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美国、欧盟都陆续启动了微生物组相关的研究项目。但微生物组大数据的收集、存储、功能挖掘和开发利用一直是制约微生物组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在微生物组数据管理中存在着标准不统一、缺乏跨领域的数据整合、高质量的参考数据库和数据的深度挖掘技术等问题,提出适时启动"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建立中国微生物组数据中心,在微生物组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建立微生物组大数据计算、存储和共享平台,开发微生物组大数据挖掘的新方法,实现我国微生物组数据资源的系统管理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我国眼科角膜病防治领域十余年来在国内外发表的相关应用 基础研究论文,概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我国在许多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但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的研 究和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3.
任磊 《科技风》2011,(12):20
电热膜技术以其清洁、高效、环保等特点在众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技术构造简单、经济效益明显。但在运用过程中常常存在着许多问题困扰着人们。本文通过对电热膜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获取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解决方案,并对未来电热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颠覆性技术之一。随着该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医疗健康、农业和食品等领域的应用,相关伦理问题也备受关注。文章概述了近年来涉及伦理问题的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重点梳理国际上相关问题的讨论及在伦理治理方面的态度和探索;最后,结合我国对于基因编辑技术人体应用的治理现状,以及近年来的相关讨论和举措,初步提出我国基因编辑技术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的建议,以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综合分析,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废水处理技术升级和行业政策完善提供参考。我国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中焦化废水-深度处理-臭氧处理、活性炭-吸附-铬和染料-纺织印染废水-脱色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芬顿氧化法-微电解等组合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已较为普遍。养殖废水中氨氮、COD的消除研究易随废水处理技术革新演化为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胡萍  楼新远 《中国科技纵横》2009,(11):134-134,133
从医学图像构建人体解剖结构的多组织体网格模型是目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这方面的研究在计算机辅助诊疗和虚拟手术仿真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要介绍了基于医学图像的多组织体模型重建技术的意义和发展前景,重点阐述了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相关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微生物组计划: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生物组是指一个特定环境或者生态系统中全部微生物及其遗传信息,包括其细胞群体和数量、全部遗传物质(基因组),它界定了涵盖微生物群及其全部遗传与生理功能,其内涵包括了微生物与其环境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组学是一个崭新的学科,微生物组研究取得的成果,必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质量改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因此,微生物组学也是一个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战略性科技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部署了支持微生物组研究的国家计划。在分析国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国家需求,文章分析了我国微生物组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部署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国家需求导向、科学假设驱动、技术创新支撑"的基本原则。建议设立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探讨了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重点领域和内容,涉及健康、环境、工农业和海洋等领域。希望通过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实施,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并强化我国在相应领域的话语权,显著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催生一批基于颠覆性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流程模拟和过程优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当今的化工领域倍受关注.文章从化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在该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了一些相关技术问题.同时,就流程模拟技术在我国石油化工上的应用与经济效益方面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同步辐射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生命、微加工技术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应用方面都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本文就同步辐射应用研究的历史发展、该领域的现状及新一代光源的发展方向、国内研究的发展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发展我国第三代专用同步辐射光源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聚偏氟乙烯的市场需求越来越高,该领域逐渐成为含氟材料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聚偏氟乙烯的最大生产商-索尔维公司在该领域的专利布局和技术进展进行了研究。围绕历年申请量、国家分布、技术领域、技术手段和技术演进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我国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保护与生态农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诸英  陈恩虎 《资源科学》2010,32(6):1077-1081
现代农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破坏。在实践科学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农业技术遗产的合理成分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充分认识和发掘皖江地区传统生态农业技术遗产资源,探索其开发和保护方法,研究者对皖江地区传统生态农业技术展开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皖江地区有丰富的耕作技术遗产,包括人类开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耕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重视积制有机肥及用地养地结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人工捕捉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法;重视耕作环节的除草功能。另外,本文还分析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遗产的开发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农业技术遗产保护性开发的五种建议,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及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12.
China has traditionally placed tremendous importance on agricultural research. Meanwhile, in recent year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has been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in both policy agenda and the capital market. However, while terms like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low carbon, organic and green agriculture have become buzzwords in the media, few meaningful discussions have been rai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What''s more, some environmentalists stress tha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hould abandon modern agriculture''s heavy reliance on sci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 making the link between agricultural S&T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eem problematic. What is the truth? If S&T ar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dvanc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what i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field? What factors have caus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At an online forum 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Hepeng Jia, commissioned by NSR executive editor-in-chief Mu-ming Poo, asked four scientists in the field to examine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T in the Chinese context. Jikun Huang Agricultural economist a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Xiaofeng Luo Agricultural economist a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Jianzhong Yan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tist a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Yulong Yin Veterinary scientist at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sha, China Hepeng Jia (Chair) Science communication scholar at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Y, USA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全方位地揭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发展态势,本文参考ESI提供的农业科学领域期刊和农业学科高被引文献的百分位数阈值,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收录的6,658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科学领域合作发表的论文作为数据基础,使用一系列科学计量方法及可视化分析方法,从宏观(国家)、中观(科研机构)以及微观(合作研究内容)三个层次全方位地进行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在合作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合作机构来看,属于中国的科研机构在合作中具有绝对的优势;从合作研究内容来看,不同类型的合作机构,其研究内容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农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农业机器人发展情况调研,分析了目前农业机器人具有的作业季节性、作业环境复杂性、作业对象娇嫩性和复杂性、使用对象特殊性等几大特点,根据农业机器人解决问题的侧重点差异将农业机器人大致分为行走系列农业机器人和机械手系列机器两大类,并介绍和总结了各类机器人的功能,同时介绍了我国各类农业机器人、以及日本、美国和其他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机器人,指出目前农业机器人推广与普及的瓶颈主要是农业机器人制造成本问题和农业机器人智能化程度问题。最后对农业机器人发展趋势进行讨论,提出今后农业机器人应侧重于开放式的结构及控制系统,农业生产标准化研究与机器人技术研究紧密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与自然最为紧密的生态产业。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无法回避的,不解决这些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农业领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必须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这是农业领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模式。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生态农业,需要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体系武装、规模化的组织运营模式承载、科学化的政策扶持体系引导。必须落实有效对策,才能顺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科学构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农业节水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大多数地区水资源短缺都与农业生产有关,作为用水大户,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对于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和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农业节水研究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从最初以农田节水特别是强调农田工程节水为主向更注重改良作物遗传品质节水、农田节水与区域水资源管理节水并重,以及多水源综合利用节水的多学科节水研究体系,大大提高了我国农田节水的潜力。然而生产实践中,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小农经济制约,我国的农田节水水平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还不高,急需通过政府、民间的多渠道投入,通过机制和管理创新,建立起适合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从供水环节、田间节水到区域水资源管理的现代综合农田灌溉节水体系,保障我国未来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论西双版纳的轮歇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轮歇农业的概念和特征,研究西双版纳轮歇农业的现状、类型,指出轮歇农业的生态后果,建议进一步加强轮歇农业及其替代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智慧农业模式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形成智慧农业模式,从而实现信息需求和信息提供的精准对接,更好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方法/过程]通过实地调研、专家咨询、以及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大数据服务平台、自动化农作物保护、农业机械智能操作和精准养殖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从技术和人才方面对智慧农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结果/结论]智慧农业模式实现了农业数据的高效收集,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生产灾害的提前预测等功能,提高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效率。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降低技术使用成本,是提高我国农业智慧化程度的关键之一。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也是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和政府部门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作为研究的地域范围,从全省6个不同农业片区中选取若干从事不同农业产业项目的规模经营主体,对其规模经营的路径、模式、绩效、特点进行实地调研与个案解析,并用农业经济转化效率指数对2014年甘肃不同农业片区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水平进行聚类,总结提炼"高梯度"地区的成功经验与共性特征,以此为借鉴,提出了促进甘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面临侵蚀、酸化、肥力衰减、重金属污染、季节性干旱等退化问题,造成红壤生态系统退化和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85年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建站以来,系统开展了红壤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和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红壤退化与修复、耕地地力演变与提升、红壤养分循环与高效利用、红壤污染与治理、红壤生态农业模式与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在红壤发生方面,发现现代脱硅富铝化过程仍在继续,小流域土壤自然酸化速率较低;针对红壤农业利用中的加速酸化,研发了抑制质子产生和提升土壤抗酸化能力的新方法,挖掘了红壤区新的耐铝植物资源,揭示了植物耐铝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建立了红壤区土壤侵蚀多尺度监测方法,编制了土壤可蚀性因子分布图,查明了红壤侵蚀演变和崩岗发育机制,建立了侵蚀红壤的开发性治理模式;探明了红壤区季节性干旱发生规律,揭示了红壤孔隙形成机制以及不同尺度的水文通量,研发了农田水分高精度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了低丘红壤区高效节水农业模式;建立了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和稀土元素迁移预测模型,提出了红壤和水稻土安全阈值,集成了红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模式;查明了南方红壤地力和养分平衡的演变状况,揭示了红壤碳氮转化生物网络的驱动机制,提出红壤大团聚体生物培肥技术;创建了江西省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发展了红壤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红壤区耕地质量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新一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