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蒋华 《科协论坛》2007,(11):3-4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代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海水淡化技术在舟山市的应用概况,并对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的发展前景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海水的特点,海水淡化的原理和当前海水淡化的几种主流技术.对反渗透法海水淡化进行了主要分析叙述,包括反渗透技术的发展,反渗透法在海水净化中的应用,反渗透技术的最新创新进展.叙述总结了我国海水淡化的研究和技术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面对国家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将海水淡化作为山东缓解水资源短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拟通过对比分析海水淡化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发展较好省份的产业相关政策及实施情况,查找山东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差距所在,为山东省产业政策的优化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我国海水淡化水推广应用及配置入网面临的困境,系统梳理总结国际海水淡化水配置的经验做法,客观分析我国海水淡化水供水现状,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求,从配置模式、合理布局、试点示范、分类指导等角度提出进一步推进海水淡化水在水资源配置中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围绕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及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分析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原理及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技术成熟度、经济合理性、社会需求以及环境影响四个方面选择评价指标,构建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优化海水淡化产业布局,保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能量回收是反渗透海水淡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能装备,但相关产品基本由国外垄断,我国尚无具有竞争力的成熟产品,相关装备国产化率、自给率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发自主可控的海水淡化能量回收技术与装备是推进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与海水淡化制氢基地的链合布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铭  刘贵利  孙心亮 《资源科学》2008,30(11):1632-1639
能源与淡水危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因地制宜地利用风能条件,在我国沿海地区推行海水淡化,并进行海水制氢产业延伸是我国解决能源与淡水问题的突破口。论文在对我国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发展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的产业基础与技术可行性,以及利用风能进行海水淡化制氢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提出“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制氢”产业链合模式;提出我国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制氢产业基地建设目标及相应的节能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海水淡化制氢总规模达到600×104t/天,可节约原煤464×104t/天,减少排放二氧化碳876×104t/天。进而形成国四大海水淡化制氢产业基地的建设格局,即东北地区以大连为核心的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制氢产业基地,华北地区以天津滨海新区与曹妃甸工业区为核心的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制氢产业基地,华东地区以长三角沿海为核心的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制氢产业基地,华南地区以湛江与深圳市为核心的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制氢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8.
以企业用户为调研主体,采用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对海水淡化产业的专利情报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分别就专利利用现状、面向产业研究的专利分类方法和专利分析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面向产业决策支持的专利情报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信息》2004,(13):35-35
2004年6月4日,我国首台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蒸馏法海水淡化装置在青岛华欧集团黄岛电厂建成并一次试车成功。此套装置的成功建成出水,标志着我国完全能够依靠自主开发的科技成果建设大型蒸馏法海水淡化设备,对于我国海水淡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国家发改委、青岛市有关领导参加了设备试运行开车仪式。  相似文献   

10.
张玉  程方  吴洁  肖伟 《今日科苑》2007,(22):77-78
介绍了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针对传统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存在的不足,总结了新型预处理技术在消毒、混凝、过滤、软化等方面的工艺进展,并指出其取代传统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选取全国521家战略性新兴企业作为样本,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耦合度模型。通过定量研究,实证厘清当前我国各省市科技金融结合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通过科技金融的发展实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核能综合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核能是满足能源供应、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之一。核能发电在技术成熟性、经济性、可持续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相较于水电、光电、风电具有无间歇性、受自然条件约束少等优点,是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清洁能源。目前核能主要用于发电,只有少数反应堆应用于核能供热和海水淡化。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第四代核能系统技术逐渐成熟和应用,核能有望超脱出仅仅提供电力的角色。文章围绕核能的综合利用,从高效发电、核能制氢、海水淡化、核能供热和高温工艺热利用的角度,分别阐述了核能综合利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最后展望了核能在未来构建多能融合的复合能源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科技创新体系的三螺旋结构框架提出科技服务业面向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从服务创新产业发展潜力、服务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服务创新成果创造能力等3个方面构建科技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CRITIC-VIKOR法对我国科技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服务创新能力差异显著,其中东部的服务创新能力最强且大幅度领先,西部的服务创新能力最弱且停滞不前。研究提出应积极落实各项国家战略决策,缩小各区域服务创新能力差距,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首先对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所在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数据显示有示范基地的省份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优于没有示范基地的省份,基本上体现出了文化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接着从文化在科技研究活动方面的成果和科技在文化方面的成果统计视角分析我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程度,又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对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合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文化与科技整体融合度不高,且技术融合度要弱于市场融合度。进一步对融合度进行分类,并在测算分析基础上对加强我国文化科技融合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赖小东  施骞 《软科学》2012,26(11):90-93,104
结合国家有关温室气体控制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对高能耗建筑产业低碳技术创新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低碳技术的发展路线、研究理论、绿色低碳建筑评估、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等方面对现有文献归类和分析。最后提出建筑业低碳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能源革命中的物理储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革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物理储能作为最重要的一种储能方式,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文章剖析了物理储能技术的重大需求,总结了国内外物理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比较了国内外物理储能技术发展水平,明确了物理储能技术发展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发展建议,旨在为我国物理储能技术和产业的研究与发展提供详实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专利地图的我国汽车产业区域合作与专利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利用我国2007—2016年汽车产业专利申请数据和2016—2017年汽车产业最新申请的发明专利数据,基于文献计量和文本挖掘法,绘制相应专利地图,分析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区域分布与合作情况,技术研发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指出我国汽车产业在过去十年技术研发水平显著提升,但区域合作仍显不足,应以区域发展政策为契机,围绕优势技术和龙头企业,构建共性技术平台推动汽车产业的区域性合作。并围绕自动化、智能化、环保性和安全性在汽车产业相关领域进行专利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8.
王学东  汪园 《现代情报》2017,37(9):144-149
作为以创新为主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究其本质是创新驱动型产业。在创新过程中,专利作为一种标准化、客观化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区域科研成果转化的潜力,是衡量领域技术创新的合理指标。因此本文基于专利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视角,以武汉地区为研究对象,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信息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态势、专利申请人、以及专利法律状态的相关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来展示专利视角的武汉市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现状。最后对量化数据所体现的创新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结论表明,武汉市信息技术产业有着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但其产业创新主体规模小、创新成果较为集中,且合作创新程度偏低,这些问题不利于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的交流传递,从而会限制区域产业的创新发展,需在今后的产业创新发展中重点改善。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根据广东省2010-2017年16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本文分析了制造业数字化对其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制造业数字化对提升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主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制造业生产率两个渠道实现对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升级。行业异质性研究显示,制造业数字化能显著促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但由于核心技术缺失,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促进效果不明显。因此,应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发展,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不同类型制造业要因地制宜制定数字化发展措施;完善信贷、财税、数字知识产权和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数字化人才培养等相关政策制度,加大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