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热点和战略制高点。目前,我国亟待加快建设国家级战略生物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全面支撑生物资源保存、利用、开发、挖掘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体系,形成包括数据质控流程、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和数据转化中心的可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管理、高效分析和可用、易用的综合数据系统,支撑我国生物资源前沿领域科学发现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信息平台配合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的建设,形成了包括数据管理规范、数据汇集平台、数据门户和数据可视化系统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数据生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数据的集成、共享、挖掘和利用。目前,该平台已经覆盖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标本馆、生物遗传资源、实验动物、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5类资源的42家单位,集成6 981 465条数据,且全部数据资源都可以通过数据门户进行共享。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国内外国家公园游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义  吴儒练  田逢军 《资源科学》2020,42(11):2210-2223
国家公园游憩研究对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和满足国民游憩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是近20年来资源经济学和游憩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对2000—2019年间国内外国家公园游憩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和梳理,研究发现:①国内外国家公园游憩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家公园游憩的功能分区、业态发展、设施建设、评价、主体、环境影响及管理等7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基础、四大主题、两种手段”的研究内容框架。②国家公园游憩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基于国家公园大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需今后重点关注。③欧美学者研究起步早,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公园游憩理论体系与管理框架;比较而言,国内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学者在国家公园游憩领域进行了较多的本土化尝试,为国际上相关研究提供了中国案例,但理论建构研究相对不足。基于文献梳理与评述,提出未来中国国家公园游憩研究需进一步深入的方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游憩评价技术方法、开展多学科视角的游憩主体研究、深化游憩管理研究,希冀对中国国家公园相关研究及体制试点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高校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程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的全面深化,国家和地方(省市)纵向计划科研项目课题申报和管理的改革逐步展开.正确认识新时期我国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的特点,及时调整高校科研项目申报及管理的工作程序、方法、手段和重点.成为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的工作重点,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徐哲  周凌云  唐湘方 《科研管理》2020,41(2):283-288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as established in 1957 and it is a national multi-discipline research organization in the field of animal sciences. The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ets up 5 research departments, namely: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Science, Animal Biotechnology and Reproduction, Animal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Production, Grassland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as well as a central laboratory for chemical analysis.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rries out applied and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with swine, poultry, cattle, sheep and goats as main research objectives. The institute puts emphasis on the areas of germplasm resources, genetics and breeding, reproduction, feed science, nutrition and animal bio-technology, veterinary medicine, in order to solv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blems in animal production which are crucial, basic, commonly encountered or orientation-determining for the animal production. Moreover it is also engaged in organizing and coordinating key 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s, extension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advanced techniques, training of high-ranking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promo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exchange and collaboration. 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ability of undertaking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jects, enhancing the basic research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upporting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aining research teams and extending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influence for the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sed on the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and projects funded by NSFC, the funded rat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disciplines and field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2th Five-Year Plan from the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e analyze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major driving factors of the growth on projects supported by NSFC from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three aspects. They are the macro level of the State, the medium level of the institute and the micro-level of NSFC′s delicacy management. Besides, we summarize the refined managerial experience of the institute′s projects funded by NSFC, propagate the culture of NSFC and build up the mechanism of mobilization and examination.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gap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undertaken in our institute, we put forward some ideas about designing the strategic layout in top-level, constructing and developing the discipline and training the talent team. Meanwhile, we also take some measures to tap potential in the application of NSFC, widen application type and increase application quality. At last, we expec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level of NSFC and move forward the work of NSFC into a new phase, which will provide strong scientific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establishing world-class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 and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相似文献   

14.
徐哲  周凌云  唐湘方 《科研管理》2006,41(2):283-288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是中央级公益性科学研究机构,以畜禽和牧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资源研究和品种培育为基础,以生物技术为手段,以营养与饲养技术研究为保障,以生产优质安全畜禽产品为目标,开展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学科领域的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着重解决国家全局性、关键性、方向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于提升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的能力、增强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培养人才队伍、扩大国际学术影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在总结分析“十二五”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获资助项目数、受资助率和学科领域分布等基本情况基础上,从国家宏观层面、研究所中观层面和科学基金精细化管理微观层面等三个层面入手,分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总体发展态势,开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增长驱动分析;从宣传科学基金文化、建立科学基金申报动员机制、严格审核机制、学术把关机制等方面入手,总结了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精细化组织管理经验。同时,针对研究所承担科学基金存在的差距,提出了研究所战略布局顶层设计、学科发展构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设想,提出了挖掘科学基金申报潜力、拓宽申请类型、提高申报质量、提升项目档次等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把研究所的科学基金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2007年震惊中外的太湖蓝藻危机事件暴发,太湖富营养化及其蓝藻水华治理成为国家和全民关注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对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蓝藻水华暴发的科学解释和未来十年太湖水环境的治理及生态恢复等,向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简称"太湖站")自建站以来对太湖进行了全面、长期的监测,开展了浅水湖泊系统研究、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和示范。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环保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等重大项目支持下,在太湖站野外科学平台的支撑下,联合院内外科研人员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步创建了湖泊现代过程物理、化学、生物多学科协同的野外原位研究方法,发展了湖泊科学环境要素过程与格局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新局面,揭示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湖泊关键生态过程的驱动作用,阐明了湖泊生态系统响应环境变化的特征、区域差异和反馈机制,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环境作用机理;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提出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及生态恢复的方法与策略,应用于太湖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科研成果填补了大型浅水湖泊湖沼学研究的空白,不仅使我国的湖泊科学研究在国际湖泊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崭露头角,也使得太湖站成为了无可替代的野外科研支撑平台和国际知名的湖泊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系统综述了中国土壤环境污染状况与监管需求、国际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研究态势和中国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研究现状;展望了中国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的未来研究与发展, 强调了科学认识土壤环境系统和研究农用地及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控和修复科技的紧迫性, 提出了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科技专项研究的建议, 以促进现代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创新, 加快土壤修复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研究型大学是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最主要力量,科学创新与发展需要有科学创新的原动力、良好的研究创新环境,和研究人才的涌现。研究型大学的现代化发展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研究性大学要引领国家层面上的重大、重点科学技术研究方向,公平竞争、公平参与、公平评估。研究型大学应该预见到研究与发展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挑战和机会,尽快地主动行动。研究型大学的教授应具有创新研究的素质:新思想(new idea)、主动(active)、敏感(sensitive)是科学研究的生命。要十分重视与发展大学的研究所和研究性公司,将各学科的交叉综合灌输到学科发展中去。  相似文献   

18.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集聚力量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责主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文章以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为具体案例,总结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双碳”关键科学问题,以及聚焦“双碳”关键技术需求和逻辑体系,组织多学科协同专家团队,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数据支撑、确保咨询观点全面客观针对性强,强调决策支持目标、多管齐下扩大咨询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为我国碳中和的科技研发、科学组织管理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行业发展、生产消费和科技创新等三个方面概述了中国奶业当前的形势,分析指出饲养品种单一化,饲养管理科学化、生产方式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经济效益规模化将是未来奶业发展的趋势,并根据中国奶业发展的科技需求,提出了制订国家奶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基础平台建设、鼓励原创性研究与青年人才培育、激励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等五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