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亚洲水塔"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广东、方创琳和杜云艳等在开展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项目和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项目的深度实地调研后发现,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存在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定位于环境变化与影响及其对策,围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影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聚焦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与适应、灾害风险与应对等问题,重点考察研究过去50年来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在亚洲水塔失衡、青藏高原固碳功能与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川藏铁路沿线灾害应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青藏高原矿产资源远景评估、青藏高原人类适应历史与绿色发展建议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状况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保障生态安全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但受威胁物种多。近15年来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系统格局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整体趋好,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服务均得以提升,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对提升生态屏障功能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受气候暖湿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仍然面临退化草地面积大,以及冻土面积萎缩、沼泽湿地减少、部分生物栖息地退化、外来物种入侵、局部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风险。为了进一步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建议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建立以国家公园群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加快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4.
<正>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于2017年8月19日在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科考的全体科研人员、青年学生和保障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启动仪式上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宣布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她指出,参加科考的单位和队员要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优良传统,服务国家战略,系统开展科学考察,注重综合交叉研究,加强协同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努力取得重大科研突破,为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5.
声音     
《科学中国人》2024,(3):8-9
<正>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及相关科学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中国科学家就在青藏高原开始了科学探索。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正式组成,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事业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正>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启动贺信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关于"务必有我区科技人员参加"和"相关科技人员全程参与"的重要批示,按照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安排,4月28日,由自治区气象局、西藏大学和西藏农牧学院等单位6名科技人员组成的我区首批二次青藏科考队在拉萨举行出征仪式,标志着我区全面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正式拉开帷幕。自治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自然保护区能有效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对1975—2022年收录文献共410篇进行文献检索,运用可视化软件绘制图谱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研究历程可分为起步萌芽、探索发展与快速增长三阶段,发文量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密切相关;(2)在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生物学、林业等学科知识基础上,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国家森林建设与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研究等;(3)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研究正逐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作者群体和研究机构,研究不再局限于西北地区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已成为全国科研竞争的热点与战略高地;(4)多手段探究气候变化对保护区的影响、生态系统格局与风险变化评估、保护开发与可持续性利用是当前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 ,有两个议题。一是纪念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 50周年 ,二是纪念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 1 0周年。这两件事是密不可分的。这次会议的目的 ,是在总结青藏高原 50年科学考察研究的基础上 ,展望 2 1世纪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的发展趋势、方向与重点 ;在总结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1 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的发展策略。总之 ,目的在于团结大家 ,共同推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已经走过了 50年的发展历程。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教育部、…  相似文献   

9.
作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目标,摸清自然保护区珍惜植物资源、优化保护地体系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区内不同功能区草地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调查区域共发现38个群丛类型,但是因不同调查地点和功能区而存在差异;(2)不同地点和功能区之间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地上生物量、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性水平;(3)缓冲区多样性指数高于核心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实验区和缓冲区。调查结果对于分区保护草地群落类型和物种多样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4月至6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联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空天信息研究院等相关研究院所和西藏自治区气象局、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单位,在西藏珠峰和纳木错地区组织开展"大气环境和冰冻圈要素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重要批示精神,自治区科技厅组织9名科研人员全程参与此次考察。此次科考进一步加深了对珠峰和纳木错地区大气环境和冰冻圈要素变化  相似文献   

11.
《西藏科技》2011,(6):77-77
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印发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的通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今日表示,青藏高原区域地理位置特殊,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着力解决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使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5月26日,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咨询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德吉副主席、西藏自治区相关厅局领导和专家作为咨询组成员参加会议,针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和2017年的科考任务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2017年8月22日,中科院党组中心组召开学习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贺信精神。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主持会议,传达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刘延东副总理在科考启动仪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泛第三极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度重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既要实现区域发展又要"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的前提是,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从多学科角度深入认识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和人文。中科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是青藏高原研究的主力军,自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40余年来,从未间断对青藏高原的多学科研究。2017年8月,时值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本刊特组织策划"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专题,从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意义、青藏高原的保护与发展、青藏高原的"成长史"(地块来源及其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对第四纪冰期动物群起源和对人类文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变化影响下,我国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其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制约了西藏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科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自建站以来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了长期监测,开展了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保护与建设基础理论研究、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及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在学科建设方面发展了一系列高原生态学研究的新方法,建立了高原生态过程、机理与区域格局相结合的研究局面;在技术研发方面提出了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和高原草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广泛的示范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全球变化影响西藏高原生态屏障功能的基础理论,还推进了高原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拉萨站已经成为在青藏高原腹地从事生态学研究的支撑平台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5.
作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目标,摸清自然保护区野外动物资源、优化保护地体系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若尔盖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川西北高原,是青藏高原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整合2015—2016年的若尔盖保护区本底调查数据、2017—2020年的动物监测数据以及相关历史资料,研究了若尔盖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区系组成。研究结果显示,若尔盖保护区内共分布有陆生脊椎动物4纲23目62科232种,其中两栖类1目3科3种,爬行类1目3科4种,鸟类16目42科187种,哺乳类5目14科38种。从动物地理区划来看,若尔盖保护区以古北界物种为主,共计143种,占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总数的61.64%;其次为广布种,共计54种,占比23.28%;东洋界种最少,共计35种,占比15.07%.从分布型类来看,若尔盖保护区以古北型物种居多,同时不易归类型、全北型、高地型和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也占有一定比例。该研究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动态     
正青藏高原科考再启祁连山综合考察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祁连山综合考察5月4日启动。这次科考将对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估、生态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与对策、民生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与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重点调研。祁连山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构成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具有天然独特的地理环境,不同土壤和植被类型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土壤动物的研究是现代土壤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言,青藏高原土壤动物的研究可分为不同生态系统及时空变化下土壤动物的研究和外界因子干扰下(如放牧强度,耕作方式,高原鼠等)土壤动物的研究两个方面。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型土壤动物主要是鞘翅目(Coleopera)和双翅目(Diptera),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螨类(Acarid)、线虫(NEMATA)和弹尾类(Collembola),但土壤原生动物报道较少。青藏高原土壤动物的研究现主要集中在宏观形态学研究,而微观分子学方面尚未涉及,未来应开创分子生物学角度的研究,为青藏高原土壤动物的研究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下游20多亿人民提供宝贵的水资源。河流输沙量与径流量相比被认为是对气候及地表过程变化反应更敏感的河流变量,是量化区域土地退化及土壤资源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选取发源于青藏高原的8条主要河流,包括叶尔羌河、疏勒河、黑河、雅鲁藏布江、怒江、黄河、长江、澜沧江,开展其河源区或上游输沙量变化研究。首先探明了青藏高原主要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总体水平及空间差异;进而分析了近几十年来(1960—2017年)河流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合气候(气温、降水)和地表过程(冰川、冻土、植被覆盖)要素解析了影响输沙量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不确定性的多因素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典型案例阐明了河流输沙量变化对高原生态环境及水利工程安全的重大影响,从而为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目前,水文气象资料稀缺是认识青藏高原河流输沙过程的重大挑战,亟待开展、加强观测与模拟研究,为青藏高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下游的水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相似文献   

19.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成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地球第三极的核心,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全球生态地位极为重要。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提出用近5个"五年规划"期的时间,投入资金155亿元,实施保护类、建设类和支撑保障类三大类10项工程,基本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截至2015年,一期工程顺利实施完成。根据中科院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合作座谈会精神,在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和"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下,完成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成效评估。结果表明,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完成了阶段目标;高寒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格局变化率低于0.15%;生态系统服务稳中略增,增幅3%—5%。但西藏生态环境脆弱,筑牢屏障任务依然艰巨。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和三江源头,环境资源丰富,生态地位极端重要且极端脆弱,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放在青海科学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进行谋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